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1届高三历史冲刺解题技巧、关键词模板、热点链接选择题解题技巧读懂题干、读完所有选项(因果项选果,由A推B),题中找关键词,不能超出题干的范围。四不选1、本身错误的选项不选——不符合史实、不符合常识(绝对化用词:消除、一定、完成等)2、违背一一映射原则的选项:先看题干是单一式还是复合式,复合式有两种情况:平行联合式(并列句,选项必须要概括全文,不能以偏概全)和偏正式(看强调的是之前还是之后,这个根据关键词判断)3、同类选项不能选(说的是一个意思,只是表述不同)4、正确的废话(说法正确与材料无关)三谨慎1、“开始”、“结束”、“标志”、“完备”这样的用词,要谨慎选择2、“更”、“最”、“比较”,要有对比才可以选择3、选项中出现修饰性词汇,要与教材相应证大题技巧1、至关重要:做好选择题,立马填涂好选择题,并用20秒左右检查下填涂正确与否。2、材料题的技巧(1)顺序正式开考前可以看下19题,打下腹稿。建议顺序:17题、18题、选修、19题。(2)格式书写整洁;序号化、要素化、段落化;得分关键词写在前头;出关键词的核心:有无历史大事(3)技巧先看题目,在题目中标记问题,特别是限定性关键词(对解题亿分重要);划出材料中有效关键词,根据分数确定几点,一般是2分1点,答案要点要略多于要求要点;(4)答案要求①高考每点2分;②点(略)多,面广,角度全;③出关键词,就用历史事件来思考;④觉得重要的答案放在前头;⑤答案每点字数不求多,讲清楚即可;(5)开放性试题19题的模式①观点至上——观点要紧扣、含有主题;观点从材料中得出,优于、高于材料的观点更吸睛;若求稳,紧扣材料,不要标新立异,从自己的能力出发;史实不能叫观点,多数观点出现在最前或者最后;②主体段落——论述、阐述要史论结合;要紧扣观点,我们每写一段之前,回看一下自己的标题或者观点,以有效阐述而不偏题;主体段落最好要提行、多段,不要仅仅中间一段。③小结方法——回扣话题;联系热点;运用历史学科素养;体现我的社会责任感;主观题关键词精髓集锦时代特征——背景、原因、条件基本通用世界史关键词一、世界古代史(主要指新航路开辟前,古代雅典罗马时期)1、政治:奴隶制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完善;罗马法的公平正义2、经济:奴隶制工商业的发展;奴隶制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海外贸易发达;3、思想文化: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二、世界近代史(15世纪前后;新航路开辟后)1、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的逐步确立,社会稳定;2、经济:新航路开辟,世界联系密切;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3、思想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重商主义的盛行;自由主义的影响;4、科技: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三、世界现代史1、政治:十月革命的胜利;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20世纪末,苏东剧变,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进一步发展(多极化格局还远远没有形成,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仍然只是一个发展趋势)。2、经济: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经济危机的冲击;世界经济组织的成立(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的发展需要;3、思想文化:凯恩斯主义的盛行;现代主义(个性、怪诞、抽象)的影响;4、科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中国史关键词一、先秦(一)商周时期1、政治: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利于政治稳定;2、经济:井田制下,劳动者集体劳作;3、思想:敬天保民,重视民意;官学合一,学在官府;(二)春秋战国时期1、政治: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分封制遭到破坏/受到挑战;宗法制走向崩溃;礼乐制度逐渐瓦解;礼崩乐坏;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2、经济:铁农具、牛耕出现并逐渐推广;小农经济逐步形成;井田制遭到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3、思想:百家争鸣,各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主张;二、秦朝到清朝前期(1840年鸦片战争前)1、政治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闭关锁国政策;2、经济:农耕经济的繁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明清时期——生产方式没有出现质的变化;手工业、商业发展;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发展;3、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影响;明清八股取士;文学艺术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的特征。