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8.3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为挽救民族危亡,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提到了四项建议,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应是( ) A.下诏鼓天下之气 B.迁都定天下之本 C.练兵强天下之势 D.变法成天下之治 2. 公车上书是维新派的一次重要活动,关于公车上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起因于《马关条约》的签订???????????????????????????????? B.?是康有为联合各省应试举人发动的 C.?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和变法等主张?????????????????? D.?光绪帝看后非常感动,接受了其主张? 3.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刊物中,居于南北舆论界领导地位的是( ) A.《中外纪闻》《湘学报》 B.《时务报》《国闻报》 C.《湘学报》《知新报》 D.《天演论》《变法通议》 4.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他强调的是( ) A.学习西方的技术 B.西方的学校教育 C.学习西方的制度 D.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5. 1898年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以下内容最能体现发展资本主义愿望的是( ) A.裁撤冗员 B.开办新式学堂 C.训练新式军队 D.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6. 戊戌年间,国难深重。维新志士挺身而出,担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但戊戌变法中,有一项改革措施涉及“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的荣誉和进身之道。该措施是(??? ) A.?奖励发明?????????B.?废除八股??????????????????????????? C.?精简机构?????????D.?裁汰冗员 7. 近代某报刊曾报道:“闻近月以来,凡都中士大夫有谈及西学新法者,同僚之中均闻面却避。盖恐人指之为康党,以致罹于法网。故自同文馆以外,竞无人再敢言声光化电之学,念爱皮西提之音。”这一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洋务运动的失败 B.民族矛盾的尖锐 C.顽固势力的反扑 D.民众的盲目排外 8. 某网站为纪念“百日维新”122周年展开了大讨论,下面观点不正确的是( ) A.戊戌变法期间在位的清朝皇帝是不愿做“亡国之君”的光绪帝 B.戊戌变法时期设立的京师大学堂是现在北京大学的前身 C.戊戌变法最终失败,戊戌六君子被害 D.戊戌变法的目的是为了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 9. 某班同学正在演出历史剧《百日维新》,其中一个演员慷慨激昂地说:“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人流血,让我来做第一个吧!”请问这个演员扮演的角色是谁(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光绪帝 D.谭嗣同 10. 下图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英勇就义,从容赴死的图景。就义时他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此处的“贼”是指( ) A.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B.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 C.告密的袁世凯 D.无实权的光绪皇帝 11. 有学者称,自鸦片战争起思想界开启了引西救儒的过程,而经曾国藩、张之洞、王韬、康有为至严复,到20世纪初出现西儒对立状态。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交融过程中,蕴含的共同的主题是( ) A.实现中国工业化,自强求富 B.向西方学习,实行民主政治 C.启蒙与救亡并重 D.推动中国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机 12. 报纸是我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传媒工具之一。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很快发展为全国著名的大报,被誉为“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的报纸是( ) A.《中外纪闻》 B.《国闻报》 C.《民报》 D.《申报》 13. 同学们经常查阅的《新华字典》是由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出版的。请问这一机构是( ) A.《申报》社 B.京师大学堂 C.《民报》社 D.商务印书馆 14. 照片是记录历史的方式之一,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素材。下图的照片可以用于考证( ) A.?“师夷长技”思想的形成?????? B.?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 C.?大生纱厂的兴衰?????? D.?黄埔军校的创建 15. 中国古代教育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束缚了教育的发展,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教育开始吸收西方先进理念。下列说法中能体现中国近代教育发端的有( ) ①京师大学堂的开办 ②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③开办新式学堂 ④废除科举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上图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领导人谁? 材料二 戊戌变法主要内容 类别 颁布的新法 政治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思想 文化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2)根据材料二中颁布的新法,分析这次变法的历史意义。 (3)这次变法的结果如何?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俄国从北方,英国从西方,法国从南方,日本从东方,虎视眈眈,时刻准备扑向中国,中国处于他们的包围之中,岌岌可危;其他还有十几个国家磨牙涎舌,跟随四国的后面,也想分些残羹剩饭……想当年印度、土耳其等大小守旧之国,没有一个能保全自身的;而普鲁士有强国会,终于打败法国报了一箭之仇,日本有保国会,终于完成维新变法。我们四万万中国人怎样才能有希望呢? ——强学会宣言(1895年8月,作者康有为) (1)根据材料一分析康有为成立强学会的背景。 (2)“要使四万万中国人有希望”,康有为认为应该怎么办? 材料二 1898年6~9月,光绪帝发布一系列变法法令。主要内容有:①发展农工商业;②开办新式学堂;③开放言路,允许官民上书言事;④训练新式海陆军;⑤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⑥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⑦修筑铁路;⑧采购西洋枪炮。 (3)请把材料二中的变法法令按类别填在下表(只填序号)。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教育 材料三 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剑桥中国晚清史》 (4)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概述维新变法的历史作用。 18.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危难、民族觉醒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一些头脑清醒的当权者,已经感受到了清朝统治的严重危机。他们认为:中国文式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 ——摘编自李时岳《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材料三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头脑清醒的当权者”意识到当时的中国与西方相比,主要的落后之处是什么?为此他们采取了怎样的行动? (2)材料二中图一历史人物牺牲于哪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与图二有何关系?这场战争和材料一中“头脑清醒的当权者”采取的行动间有何关系?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康有为批评洋务运动的主要理由,并指出维新派提出的主张。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DDBCD 6-10BCDDA 11-15DCDBD 二、非选择题 16.(1)康有为;梁启超 (2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 主要原因: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破坏;袁世凯的告密;维新派力量弱小,只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 (3)结果:失败。 17. (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2)实行维新变法。 (3)③⑥;①⑦;④⑧;②⑤ (4)作用:维新变法运动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18. (1)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洋务运动。 (2)甲午中日战争: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失败。 (3)只停留在技术上,没有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维新变法(或:变法图强)。 (4)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