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 “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 同步练习2020-2021学年人教版九年级 历史与社会下册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5 “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 同步练习2020-2021学年人教版九年级 历史与社会下册 (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
第五课 “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创造性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是(  )
A.邓小平 B.毛泽东
C.周恩来 D.刘少奇
2. 20世纪80年代初,大陆的统一观已经有了创新性的发展……首创了一个国家中允许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理论。该理论指的是 (  )
A.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B.政治协商制度
C.“一国两制”构想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 “一国两制”构想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是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一次天才式创造。首次成功运用“一国两制”构想解决的历史问题是(  )
A.西藏问题 B.台湾问题
C.澳门问题 D.香港问题
4. “香港特别行政区除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国徽外,还可使用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和区徽。”《基本法》的此条条款体现了(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方针
D.“一国两制”构想
5. 2020年5 月,梁振英指出,我们有一个国家安全方面的漏洞,会影响到“一国两制”的实施。基本法有这个要求,已经23年了。梁振英所言的“漏洞”存在于(  )
A.香港 B.澳门
C.台湾 D.深圳
6. 澳门回归十多年来,GDP以年均近15%的增幅快速增长,人均GDP已达3?9万美元,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微型经济体。这一事实表明,“一国两制”的实行( )
A.融洽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B.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C.刺激了特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D.保持了特区生活方式的长期不变
7. 下面两张纪念邮票分别反映了我国在西藏和澳门两个地区实行的民主制度,这两种制度的共同之处有(  )
①都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实行
②都有利于巩固祖国统一
③都是从国情出发制定的,具有中国特色
④都在各自区域内享有高度自治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 由海峡两岸同根同祖血脉相连、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以及港澳回归的成功范例,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大国干预是阻挠统一的外部因素
C.武力解决是实现统一的唯一途径
D.台独势力是祖国统一的内部阻力
9. 1975年4月7日,《人民日报》第四版的角落里刊登了一篇短文《蒋介石死了》。1988年1月14日,《人民日报》在头版要闻版块刊发了《蒋经国昨天病逝》。引发这种报道态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C.“九二共识”的达成
D.两岸直接“三通”的实现
10. 海峡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的变化,38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是在( )
A.大陆确立“三十六计,和为上计”的对台政策
B.大陆提出“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
C.台湾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交往
D.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
11. 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与台湾关系的八项主张中指出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 )
A. 放弃使用武力 B. 实现两岸三通
C. 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D.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12. 在解放台湾问题上,中国政府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主要是因为 (  )
①台湾一小撮分裂势力搞“台湾独立”
②某些外国反动势力干涉中国内政,企图使台湾问题国际化
③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④台湾广大人民希望祖国统一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13. 下图是某同学自制的历史年代尺。年代尺反映了(  )
A.大陆放弃武力统一 B.“一国两制”被两岸认同
C.“台独”势力被铲除 D.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4. 被火烧断为两截的元朝名画《富春山居图》,分藏于浙江和台湾。今年5月,大陆将画的的前半卷移交台北故宫博物院进行合并。6月1日,“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在台北拉开序幕,这是该画被分开360多年后首次以完整的面貌展现在巨人面前。这幅名画的历史性合璧( )
A.反映了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B.标志着两岸实现了“三通”
C.表明了祖国统一问题已经解决
D.表明了各民族平等. 团结和共同繁荣
15. 2017年12月4日,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于台湾逝世,《乡愁》是他漂泊异乡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诗歌表达了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更体现了诗人期望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统一,我们一直主张(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武力进攻,速战速决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的基本方针政策如下:(一)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并考虑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决定在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二)香港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五)香港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材料二 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
    
   图一          图二
(1)根据材料一,说说我国解决香港问题的最基本的目的和采用的基本方针。
(2)根据材料二,归纳香港能够顺利回归祖国的原因。
(3)材料三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什么重大事件?这两个历史事件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1年8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台湾人士时,首次指出:台湾不搞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不变,外国资本不动,甚至可以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这是最早提出“一国两制”。
材料二 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
——邓小平
材料三 1995年6月,世界著名杂志《财富》推出了一个触目惊心的封面专题——《香港之死(The Death Of HongKong)》。2007年《财富》杂志承认“在1997年7月1日回归后的10年,香港……并没有死掉”“这座城市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充满活力”。
(1)结合材料一思考,“一国两制”最早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的?这一构想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2)材料二表明了邓小平怎样的立场?他坚持这一立场的根本保障是什么?
(3)材料三中,香港在回归后“比任何时候都充满活力”,这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香港和澳门能够回归祖国的原因。
18. 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
——《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二 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的。
——《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材料三 2018年4月12日,两岸经贸论坛在厦门举行,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两岸产业优势互补,可借此在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和共同走向国际市场等方面深度合作。
材料四 统一是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孙中山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大陆对台湾的基本方针。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前严重阻碍中国统一大业的因素。
(3)依据材料三、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岸关系发展趋势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ACDDA 6-10CAABC 11-15DADAC
二、非选择题
16. (1)目的: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基本方针:“一国两制”。
(2)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等等。
(3)图一反映的是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图二反映的是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17. (1)台湾问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2)立场:主权问题不容讨论,中国坚决收回香港。根本保障:中国的独立、综合国力的增强及国际地位的提高。
(3)说明了祖国是香港强大的后盾;说明了“一国两制”的正确性和可行性。(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原因:①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②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我国拥有独立自主的内政和外交权力;
④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及统一的历史大趋势。(任答两点即可)
18.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台独”势力;试图阻挠中国统一、干涉中国内政的国际反华势力。
(3)海峡两岸的经贸交往日益密切,实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祖国统一大业一定会实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