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0、空气有质量吗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空气有质量。 2.能够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是否有质量。 3.能够称量空气,并能够依据称量数据判断空气是否有质量。 4.认识天平的结构,并初步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二、教学内容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课。在前一课认识“空气充满周围的空间”的基础上,引导开展对“空气是否有质量”的探究。 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是“空气是否有质量”,分为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想办法证明“空气是否有质量”。首先聚焦问题:固体、液体都有质量,并且能够测量出来,那么,充满周围空间的空气是否也有质量呢?然后让学生提出猜想并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教科书呈现的是利用平衡尺、电子秤、杠杆天平等工具来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旨在提示学生可用多种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 第二个环节是估测空气的质量。教科书呈现的是利用杠杆天平估测皮球里空气的质量,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空气是有质量的。 第三个环节是借助电子秤测量空气的质量。通过测量能够更加准确地知道空气的质量。 第四个环节是尝试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学生首先认识天平的结构,然后尝试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拓展与应用部分介绍了伽利略是如何发现空气有质量的,让学生了解伽利略所使用的方法,对人类认识空气的科学史有所了解。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平衡尺,皮球,气球,豆子,线绳,橡皮筋,杠杆天平,天平 (二)学生准备 学生活动手册,记录笔。 四、安全注意事项 给气球充气时,提醒学生不要充得过满,防止充爆。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提出和聚焦问题 提问:我们到超市购买东西,经常需要称物体的质量,我们是怎样知道物体质量的呢?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交流 提问:大家想不想称一称一些物体的质量? 教师出示电子秤,让学生实际称一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感受什么是物体的质量最后聚焦问题:固体、液体都有质量。那么,空气也有质量吗? (二)科学实践活动:空气是否有质量 1.证明空气是否有质量 谈话:你们认为空气有质量吗?说一说理由。 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交流,并提出自己的猜想教师再提出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如果认为空气有质量,那么怎样才能证明我们的猜想?如果认为空气没有质量,也要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 学生提出猜想后,讨论如何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形成实验方案后,教师出示实验器材,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 学生用平衡尺进行实验操作,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 ①在尺的两端分别悬挂一个充满气的气球 ②将尺悬吊起来,调节中间绳子的位置,使其达到平衡 ③然后将其中一个气球的气放出 ④观察尺的平衡状态是否有变化。 实验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开始时,悬挂气球的尺子保持平衡状态。将一个气球放气后,尺子还可以保持平衡状态吗?为什么?学生实验结束后,进行交流汇报。 (如果学校配备有杠杆天平或者电子秤,教师可以引导学这生用这些工具进行探究。) 通过实验可以发现,充满空气的气球一端下沉,充气的气球比未充气的气球重,这说明了空气有质量。 (用其他工具进行实验的,也可以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说明和概括。) 2.估测皮球内空气的质量。 学生知道空气有质量后,对空气的质量到底是多少会产生一定的好奇。根据学生的好奇心,教师提出问题我们证明了空气是有质量的,(教师拿出一个皮球)如果把这个皮球打足气,它里面的空气质量有多少呢?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打足气的皮球里的空气相当于多少粒豆子的质量?请同学们估测一下。学生估测空气的质量。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杠杆天平进行测量,看看自己估测的是否正确 3.测量皮球里空气的质量。 谈话:皮球里的空气质量具体是多少?我们想不想实际测量一下?得学生回答。 教师指导学生用电子称测量皮球里空气的质量,记录下每次充入空气的筒数和实际测量的质量。 小结:通过以上活动,我们知道了空气有质量,还知道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能够被压缩,皮球里压缩进的空气越多,皮球里的空气的质量就越大。 第2课时 4.认识和学习使用天平。 谈话:我们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有质量。我们怎样才能准确测量物体的质量?除了电子秤,还有哪些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 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交流。 交流结束后,教师出示天平,并引导学生认识天平的结构。 教师演示天平的使用方法,并让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的“小资料”,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学生分组练习使用天平,测量一些物体的质量,并汇报测量结果及测量中遇到的问题。 小结:天平是测量物体质量的常用工具,正确使用天平可以比较准确地测量物体的质量。 最后,教师提出一个挑战性的任务:如何使用天平证明空气有质量?(学生课下做进一步探究。) (三)拓展与应用 教师介绍古人对空气是否有质量这个问题的认识历程。然后,让学生阅读拓展与应用的内容,了解伽利略是如何证明空气有质量的。最后,让学生比较伽利略的研究方法和他们的研究方法,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