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8.3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有学者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由此开始。”这里“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标志性事件是( ) A.虎门销烟 B.收复新疆 C.黄海海战 D.公车上书 2. 梁启超在回忆19世纪80年代的情形时说:“朝士皆耻言西学,有谈者,诋为汉奸,不齿士类”,而到了19世纪末,却出现了“举国若狂,人人竞言西学”的现象,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当时中国( ) A.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改变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族危机加深,救亡意识凸显 D.自强求富理念的推广 3.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变法思潮继续发展,其传播的载体有(??? ) ①强学会??? ②《时务报》 ③《国闻报》??? ④《海国图志》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4. “生产之要素有三:曰土地,曰劳力,曰资本。我国土地劳力皆胜居优,惟苦乏资本……故利用外资,诚为中国今日生计政策之最妙法门”。在此,梁启超着重强调( ) A.发展工业以工立国 B.发展商业争夺市场 C.引进外资发展生产 D.学习西方君主立宪 5. 2018年是戊戌变法120周年,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当时在位的皇帝是不愿做“亡国之君”的光绪帝 B.维新变法是为了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 C.变法最终失败,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 D.变法期间设立的京师大学堂是现在北京大学的前身 6. 戊戌变法下列法令中,对封建顽固派最具威胁的措施是( ) A.改革政府机构方面 B.兴办私人企业方面 C.训练新式军队方面 D.开办新式学堂方面 7.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进行一场激进的改革或革命,才能拯救中国。当一部分进步人士倡导效法彼得大帝与明治天皇,进行体制重组时,另一部分人则宣传革命,主张以中华民国代替清王朝。实行“改革进行体制重组”具体措施有( ) A.?废除科举制????????????? B.?创办福州船政局????????????? C.?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D.?颁布剪辫法令 8. “……举国欢舞,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这段话描述的是戊戌变法中哪项变法法令的实施( ) A.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B.创办新式学堂 C.保护农工商 D.创办报刊、组织学会 9. 他放弃了逃生的机会,愿以自己的流血牺牲来唤醒整个民族。他在刑场上悲愤地朗诵了自己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慷慨就义。他就是( ) A.康有为 B.梁启 超 C.光绪帝 D.谭嗣同 10. 维新派想要通过光绪皇帝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同时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但是他们并没有群众基础,广大的人民群众依旧被封建思想所毒害,统治者内部也有一大批的守旧派。上述材料论述了维新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是( ) ①缺乏民众的支持 ②封建思想的影响 ③统治者内部反对者居多 ④光绪帝的软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 某论坛开展了百日维新的大讨论,下面观点中最准确的是( ) A.变法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 B.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变法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 D.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12. 下列关于《申报》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容登载了国家政治大事 B.由英国人创办 C.新闻量大、范围广、真实可信 D.是戊戌变法的舆论工具 13. 假如你生活在20世纪初,你可以做些什么?( ) ①从《申报》上了解时事 ②报考京师大学堂 ③考中状元光宗耀祖 ④买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 A.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4. 中国近代第一所由国家建立的高等学府是( ) A. 京师大学堂 B. 京师同文馆 C. 金陵大学 D. 清华大学 15.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说明(??? ) A.?清政府已实现教育普及??????????????????????????????????????? B.?京师大学堂已停止招生 C.?新式教育遭到学子反对??????????????????????????????????????? D.?清政府决意废除科举制 二、非选择题 16. 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起,中国逐渐汇入到工业文明的大潮中。中国先进分子在艰辛的摸索中,进行着现代化道路的选择。请根据下列图片,回答后面的有关问题。 图一 林则徐 图二 康有为 (1)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开明知识分子提出了学习西方的什么主张?将这一主张付诸实施的是什么运动? (2)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政治上学习西方的主张是什么?为实现这一主张,他们采取了什么方式?结果如何? (3)请你谈谈对以上先进人物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认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tǐnɡ)以挞(tà)坚甲利兵乎? ——光绪帝“明定国是”诏书 材料二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 材料三 《剑桥中国晚清史》:“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材料四 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 ——康广仁 (1)根据材料一,说说光绪帝为什么决心变法维新。 (2)结合材料二指出哪些内容有助于思想文化的传播。 (3)综合材料一、二、三,指出戊戌变法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创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环球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以及广州的《述报》等。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览,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人自办报刊始于何时。 材料二 据不完全统计,1895—1898年,全国新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20种左右,其中80%以上为中国人自办。20世纪初,人们纷纷通过创办报纸宣传民主共和的主张,于是又出现了一次办报高潮。 (2)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初国人办报的目的及影响。 (3)上述材料和问题反映了近代中国在哪一领域的变化? 材料三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四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公布并在全国推行的学制,为中国近现代教育体制奠定了基础。 材料五 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严复对废科举的评价 (4)材料三中梁启超如何看待教育的重要性?“百日维新”失败后保留下来的教育成果是什么? (5)科举制产生于我国的哪一朝代?何时被废除? (6)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五中说明废除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DCACB 6-10ACADA 11-15CDDAD 二、非选择题 16.(1)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运动:洋务运动。 (2)主张:君主立宪。 方式:改良或维新。 结果:失败。 (3)有利于中国汇入工业文明的大潮;这些探索是不断进步的,由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发展到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这些探索都失败了,说明开明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难以完成救亡图存和民族振兴的双重任务。 17. (1)中国当时正被列强“瓜分”,国力衰弱,面临亡国的严重危机,光绪帝“不甘作亡国之君”。所以他痛下决心,实行变法。 (2)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等。 (3)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4)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维新派力量弱小,又没能发动群众,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采取的改良道路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 18. (1)19世纪70年代。 (2)目的:宣传民主共和。 影响:中国又出现一次办报高潮。(意思相近即可) (3)新闻出版。 (4)兴教育才是变法强国的根本策略。京师大学堂。 (5)隋朝。1905年。 (6)科举制的废除,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有利于培养各方面的人才,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奠定了基础。可见科举制的废除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