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同步练习:5.1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同步练习:5.1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含答案)

资源简介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社会经济的繁荣
一、单选题
1.小史同学在记录清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统治措施时笔记有些混乱,请你帮助他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①实行金瓶掣签制度
②册封达赖喇嘛
③派遣驻藏大臣
④册封班禅
A.??②③①④???????????????????????????B.?②④③①???????????????????????????C.?①③④②???????????????????????????D.?②①④③
2.1787年,陕西巡抚在奏折中称西藏达赖喇嘛的使者为“夷使”,乾隆帝斥责:“‘夷使’字样,甚属错谬。国家中外一家,况卫藏(今西藏地区)久隶版图,非若俄罗斯之……以外夷目之者可比。”这说明乾隆皇帝(???

A.???对大臣的思想严密控制
B.?“华夷之辩”的观念消失
C.?通过外交解决中俄争端
D.?强调对西藏的主权管辖
3.阅读下图,清朝在前期经过这一次战役后稳定了哪一地区的疆域(???

A.?东南地区???????????????????????????B.?东北地区???????????????????????????C.?西南地区???????????????????????????D.?西北地区
4.郑和的船队所到之处,郑和及随行人员都要会见当地的国王、首领,赠送礼品,表示友好的愿望,邀请他们访问中国。同时,郑和船队同当地的官府和商人开展贸易。郑和远航体现了(???

①文化间平等对话的精神?????????
???②强大的武力是和平交往的重要保障
③自愿、公平的贸易原则????????????
④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人文传统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我国明清时期形成的最著名的大商帮有(????

A.?苏商、沪商???????????????????????B.?徽商、晋商???????????????????????C.?徽商、沪商???????????????????????D.?苏商、晋商
6.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明朝灭亡?????
②推翻元朝??????
③李自成起义?????
④清朝建立对全国的统治??
?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③①④???????????????????????????D.?④①③②?
7.郑和七下西洋,长驶远驾,“示中国富强”。如此盛大的远航,却突如其来,悄然而去。“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其直接原因是(
)???????????
A.?明朝国力的衰退?????????????B.?科学技术的落后?????????????C.?西方列强的侵略?????????????D.?八股取士的影响
8.康熙皇帝非常注重对周边地区的防卫和管辖,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以下措施按地理方位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两次雅克萨之战???
②平定噶尔丹叛乱???
③册封达赖、班禅???
④收复台湾
A.?
?
???????B.?
?
???????C.?
?
???????D.?
?
9.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长城多数修建于(
??)
A.?秦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10.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明朝建立
②元朝统治结束
③明朝完成统一
④李自成起义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③④②???????????????????????????D.?①④②③
11.明、清两个朝代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为(
??)
①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②皇权不断强化
③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大一统???
?④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2.明朝中期,广东人陈益去安南国,当地酋长用甘薯招待,陈益觉得它味道甘美,便想方设法得到薯种并带回家乡种植。甘薯原产于(???
)
A.?欧洲????????????????????????????????????B.?亚洲????????????????????????????????????C.?南美洲????????????????????????????????????D.?非洲
13.明清时期,“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说明了(???
)
A.?松江地区棉纺织业比较发达????????????????????????????????B.?景德镇的制瓷业繁荣
C.?松江地区丝织业比较发达????????????????????????????????????D.?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14.“明修长城清修庙”反映了明清统治者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态度是(???
)
A.?明朝被动防御,清朝积极主动?????????????????????????????B.?明朝积极防御,清朝“怀柔
C.?明朝“怀柔”,清朝主动????????????????????????????????????D.?明朝修长城抵御,清朝修寺庙防御
15.1685-1687年,清军两次大败沙俄侵略军的地点是(???
)
A.?尼布楚????????????????????????????????B.?热兰遮????????????????????????????????C.?雅克萨????????????????????????????????D.?赤崁城
16.“康乾盛世”,是中国清王朝前期统治下的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次盛世。这时期的在位皇帝不包括(???

