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九年级 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八单元 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 同步单元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0-2021学年人教版九年级 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八单元 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 同步单元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八单元 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
同步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在鸦片战争中,英军进攻吴淞,身为江南提督的他,率众抵抗,力竭牺牲。“他”是(  )
A.林则徐 B.邓世昌
C.关天培 D.陈化成
2. 从目的来看,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与扩大。下列条款能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
A.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B.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C.增开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D.割香港岛给英国
3. 某学者在研究中国近代人口的变化时,根据相关资料编制了下面的表格。据表格信息,推断导致这一时期三省人口锐减的最主要因素是(  )
省份 1851年 1874年
安徽 约3760万 不足1460万
江苏 约4430万 不足2000万
浙江 约3000万 不足1100万
A .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战争的冲击
B.通商口岸开放后对人口的吸引
C.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恶果
D.近代工业兴起对劳动力的吸纳
4. “我之廉价工人,彼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上述现象可能出现在哪一条约签订后(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5. 下图是中国近代史上被迫开放的部分通商口岸方位示意图。它反映出西方列强的侵华特点是(  )
A.由内地扩大到沿海地区
B.由沿海地区深入到内地
C.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开放
D.局限于东南沿海地区
6. 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特权”。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
B.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马关条约》让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
D.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7. 《辛丑条约》签订后,居住在北京东交民巷的刘家被迫举家搬迁。其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要在此(  )
A.开商埠  B.建教堂 
C.办工厂  D.设使馆
8. 1902年伦敦《泰晤士报》报道说,慈禧太后在接见驻华公使和公使夫人时“抽泣哽咽地说,进攻使馆区是极大的错误,她后悔莫及”。早在1901年初,慈禧就曾借光绪之名下诏,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因此,时人激愤地指斥清廷已成为“洋人的朝廷”。下列能说明清廷已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  )
A.开放沿海通商口岸
B.纵容列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C.允许列强开设工厂
D.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9. 某电视台准备制作历史纪录片《1901年底的北京城》,片中不应该出现的画面是( )
A.圆明园已成残垣断壁
B.清政府在筹备大量赔款
C.北京驻扎有外国军队
D.北京东交民巷居住着许多北京居民
10. 李鸿章说:“各口岸生意,已被洋人占尽,华官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力挟重资以倾夺,则须华商自立公司……收回洋人夺去之利。”这表明李鸿章兴办民用企业的主要意图是(  )
A.追随外国资本主义 B.保护民族资本
C.限制民族资本 D.与洋人争夺国内市场
11.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柳”是指(  )
A.增强了封建统治的力量
B.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
C.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D.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12. 一位历史老师在讲述中国近代经济史时,吟诗一首:“状元办厂惊陈腐,君子经商耻务空。积弱终须强实业,中兴还赖育才功。”这首诗评价的历史人物是( )
A.张之洞 B.郑观应
C.张謇 D.李鸿章
13. 下列事件与结果关联正确的是(  )
选项 事件 结果
A 1895年春,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维新变法思想开始传播
B 康、梁成立强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
C 1898年6月,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变法运动的序幕从此揭开
D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废除变法法令 维新派全面退出历史舞台
14. 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
A.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B.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C.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D.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5. “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实力通筹,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乡城各处遍设蒙小学堂。”由此表明,科举制废除的直接影响是(  )
A.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根基
B.促进了新式学堂的发展
C.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D.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40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的深重灾难,国家的积弱不振,社会的贫弱穷困,正是不平等条约造成的。李文海先生曾形象地指出:“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像蚊子吮血似的将坚船利炮的‘尖刺’刺入近代中国的孱弱肌体,造成近代中国的‘大出血’。”
——李育民《中外条约与近代中国研究丛书》总序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不平等条约给中国造成的主要影响。
材料二 如图一、图二
(2)材料二中的图一和图二所反映的历史场景使人悲愤,请说明理由。
材料三 中英双方签订了一个《土地章程》,章程规定上海划出一块土地,在城外,租给英国人,一亩地一年收1500个铜钱……这就叫作租界。
上海现代城市的来源,一个是租界,一个是租界里的人,就是移民。租界这个因素以前只看到侵略,中国人受屈辱这一面,这一点否定不了……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它客观上起的作用主要还是积极的。
——葛剑雄《上海是怎么来的?》
(3)材料三中,作者认为上海现代城市的来源是哪两个?概括作者对“上海租界”的评价。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认识。
17.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为了高效记忆、理解历史知识,小英绘制了一张历史图表。
(1)根据材料一中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归纳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三条主线。
(2)材料二第三个方框中的条约里最能体现“完全”二字的内容是什么?
(3)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的含义。
(4)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近代史上涌现出许多“邓世昌”式的英雄,请你再列举两个。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等人筹办洋务运动的目的。李鸿章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的关键是什么?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立了一批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这些企业虽然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当时外商企业垄断民用工业,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同时给军事工业提供资金、燃料。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上册
(2)根据材料二,指出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目的和民用企业的特点。
材料三 近代中国翻译日本书籍情况表
时间 哲学、
宗教 自然应
用科学 社会
科学 历史、
地理 文学
艺术 合计 年平
均数
1895年前 1 4 1 2 3 11
1896—1911年 38 172 366 238 136 950 59.38
(3)根据材料三,指出甲午战争后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出现的新变化,并结合史实归纳出现这一变化的时代背景。
材料四 戊戌变法后,“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现象蔚然成风,以建立近代式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权”“国耻”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国自强”成为思想界的共识。
(4)根据材料四,指出戊戌变法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DCACB 6-10DDDDD 11-15BCBBB
二、非选择题
16. (1)影响: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落后;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清政府对外妥协投降、丧权辱国。《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圆明园建筑精美,内藏无数中华民族艺术瑰宝,英法联军对其大肆抢劫后放火烧毁是人类文明的一场浩劫。
(3)来源:租界、移民。
评价:有被侵略、受屈辱的一面;客观上起的作用主要还是积极的。
(4)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自觉或不自觉地起了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作用。
17. (1)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的抗争;近代化的探索。
(2)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3)近代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林则徐、关天培。
18. (1)自强。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2)目的:“分洋商之利”,为军事工业提供资金、燃料。 特点: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
(3)新变化:翻译日本书籍的数量大大增加;翻译日本书籍以社会科学类居多。时代背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的破产);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的影响等。
(4)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立国自强”成为思想界的共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