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八年级 历史与社会 8.3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同步练习 下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八年级 历史与社会 8.3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同步练习 下册(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8.3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1895年,假如你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你将目睹的历史事件是( )
A.火烧圆明园 B.公车上书
C.谭嗣同殉难 D.八国联军侵华
2.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持此观点的人是(  )
A.洪秀全 B.康有为
C.林则徐 D.李鸿章
3. 甲午中日战争后,梁启超发表了《变法通议》,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原富》。这反映当时的时代主题是( )
A.?中体西用???????B.?救亡图存???????????????????????????
C.?民主共和????????D.?联共抗日
4. 在1895年到1898年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这一时期康有为上书的主题应是( )
A.严厉禁烟,抵御外侮
B.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C.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5. “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这是戊戌变法哪一政策的结果(  )
A.改革机构,开放言论
B.兴办企业,奖励发明
C.废除科举,开办新式学堂
D.更新装备,训练新军
6. 在一群读书人的呼吁下,“不甘作亡国之君”力行变革的清帝是( )
A.?宣统帝???????B.?光绪帝????????????????????????????????
C.?咸丰帝??????D.?道光帝
7. 1898年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实行变法的清朝皇帝是(  )
A.康熙帝  B.道光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8.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在读书人的呼吁下,皇帝“不甘作亡国之君”,实行变法。其具体措施有(  )
A.废除科举制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创办福州船政局 D.颁布剪辫法令
9. 在维新变法中慷慨就义,为变法献身的是( )
A.?谭嗣同????????B.?康有为????????????????????????????????
C.?梁启超????????D.?光绪帝
10.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有(  )
①它加快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②它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进步意义 
③它对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④它的失败,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革命转向了改良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1. 有学者这样评述:“戊戌变法运动是近代中国新生的资产阶级的首次登台表演,虽然结局惨烈,却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具有堪称划时代的意义。”这里的“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指(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中国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12. 1882年10月24日,顺天乡试刚刚发榜,次日凌晨,印着中榜者名单的《申报》就出现在江苏、安徽、浙江的各售报点,这期报纸大为畅销。这反映了(  )
A.思想观念解放 B.大众报业发展
C.铁路交通发达 D.轮船航运繁荣
13. 如图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出版机构的标志。该出版机构创办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14. 下列维新变法的措施中,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和西方科学技术传播的是(  )
A.训练新式军队
B.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C.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D.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15. 周恩来在江苏淮安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在这里他“三岁从訇教”“五岁入家塾”,1913年考入天津南开学校,1917年赴日本留学。周恩来为什么没成为举人、进士而成了留学生(??? )
A.?青年时期他生活在国外,没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
B.?清政府不允许革命党人参加科举考试
C.?在他童年的时候,科举制度就被废除了
D.?清政府规定凡是出国人员一律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上图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领导人______、______。
材料二 戊戌变法主要内容
类别 颁布的新法
政治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思想 文化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2)根据材料二中颁布的新法,分析这次变法的历史意义。
(3)这次变法的结果如何?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a)]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至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图(b)]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生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商国是。[图(c)]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1)图(a)所指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有何影响?
(2)指出图(b)中两位历史人物分别是谁。
(3)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标志是什么?
(4)图(c)反映的是谁英勇就义的情景?为什么他说自己 “死得其所”?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5)这场运动的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叙述了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的一段话:“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船炮之利,其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
(1)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李鸿章和梁启超对中国贫穷和落后原因的分析有何不同?
材料三 谭嗣同临刑前的壮语
(2)“有心杀贼”中的“贼”指的是谁?为什么“无力回天”?
(3)“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表现出什么精神?
材料四 “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4)根据材料四所述,梁启超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应该作出怎样的改变?在戊戌变法的内容中,哪些措施顺应了梁启超关于“开学校”“变科举”的要求和主张?
材料五 维新运动只是少数人的运动。他们不仅不接近广大的劳动群众而且与广大劳动群众对立,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这样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光绪帝)下命令,其失败是必然的。
——摘编自荣孟源《中国近百年革命史略》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维新运动“其失败是必然的”?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BBBBA 6-10BCBAB 11-15CBBBC
二、非选择题
16. (1)康有为;梁启超
(2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
主要原因: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破坏;袁世凯的告密;维新派力量弱小,只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
(3)结果:失败。
17. (1)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康有为和光绪帝。
(3)戊戌政变。谭嗣同。
(4)他为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所以他说自己“死得其所”。我们应该学习他为了民族的振兴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
(5)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18. (1)李鸿章认为国家的贫穷和落后是因为科学技术不及西方;梁启超则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落后于西方。
(2) “贼”指以慈禧为首的封建顽固派以及侵华列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和个人力量的弱小。
(3)彰显出强烈的爱国思想和为追求理想勇于牺牲自己的精神。
(4)兴民权、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变官制这几个方面。
措施: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等。
(5)维新运动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