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八单元 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 同步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不计个人得失,上书皇帝,严禁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110多万千克鸦片。“他”是( ) A.林则徐 B.关天培 C.左宗棠 D.邓世昌 2. 《这才是晚清》中记述:“历史不因大清帝国的孤傲和拒绝改变进程,鸦片战争使中国遭遇千年未遇的大变局。”“大变局”是指(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国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3. 下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目录,根据内容判断其单元主题应是( ) A.近代化的探索 B.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4. 某历史学习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把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以身殉国的资料归纳在一起,他们确立的研究主题是( ) A.抗击侵略 B.对外交往 C.民族关系 D.科技创新 5. 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这句话最能说明( ) A.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蓄意挑起 B.中国力避冲突,避战保船 C.中国是日本占领朝鲜的障碍 D.日本独吞朝鲜后入侵中国 6. 近代,中国人进入日本在苏州开设的工厂里做工,这种现象最早可能发生在( )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马关条约》签订后 D.《瑷珲条约》签订后 7. “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 A.清政府的腐败 B.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 C.贪官恶霸横行乡里 D.贫苦农民富有斗争精神 8. 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这一变化( ) A.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 B.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C.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 9. 有学者评论近代某条约:“一个不得不走向世界的国家,防务上却门户洞开,且已几乎无法实现今日所谓‘军事现代化’,怪不得此后‘瓜分’就成了舆论的持续主题。而巨额的赔款,不仅使全民直接感受到了朝廷倒行逆施的代价,也为此后一系列内政改革的艰困埋下了伏笔。”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0. 下面四个选项是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创办的一些工业企业,其中体现“自强”口号的是( ) A.江南制造总局 B.湖北织布局 C.汉阳铁厂 D.轮船招商局 11. 美丽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71年沙俄出兵侵占伊犁,陕甘总督认为国家领土“尺寸不可让人”,坚决主张收复新疆。材料中的“陕甘总督”指的是( ) A.张之洞 B.左宗棠 C.林则徐 D.曾国藩 12. “有希望革新这古老帝国的是新教育,新教育的肇端是同文馆。”中国近代“同文馆”最早出现于( ) A.洋务运动期间 B.百日维新期间 C.辛亥革命期间 D.民国建立初期 13. 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劝导国人( ) A.放弃“天朝”观念 B.学习西方技术 C.拥护民主共和 D.反抗列强侵略 14. 1895年,一群读书人发起了“公车上书”。下列戊戌变法的内容中,与读书人密切相关的措施是( ) A.提倡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 B.改革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 C.广开言路,裁撤冗官,精简机构 D.训练新式军队 15. 如图是山西举人刘大鹏在光绪三十一年(注:光绪元年为1875年)某天的日记,其中部分字迹印刷不清。这部分字迹应是( ) A.兴办洋务 B.兴办学堂 C.停止科考 D.结束帝制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40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资产阶级兴奋得“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但没过多久,英国下院一个调查中英贸易状况的委员会的报告承认:“近年来同这个国家的贸易处于十分不能令人满意的状态。”1846年以后,英国对华的商品输出开始大幅下降,每年停留在150万英镑左右。西方资产阶级又把商品滞销的原因归咎于中国的门户开放不够。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指出“民族的致命伤”是什么。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针对商品滞销的原因,英国采取的对策。 (3)据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概括上述事件间的联系。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在图一条约中被强行割占的领土是哪里?图一条约的签订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样的严重危害? (2)在图二条约中,日本提出的什么要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图二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其中美国的侵华政策是什么? (3)图三条约中,哪一条表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给中国造成什么影响? 材料二 鸦片战争结束不到十年,一场席卷半个中国的农民起义爆发了。它建立起与清廷对峙的政权,前后持续14年之久,达到了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高峰。 ——摘自中华书局《中国历史》 材料三 戊戌变法的帷幕落下没多久,中国又掀起了一场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风暴——义和团运动。英国人赫德评价道:“这是一个纯粹爱国主义的自发自愿的运动……” ——摘自中华书局《中国历史》 (4)材料二中的这场“农民起义”遇到了以往农民起义没有遇到过的什么新情况?根据材料三概述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5)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一个鲜明的主题。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tǐnɡ)以挞(tà)坚甲利兵乎? ——光绪帝“明定国是”诏书 (1)根据材料一,说说光绪帝为什么决心变法维新。 材料二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 (2)结合材料二指出哪些内容有助于思想文化的传播。 材料三 《剑桥中国晚清史》:“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材料四 “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包揽太多,举行太大,同志太孤,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 ——康广仁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AACAA 6-10CBDDA 11-15BAABC 二、非选择题 16. (1)不知道军事失败的原因,不力图改革。 (2)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3)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7. (1)香港岛。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门户开放”政策。 (3)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自发的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5)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18. (1)中国当时正被列强“瓜分”,国力衰弱,面临亡国的严重危机,光绪皇帝也将是亡国之君。所以他痛下决心,实行变法。 (2)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等。 (3)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4)失败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维新派力量弱小,又没能发动群众,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采取的改良道路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