A.?康熙帝????????????????????????????????B.?雍正帝????????????????????????????????C.?乾隆帝????????????????????????????????D.?道光帝
17.明军攻占大都,元朝灭亡是在(???
)
A.?1351年???????????????????????????????B.?1368年???????????????????????????????C.?1636年???????????????????????????????D.?1644年
18.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明朝建立???
??②元朝统治结束????
③明前完成统一
④李自成起义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③④②???????????????????????????D.?①④②③
二、问答题
19.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入关之前,清朝统治者在关外就已经推行“剃发易服”政策。入关后,清朝政府为吸引满人入关,在近京府县圈占土地。
材料二:新成立的南明政权在两广、福建地区举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一些明末起义军余部联合南明政权,共同抗清,导致社会经济倒退。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了清初统治者实施的哪两项弊政?这些弊政带来了什么影响?
?(2)清初统治者实施如何解决材料二中出现的问题?
(3)从清初统治者政策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4)材料三中的人物与宋元时期的耶律阿保机、完颜阿骨打、元昊和成吉思汗等少数民族的领袖有哪些共同之处?
三、材料分析题
20.民族团结,民心所向,国家统一,大势所趋。明朝至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进一步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管辖彰显主权
朝代
统治措施
明朝
16世纪中期东南沿海地区的A基本被肃清
西南地区设立与中原地区相同的行政制度,这种措施是B
清朝
平定了天山以南大小和卓叛乱,设置C加强对西北地区管辖
1684年设置D,隶属福建省
1727年设置E,监督西藏地方事务
材料二:
(1)写出材料一中空格部分的内容。
A—E答案依次为:
(2)根据材料二请分别指出明清两代不同的民族策略。
(3)综合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用相关的史实加以论证。(温馨提示: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
B
分析:清朝顺治皇帝册封“达赖喇嘛”,康熙皇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并规定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1727年,雍正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规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乾隆帝设立金瓶掣签制度,清朝的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B项②④③①排列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朝时期加强对西藏管辖的措施的相关史实。理解并识记清朝时期加强对西藏管辖的措施的相关史实。
2.
D
分析:题干“……况卫藏(今西藏地区)久隶版图,非若俄罗斯之……”说明乾隆皇帝强调对西藏的主权管辖。
AC两项材料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华夷之辩”的观念消失不符合史实,清朝晚期统治者仍以天朝上过自居,观念消失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强调对西藏的主权管辖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朝对西藏的管辖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3.
D
分析:清朝时,乾隆帝先后平定准噶尔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巩固了西北边防。
ABC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西北地区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朝前期中央政府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而采取的措施。理解并识记清朝前期中央政府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而采取的措施的相关史实。
4.
C
分析:“郑和的船队所到之处,郑和及随行人员都要会见当地的国王、首领,赠送礼品,表示友好的愿望,邀请他们访问中国。同时,郑和船队同当地的官府和商人开展贸易。”体现了文化间平等对话的精神,自愿、公平的贸易原则,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人文传统。
C项①③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郑和下西洋相关知识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5.
B
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达,当时最著名的两大商帮是安徽和山西的徽商和晋商。
ACD三项苏商、沪商不符合明清时期形成的最著名的大商帮,不符合题意;
B项徽商、晋商是我国明清时期形成的最著名的大商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明清时期形成的徽商、晋商,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6.
C
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644年明朝灭亡;1368年灭亡推翻元朝;1629年至1645年李自成起义;1644年,清政府移都北京,正式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按历史事件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故②③①④正确。
C项②③①④排列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朝灭亡、推翻元朝、李自成起义、清朝建立对全国的统治时间,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7.
A
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明朝明成祖时期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展,因此有条件支持郑和下西洋这样的远洋航海活动,但是郑和下西洋耗费巨大,随着明朝国力的衰退,难以支持这样盛大的远航,A正确;
?科学技术的落后并不是郑和下西洋停止的直接原因,B排除;
?西方列强的侵略是明清实行海禁”、团关锁国政策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明朝郑和下西洋停止的直接原因,C排除;
?八股取士的主要危害是禁调了人们的思想,培养皇帝的奴仆,但不是郑和下西洋停止的直接原因,D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
8.
B
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康熙皇帝非常重视对周边地区的防卫与管辖,在北方,两次雅克萨之战,打击了沙俄的侵略;在西北,平定噶尔丹叛乱;在西南,册封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管理;在东南,统一台湾,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
ACD三项排列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B排列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康熙皇帝对周边地区的防卫与管辖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重点掌握清朝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相关史实。
9.
C
分析:为了防御蒙古骑兵南下,明朝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先后花了近二百年的时间修筑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全长六千多千米,气势宏伟的长城,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今天我们看到的长城大都是明长城。?
AB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明朝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明长城的识记能力。知道今天我们看到的长城大都是明长城。
10.
A
