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8.3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有人将1895年春一群举人的行动当作近代中国的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运动”。这次行动是( ) A.强学会成立 B.《万国公报》创办 C.公车上书 D.百日维新开始 2. 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由此可知他主张( ) 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 B.发动民众,进行革命 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 D.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3. 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影响较大的报刊是( ) A.《时务报》 B.《国闻报》 C.《湘报》 D.《万国公报》 4. 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甲午败于日本,各国租港湾之事,相逼而来,瓜分中国之说,腾沸于全球。于是国人大哗,志士奋起,痛论变法之不可缓。帝亦知非实行变法,不能立国。” 下列属于材料中“志士”的代表的是( ) ①严复 ②康有为 ③梁启超 ④邓世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 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由此可知他主张( ) A.?学习西方、发展技术?????????????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 6. “朕思考时局艰难,不变法不足以救中国,不去守旧之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则不能变法,但是皇太后不以为然。”材料中的“朕”应是( ) A.道光帝 B.咸丰帝 C.同治帝 D.光绪帝 7.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阐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本,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认为要推行维新变法,从根本上说要改革( ) A.教育制度 B.科举制度 C.文化制度 D.政治制度 8. 如图是青岛的著名景点之一——康有为故居,位于福山支路5号,许多人仰康有为之名前来参观。下列运动与康有为有关的是( ) A.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B.资产阶级维新运动 C.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D.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9.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是维新志士________在临刑前朗诵的一首绝命诗。( ) A. 康有为 B. 梁启超 C. 谭嗣同 D. 光绪帝 10. 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这说明戊戌变法( ) A.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使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 C.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11. 有人说:“戊戌变法虽然被扼杀了,但它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思想打开了缺口。”请你据此理解戊戌变法的作用( ) A.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C.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传播 D.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12. 报刊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之一。下列报刊存在时间最长的是( ) A.《生活报》 B.《万国公报》 C.《申报》 D.《每周评论》 13. 《新华字典》的出版社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称是( ) A.三联书店 B.商务印书馆 C.同文出版社 D.外文出版 14. “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实力通筹,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乡城各处遍设蒙小学堂。”由此表明,科举制废除的直接影响是( ) A.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根基 B.促进了新式学堂的发展 C.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D.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15. 在晚清像李鸿章、袁世凯那样的重臣均非科举出身,另一方面像张謇中了状元也不做官,而是经商办实业。这反映了当时( ) A.科举制度不适应社会发展,不能培养实用人才 B.清政府大力发展实业 C.清朝已经废除了科举制度 D.帝国主义操纵科举制度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应问题。 材料一 “窃近者朝鲜之衅,日人内犯,致割地赔饷,此圣清二百余年未有之大辱,天下臣民所发愤痛心者也。然辱国之事小,外国皆觊觎,则瓜分之患大;割地之事小,边民皆不自保,则瓦解之患大。社稷之危未有若今日者。” ——康有为《上清帝第三书》 材料二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1)材料一中“圣清二百余年未有之大辱”指的是什么? (2)康有为是怎样看待中国当时的处境的? (3)康有为上书的目的是什么?是否起到了作用?为什么?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tǐnɡ)以挞(tà)坚甲利兵乎? ——光绪帝“明定国是”诏书 材料二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 材料三 《剑桥中国晚清史》:“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材料四 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 ——康广仁 (1)根据材料一,说说光绪帝为什么决心变法维新。 (2)结合材料二指出哪些内容有助于思想文化的传播。 (3)综合材料一、二、三,指出戊戌变法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8. 回首戊戌,每一个探索救亡图存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当年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艰难起步、用生命唤醒东方睡狮的爱国志士们!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中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赔款二万万两的消息突然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他们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举人们为何会群情激奋?这一事件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的异同点。 (3)梁启超认为:“(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新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史学家认为:“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请结合戊戌变法的内容说明上述观点的正确性。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CDAAB 6-10DDBCA 11-15DCBBA 二、非选择题 16. (1)《马关条约》的签订。 (2)康有为认为当时中国处于被列强瓜分的处境。 (3)目的:请求光绪帝实行变法。起到了作用。康有为的上书打动了光绪帝,光绪帝表示不做“亡国之君”,不久,光绪帝下诏,宣布开始变法。 17. (1)中国当时正被列强“瓜分”,国力衰弱,面临亡国的严重危机,光绪帝“不甘作亡国之君”。所以他痛下决心,实行变法。 (2)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等。 (3)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4)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维新派力量弱小,又没能发动群众,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采取的改良道路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 18. (1) 事件:公车上书。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使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影响: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 ①相同点:都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都发展近代工业、建立新式军队、重视教育;都推进了中国近代化。②不同点:洋务运动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侧重于经济领域,开启了经济近代化;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领导,侧重于政治领域,开启了政治民主化。 (3) 政治上的措施,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经济上的措施,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文化教育上的措施,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民主思想的传播;军事上的措施,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总之,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