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8.3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揭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的是( ) A.公车上书 B.创办《万国公报》 C.成立强学会 D.开办新式学堂 2. 如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为中国近代史开辟道路 B.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C.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D.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3. 1895年春,在北京联合应试举人给皇帝上书请愿的主要人物有(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 近代中国许多报刊在传播新思想、新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图所示报刊主要宣传了哪种新思想( ) A.维新思想 B.儒家思想 C.近代科学 D.法家思想 5. 列强的侵略,使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之路。下列事件中,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6. 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他们的目的是( ) A.?吸取经验进行革命?????????B.?仿效日本变法强国????????? C.?维新变法推翻清朝?????????D.?学习西方抵御侵略 7. 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由此可知他主张( ) 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 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C.解放思想、宣扬革命 D.发动民众、推翻政府 8. 梁启超的《变法通议》中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可见梁启超认为要推行维新变法,从根本上说要改革( ) A.教育制度 B.科举制度 C.文化制度 D.政治制度 9. 某班同学正在演出历史剧《百日维新》,其中一个演员慷慨激昂地说:“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人流血,让我来做第一个吧!”请问这个演员扮演的角色是谁(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光绪帝 D.谭嗣同 10.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这体现了变法( ) A.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推翻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统治 C.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虽最终失败但挽救了中华民族危机 11. 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都是对近代化的探索活动。二者的共同点有( ) ①都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运动 ②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和发动的 ③都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④都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2. 1882年10月24日,顺天乡试刚刚发榜,次日凌晨,印着中榜者名单的《申报》就出现在江苏、安徽等地各售报点,这期报纸大为畅销,这反映了( ) A.思想观念解放 B.大众报业发展 C.铁路交通发达 D.电信事业发达 13. 我国最早、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 A.人民出版社 B.商务印书馆 C.北京教育出版社 D.延边出版社 14. 戊戌政变后,除下列哪项措施外,各项变法措施均随之被取缔( ) A.奖励创造发明 B.改科举,废八股 C.取消旗人特权 D.设立京师大学堂 15. 20世纪初清政府制定新学制,于1905年废除了( ) A.科举制度 B.选官制度 C.考试制度 D.特务制度 二、非选择题 16. 观察下面两幅图片 请回答: (1)这两幅图片分别指19世纪末的哪两位维新志士?他们代表当时的哪一政治派别? (2)1895年春,他们亲自参与并领导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何重大意义? (3)1898年夏,他们又积极筹划了什么变法?结果如何?有何历史影响?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tǐnɡ)以挞(tà)坚甲利兵乎? ——光绪帝“明定国是”诏书 (1)根据材料一,说说光绪帝为什么决心变法维新。 材料二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 (2)结合材料二指出哪些内容有助于思想文化的传播。 材料三 《剑桥中国晚清史》:“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3)综合材料一、二、三,指出戊戌变法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材料四 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 ——康广仁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创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环球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以及广州的《述报》等。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览,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人自办报刊始于何时。 材料二 据不完全统计,1895—1898年,全国新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20种左右,其中80%以上为中国人自办。20世纪初,人们纷纷通过创办报纸宣传民主共和的主张,于是又出现了一次办报高潮。 (2)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初国人办报的目的及影响。 (3)上述材料和问题反映了近代中国在哪一领域的变化? 材料三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四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公布并在全国推行的学制,为中国近现代教育体制奠定了基础。 材料五: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严复对废科举的评价 (4)材料三中梁启超如何看待教育的重要性?“百日维新”失败后保留下来的教育成果是什么? (5)科举制产生于我国的哪一朝代?何时被废除? (6)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五中说明废除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ABBAB 6-10BBDDA 11-15DBBDA 二、非选择题 16. (1)康有为,梁启超。资产阶级维新派。 (2)公车上书。它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由一股社会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3)戊戌变法。结果:变法进行了103天,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而失败。影响: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17. (1)中国当时正被列强“瓜分”,国力衰弱,面临亡国的严重危机,光绪帝“不甘作亡国之君”。所以他痛下决心,实行变法。 (2)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等。 (3)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4)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维新派力量弱小,又未能发动群众,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采取的改良道路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 18. (1)19世纪70年代。 (2)目的:宣传民主共和。 影响:中国又出现一次办报高潮。(意思相近即可) (3)新闻出版。 (4)兴教育才是变法强国的根本策略。京师大学堂。 (5)隋朝。1905年。 (6)科举制的废除,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有利于培养各方面的人才,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奠定了基础。可见科举制的废除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