分析:①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以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为京师,建立明朝;②1368年8月,明军攻占大都,蒙古残余势力逃往漠北;③明朝经过20年的战争,于1388年最终实现统一大业;④1627年李自成起义。
A项①②③④排列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准确识记。解答排序题需要准确识记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或逻辑关系。
11.
A
分析:明朝是汉族建立的,元朝和清朝是由少数民主建立的政权,据此可排除所有含④的B、D两个选项。此外,清朝之前的明朝就是统一王朝,清朝不属于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大一统,含有③的C选项不符合题意,①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②皇权不断加强是它们的相似之处。?
A项①②是明、清两个朝代的相似之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的相似之处。解答组合选择题,排除法是比较好用的,一般题目排除一个即可获取正确答案,本题需要经过两次排除。
12.
C
分析: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等食物,原产于南美洲。明代,引进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明代还从外国引进了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
C项南美洲是甘薯的原产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明朝引进的农作物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明朝引进的农作物及原产地。
13.
A
分析:依据课本知识,元代妇女黄道婆从海南岛黎族人民那里学会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并与内地原有的纺织工艺结合起来,在制棉工具和织造方法上做出了重大的技术革新,黄道婆将先进技术广为传播,她的故乡松江地区的棉纺织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逐渐上升为江南棉纺织业中心,所以出现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
A项松江地区棉纺织业比较发达是“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说明的内容,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元朝经济发展的有关知识。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14.
A
分析:明朝统治者:主要以防为主,采取了比较被动的防御政策。清朝统治者:比较积极主动,采取怀柔的政策笼络其他少数民族。
A项明朝被动防御,清朝积极主动是“明修长城清修庙”反映的明清统治者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态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统治者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态度。理解并识记明清两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方式的相关史实。
15.
C
分析: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中国的领土上,烧杀抢掠。1685和1686年,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打退俄国的进攻,最终迫使沙皇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C项雅克萨是1685-1687年,清军两次大败沙俄侵略军的地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雅克萨之战。注意掌握明清时期抗击外国侵略的史实。
16.
D
分析:清朝前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文治武功最盛的时期,史称“康乾盛世”。从乾隆统治后期开始,清朝政治腐败,贪污成风,财政亏空,清朝开始由强盛转入衰落。康乾盛世是中华帝国的最后一个“盛世”。?
D项道光帝不是康乾盛世时期的在位皇帝,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康乾盛世的识记能力。理解与识记康乾盛世的相关史实。
17.
B
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领导农民起义军,攻占应天,1368年,以应天为都(改称南京)称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1368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B项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元朝灭亡,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元朝灭亡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元朝灭亡的标志。
18.
A
分析:1368年明朝建立,同年秋明军攻入大都,元朝灭亡。明朝经过20年的战争,于1388年最终实现统一大业。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城,推翻明朝的统治。?故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②③④。
A项①②③④排列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明朝重大事件的识记能力。解答排序题需要准确识记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或逻辑关系。
二、问答题
19.
(1)威逼汉人剃发梳辫和圈占土地。
影响:激起中原人民的反抗,加剧动荡,导致社会经济的倒退。
(2)清初统治者调整了野蛮落后的政策;消灭反抗势力,恢复社会经济。
(3)统治者制定政策时应该顺应民心民意;发现问题应该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调整。
(4)共同之处:都统一的本民族的各部,建立了本民族政权,推到了本民族的发展,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本题考查清初的弊政及其调整通知政策的相关史实。本题是基础题。材料一反映了清初统治者实施的威逼汉人剃发梳辫和圈占土地的弊政。影响:激起中原人民的反抗,加剧动荡,导致社会经济的倒退。清初统治者调整了野蛮落后的政策;消灭反抗势力,恢复社会经济。启示是统治者制定政策时应该顺应民心民意;发现问题应该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调整。材料三中的人物是努尔哈赤,与宋元时期的耶律阿保机、完颜阿骨打、元昊和成吉思汗等少数民族的领袖的共同之处:都统一的本民族的各部,
建立了本民族政权,推到了本民族的发展,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点评】掌握清初的弊政及其调整通知政策的相关史实
三、材料分析题
20.
(1)倭寇;改土归流;伊犁将军;台湾府;驻藏大臣
(2)明:比较被动的防御政策?
清:怀柔德化的民族政策
(3)论点示例:①有效的边疆治理能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正确的政策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
分析:(1)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明成祖时,
在我国西南的一些地区取消土司制度,设立与中原地区相同的行政制度,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这就是改土归流。清朝乾隆帝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727年,雍正皇帝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事务。
(2)防御北方蒙古骑兵南下的明长城体现了明朝比较被动的防御政策,清朝统治者接见少数民族首领的承德避暑山庄体现了清朝怀柔德化的民族政策。
(3)本题属于史论结合题。首先从上述材料中提炼观点,比如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历史必然(人心所向),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效的边疆治理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等。然后围绕这些观点,用相关史实加以论证,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有理有据即可。
故答案为:(1)倭寇;改土归流;伊犁将军;台湾府;驻藏大臣。
(2)明:比较被动的防御政策;清:怀柔德化的民族政策。
(3)论点示例:①有效的边疆治理能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正确的政策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措施。要求学生具备准确识记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