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8.3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面对亡国灭种的危局,中华民族一面英勇反抗外国侵略,一面开始了近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下列对这期间历史事件之间关系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 A.鸦片战争爆发是虎门销烟的导火线 B.第二次鸦片战争直接导致辛亥革命的发生 C.《马关条约》的签订引发了公车上书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掀起了洋务运动 2. 近代中国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撤,可以为鉴。”“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由此可知他主张( ) A.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B.学习西方、发展科技 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 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 3. 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刊物中,居于南北舆论界领导地位的是( ) A.《中外纪闻》《湘学报》 B.《时务报》《国闻报》 C.《洲学报》《知新报》 D.《天演论》《变法通议》 4. 1895年,维新派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其创办者是( ) A.谭嗣同 B.严复 C.梁启超 D.康有为 5. 康有为在一次上书中说:局势”一处火燃,四面皆应……割台之后,两载遂有胶州(指德国强行租借胶州湾)…恐自尔之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萄安且夕面不可得矣……故当今自而思图存,舍变法外,更无他巧”。康有为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 ) A.?自强求富???????????????????????????B.?教育救国??????????????????????????? C.?变法图强???????????????????????????D.?民主科学 6. 光绪帝于1898年6月下令:“(从)下科开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以前)用四书文者,(今后)一律改试策论。”这体现了维新变法哪一方面内容( ) A.开放言论 B.废除八股 C.训练新军 D.裁汰冗员 7. 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由此可知此人主张( ) 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 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 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 8. 下列人物中,极力宣传“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观点,推动维新变法的是 ( ) A. 曾国藩 B. 康有为 C. 邹容 D. 陈独秀 9. 谭嗣同被慈禧太后杀害后,街头巷尾的人们议论纷纷。你认为符合史实的议论是( ) A. 他是洋人的密探,卖国求荣 B. 他甘为变法而捐躯 C. 慈禧太后杀的是贪官 D. 他是因为没有地方可逃而被害的 10. 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时期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一个缺口。这主要说明戊戌变法( ) A.维护了封建统治 B.得不到群众支持 C.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D.传播了革命思想 11. 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都是对近代化的探索活动。二者的共同点有( ) ①都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运动 ②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和发动的 ③都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④都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2. 出现国人创办报刊高潮的时间大约是( ) A. 18世纪末 B. 19世纪中期 C. 19世纪末 D. 20世纪初 13. 中国近代以出版新式教科书、英汉辞典类工具书闻名.在印刷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出版机构是( ) A.商务印书馆 B.国民出版社 C.外文出版社 D.人民出版社 14. 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 ) A.京师同文馆 B.马尾水师学堂 C.京师大学堂 D.金陵大学 15. 下面是山西举人刘大鹏在光绪三十一年(注:光绪元年为1875年)某天的日记,其中部分字迹印刷不清。这部分字迹应是( ) A.兴办洋务 B.兴办学堂 C.停止科考 D.结束帝制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说:“李鸿章只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其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895年,康有为创办《万国公报》,宣传“新法之益”。不久,他在北京、上海组织强学会,并于1896年创办《强学报》,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1896年,梁启超等在上海创办《时务报》,这份报刊成为宣扬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1898年,他入京创办京师大学堂,培养了大量具有维新倾向的新知识分子。 材料三 从6月11日到9月21日这一百多天中,皇帝迅速地接连发布了一百多条上谕,试图以空前规模大力推行变法维新。8月底前大多数法令涉及经济、军事和文教领域。经济和军事领域中,诏令体现了自强运动的强化。在经济领域,国家以更大的力量促进农、工、商业。在军事方面着重训练现代化陆军,加强海军。……尽管维新运动没有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摘编自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1)据材料一,梁启超认为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是什么?结合所学指出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如何? (2)根据材料二概括维新派宣扬变法的方式有哪些?(写出两种即可)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变法”失败的标志是什么?据材料三指出维新变法的主要历史作用。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 材料三 《剑桥中国晚清史》:“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材料四 “……那个烦闷的夏季,又一次见证了旧制度的腐朽。刽子手挥刀砍下了六颗爱国者的头颅,也砍断了所有试图通过改良实现救国自强的人们的幻想。谭嗣同从容赴死,他认为国家不昌盛是因为还没有人为变法救国而流血。戊戌变法被扼杀了,但‘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 ——《复兴之路》 (1)请你说一说材料一中两幅图有什么联系? (2)结合材料二,指出哪些内容有助于思想文化的传播?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戊戌变法被扼杀了,但‘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一句话的理解?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于四月二十三日,皇上下诏定国是,决定改革。于是诸臣上奏,虽不敢明言改革之非,而腹诽益甚。五月初,皇上下诏废八股取士之制,举国守旧迂谬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之术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二 维新派在各个部门都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他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字林西报》 材料三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 20 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 ——《康有为传》 (1) 据材料一回答,反对变法的主要包括哪两种人? (2) 据材料一、二,概括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3) 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戊戌维新”是“20 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的观点。 (4) 请你为维新派出谋划策,试提出一项措施,来减低变法所遇到的阻力,增加成功的机会。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CABBC 6-10BBBBC 11-15DCACC 二、非选择题 16. (1)局限性:没有认识到中国制度的落后,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没有改革封建专制制度。 地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兴办学堂。 (3)戊戌政变。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17. (1)甲午战败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此时赴京考试的举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或: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是维新变法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 (2)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3)理解: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封建顽固派的势力过于强大、维新派力量弱小、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等。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宣传了资产阶级思想,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唤醒了资产阶级革命。(任何一条均可) 18. (1) 旧官僚(诸臣)、传统士大夫阶层(守旧迂谬之人)。 (2) 失败原因:旧官僚(诸臣)、传统士大夫阶层(守旧迂谬之人)的反对和阻挠。维新派变法措施过于激进。 (3) “戊戌维新”宣扬了维新变法的思想,具有思想启蒙作用;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的改革运动;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4) 措施:循序渐进地推行变法措施,由易到难,逐步推进变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