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资源简介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摘要] 在教学过程中,“质疑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课堂教学重要的是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敢问、会问、爱问。
[关键词] 质疑意识 质疑能力 自主学习 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当前,中小学生的数学基本功比较扎实,然而学生问题意识的严重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当今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时候,教育界已经真正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尤其是质疑意识的培养,这是令人欣慰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一个现代的学生不怕他问题多,不怕他质疑能力强。而是担心他没有问题,没有能力质疑。应该说“问题”和“质疑”本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只有当他有了问题和疑问后,他才会去积极寻求答案。从历史上看,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由于我校学生的特殊性,加上各位老师的的有意识培养,使我校的学生质疑问难意识比较强,能力也比较高。可见,“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要先行一步  
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的原因尽管有多方面,但如果教师自己不会提问,就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教师如果没有质疑习惯,那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岂不成了无稽之谈?  
教师问题意识缺失的根源在于教师自己懒于思考,不敢去质疑书本、质疑前人,缺乏问题意识。教师在埋怨学生的同时,是否也该反省一下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学生问题意识不强,是否也沿袭了老师的观念与做法呢?许多教师没有自己的问题,都是“书云亦云”地在提问。很多老师所提的问题根本不是自己想出来的,而是 “备课资料”上怎么说就怎么问。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把有疑问的学生教得无疑为最佳境界。学生在教师不断分析、讲评中化疑为无疑,教师的习惯意识使学生很少质疑,课堂缺乏质疑的底蕴。于是所教的学生问题越来越少就不足为怪了,让学生去应试尚可,如是谋求今后发展,则就不敢恭维了。所以我们的教学观念要变,要重新确定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转变以教师为中心,以权威为结论的观念。不能让学生局限于获得了多少具体知识,而应培养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识以及知识创新的能力,检验学习成果也应看学生是否获得了一个新的积极的认识起点,从侧重学生“学会”向侧重学生“会学”转变。为此,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的引路人、探求问题的启蒙者、解决问题的合作者,而不再是带着问题进课堂、留下答案出教室的灌输者。  
二、创设良好的质疑氛围,吸引学生质疑。
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仍然有许多教师采取串讲串问,一节课问题“无数”,总是设法用问题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考的时间与实践的空间。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 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比如教学圆锥曲线时,我们提出了椭圆的第二定义,即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和它到定直线的距离的比值为常数e(0〈e<1〉,那么点的轨迹是椭圆。有不少学生提出了比较好的问题。如:“若常数e=1,e>1又表示什么曲线呢?”等。但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质疑问难时,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这些方面在我校还是做得比较好的。
三、教给方法,让学生有“疑”可质 .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里就有一个方法问题。首先,要运用多种手段创设良好的氛围保护好学生的好问和好奇的天性;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这份天性,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乐于质疑,从中能享受到质疑的乐趣,而不是把它看作是苦差事。下面是几种常用方法:
(一)、创设悬念式情境,使学生“奇”中“问”
  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前置应用,展示数学知识的非凡魅力,创设新奇的悬念式情境,以诱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创设冲突式情境,使学生“悱”中“问”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以旧引新,适时反新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进入“愤”“悱”的求知状态,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
(三)、创设操作式情境,使学生“动”中“问”
  实践操作是小学生获取感性认知;发现数学关系的重途径,也是学生诱发问题意识的重要载体。
(四)、创设实践式情境,使学生“用”中“问”
  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是促进个体认识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之一,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所以开发学生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主释疑 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
有了“疑难”就要想方设法解决。如何解决?(1)带着问题来。“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发现、提出的问题如果是必须解决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如果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老师起组织作用,得出正确结论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效果。比如:有学生问:“为什么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是S=n(n-1)d/2呢?等比数列不是呢?”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进行探索,可以发现数列求和的方法有倒序相加,错位相减等方法,从而很好地掌握这些方法的应用环境,适用题目范围等,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2)带着问题走。也就是说,不是仅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由此产生的联想,有何收获,以后在遇到同类问题时如何解决等都是好的再生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无疑——生疑——释疑——质疑——生疑”的良性循环。 总之,教师要解放思想,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通过有效控制要引导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同时不要使学生的质疑问难流于形式走过场,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措施。只有这样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才会真正提高。
总之,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为本”,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要处理好“放”与“扶”、“提问”与“释疑”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适宜的土壤中运用适当的方法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一定价值的问题定会“不尽长江滚滚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