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1978年——今:改革开放新时期)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1、背景:①理想:人们要求纠正文革错误;②现实:“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提出;③1978年展开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意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内容:①思想: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指导思想;②政治: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做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③组织: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3、意义: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②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③开始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二、拨乱反正 完成标志: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1、时间:1978年底 2、地点:安徽凤阳小岗村(最早) 3、经营方式: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4、影响:①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农业发展; ②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5、建国后农村政策的四次重大改革: 土地改革前 土地改革 三大改造 人民公社化运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 农民土地私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 启示 适时调整农村政策;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城市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 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2、措施:①国家: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③职工: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意义: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 第9课 对外开放 一、对外开放的过程 1、1980年,设置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4个经济特区。1988年,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2、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1985年,开放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闽南三角地区);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1992年开放内地。 3、开放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 -> 沿海开放城市 -> 沿海经济开放区 -> 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设立经济特区意义:①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②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③扩大对外经济交流;④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2001年12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共十二大(1982年):邓小平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中共十三大(1987年):①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被简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②确立了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中国十四大(1992年):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 中国十五大(1997年):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思想。 中共十六大(2002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十八大(2012年):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十九大(2017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南方谈话(1992年):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992年:①中共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②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第11课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一、中国梦(2012年11月提出) 1、内涵: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途径: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2、“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①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②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三、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2015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 四、经济发展新常态 1、内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 2、对内改革: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对外举措: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治上) 1、内涵: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自己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2、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确立:1949年第一届政协将实行人民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立下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二、各民族共同繁荣(经济上) ①政治上:因地制宜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②经济上:给予政策、人力、技术、资金、物资等支持;③文化上: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④国家战略上:实施西部大开发与兴边富民行动。(2006年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和西藏地区经济的发展) 第13课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一、“一国两制”构想 1、提出者:邓小平(最初提出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最早在香港成功实践。) 2、基本内涵:“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统一的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3、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国内:①有利于保持香港、 澳门和台湾的稳定;②为香港、澳门回归开辟了途径。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 2、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 3、意义: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耻辱,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4、回归原因: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根本原因);②“一国两制”的提出(关键);③内地和港澳同胞的愿望;④中英双方的努力;⑤港澳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2、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3、1992年两会(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形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被称为“九二共识”。 4、1995年1月,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5、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景:两岸交流日益密切的事实表明,发展两岸关系,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