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家乡的喜与忧》第二课时说课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家乡的喜与忧》第二课时说课教案

资源简介

第12课《家乡的喜与忧》第二课时说课
  一、教材分析
  《12?家乡的喜与忧》这一课是根据《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主题四“我们的社区生活”中的第二条“了解本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及其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本地区发展;了解对本地区发展有贡献、有影响的人物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而编写的。
  这一课的核心主题是引导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实现“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逐步升华。本课的编写主要立足家乡的整体发展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对身边大人的采访、调查活动,既能明确家乡发展方向,又能认识家乡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建议,树立主动参与家乡建设和为家乡做贡献的理想。
  二、学情分析
  通过对低、中年段教材中家乡话题的学习,四年级学生对家乡的地理环境、物产资源、自然风光、先进人物有了一定的基本了解和情感认同,但对家乡的关心和建议还不够。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践调查和组织能力,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指导学生针对本课内容进行资料的整理和归纳,并在小组合作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关心、参与家乡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关心和了解家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教学重点)
  2.学会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分析问题,并针对家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教学重点)
  3.形成主动参与家乡建设、为家乡做贡献的意识。(教学难点)
  四、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
  活动一:家乡发展大家谈
  首先,学生观看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南宁宣传片《南宁》谈感受,激发了解家乡变化发展的兴趣,开门见山揭示课题《我为家乡发展出力》。接着,以教材中赵小原和同学在参与“家乡发展建设”调查活动时发现的家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例,学生汇报在采访或调查中所了解的家乡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学生把调查发现的问题做好归类,整理出医疗、教育、环境、交通、旅游、新农村建设等几个方面,并说出总体认识和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分析总结能力,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家乡建设需要每个人从意识和行动上做出努力和贡献,提升社会责任意识。
  活动二:我为家乡出份力
  首先,紧扣学生课前采访、调查,聚焦调查对象,就家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并围绕三个重点问题分别组成看病就诊、垃圾分类、新农村建设小组。其次,教师提出具体的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再次,学生通过共同商讨的方式或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为家乡发展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教师可参与学生小组讨论并适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结合共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创文明城、扶贫攻坚等措施给予建议。最后,根据提出的建议,学生进行交流,判断所提建议是否有可行性,全班最终形成一份合理的、有建设性的《我为家乡出份力行动计划小秘籍》。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合作探究、汇报,让学生认识到作为家乡的一员,建设美好家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提升学生对家乡建设的认知和主动参与能力,引导学生用力所能及的方式积极参与家乡建设,为家乡发展出力。
  活动三:我学家乡好榜样
  首先,以“家乡人为建设美丽家乡贡献力量”为内容,引导学生观看黄文秀、莫振高、梁小霞等先进人物视频谈感受,了解家乡人在扶贫攻坚、教育振兴、抗击新冠等方面做出的积极贡献,学习先锋榜样精神。接着谈生活中哪些人为建设家乡做出努力,引导学生发现警察、清洁工人等平凡人通过自身努力建设家乡的事例,认识到全社会都应积极投身到家乡的建设当中。
  设计意图:通过情感升华,树立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的远大志向。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明白即使建议再小也是我们对家乡贡献的一份力量。
  活动四:我做家乡小主人
  该活动为课后拓展活动,鼓励学生走出学校,积极参与生活中的垃圾分类、整洁畅通有序大行动、我是家乡代言人等“红领巾”志愿者服务活动,通过体验积极投身家乡发展建设。
  这个板块的活动设计重在实践体验,激发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去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实际行动,去实现建设壮美广西的共同愿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