4、科技:科学技术灿烂辉煌;明清时期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但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三、中国近代史(1840年鸦片战争后——1949年前)1、政治: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2、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仍然占统治地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思想文化:西学东渐;西方文化的涌入;传统儒学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国人思想不断解放;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四、中国现代史(1949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1、政治:新中国成立,人大制度、政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并完善,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2、经济:“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3、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成为国家意志;“双百方针”的提出4、外交: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美苏冷战,资本主义阵营敌视中国;五、中国当代史(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重建与完善;基层民主进一步加强和扩大;2、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行改革开放(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思想文化: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顺应第三次科技革命;邓小平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外交:奉行不结盟政策;推行全方位外交。2020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及教材链接新年伊始,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光明日报》理论部、《学术月刊》杂志社联合评选出的2020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于2021年1月15日正式发布。中国十大学术热点评选活动已连续开展十余年。归纳、总结和梳理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既是对一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系统回顾,也是对现实焦点问题、深层问题的折射,有助于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智力支持。2020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经过学界推荐、文献调研、专家研讨评议、投票确定等程序,现已评选出来。2020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分别是: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必二第1课及7页学习延伸;必二第7、8课;必二第9课洋务运动汉阳铁厂图片;必二第11课大跃进;必二第12课;必二第14课安居工程;必二第15课铁路建设;必二第18课田纳西水利工程、以工代赈;必二第21课第聂伯河水电站;必二第21课玉米运动;必二第24课经济全球化的垃圾全球化;必三第1、2课儒家、道家、法家的天人思想;必三第8课中医;必三第13课蒸汽机;必三第18课胡锦涛可持续发展;必三八单元现实主义关注环境);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贡献及当代价值(必一第18课;必一第19课列宁主义;必三第16课李大钊;必三第17课;必三第18课);3.百年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部分的政治、经济、思想);4.民法典阐释与适用(必一古代中国关注民事纠纷;必一第6课第29课历史纵横;必一现代中国民主政治与法律制度的完善;必二第12课经济体制改革与法律制度);5.中华文化基因的历史探源(中华文明与史料实证;百家思想与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各民族多元一体;家国一体、家国情怀、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6.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多学科研究(必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灾害防治;必二新航路开辟与天花、疟疾、肺结核等病菌的传播;必二第7课工业革命与瘟疫;必三第8课中医);7.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必一第21课基层民主;必二第1课农业与民生;必二第11、12课社会主义建设与民生;必三第1、2、3、4课儒家等流派的民本思想;必三第16课民生主义);8.张载思想的现代价值(必一第四单元中华儿女反侵略、求民主;必三第3、4课社会责任感;必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救亡图存;人类命运共同体);9.图像学视域下的文学艺术研究(必三第9、10课;必三第20课改革开放后的双百方针;必三第22、23、24课现代主义;音乐;影视);10.数字经济与发展新动能(必二第7、8课;必二第19课第三产业、新经济;必二第11课、第12课现代化建设)。除上述入选的十大学术热点之外,还评选出年度十大提名学术热点,分别是:1.在线教育发展研究(必三第1课孔子开办私学;必三第2课太学、郡县学;必三第3课白鹿洞书院;必三第7课第30页沙龙;必三第8课四大发明中的纸、印刷术;必三第21课科教兴国);2.人工智能的哲学反思(必二第7、8课工业革命的弊端;必三第八单元现代主义);3.新发展理念下的高质量发展研究(参考十大学术热点之10);4.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定位与实践探索(新中国的劳动观);5.传播方式变革与媒介文化研究(必二第16课大众传媒);6.信息社会的传播伦理探究(必三第一单元儒家思想;传播与法制);7.全球变局下的科技创新发展研究(参考十大学术热点之3、10);8.数字金融的风险与监管(必二第17课经济危机;必二第24课经济全球化);9.计算社会科学的发展与实践(必一第18课马克思主义);10.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学(必二第12课经济体制改革)。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