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 第五课 “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先在哪个地区得到成功实践( ) A.澳门 B.台湾 C.深圳 D.香港 2. 对“特别行政区”中的“特别”理解正确的是( ) A. 政治上不直属中国中央政府管辖 B. 香港断绝与英国的一切政治经济联系 C. 中国政府不向香港派驻军队 D.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3. 1995年6月,美国《财富》杂志推出一期封面报道《香港之死》,表达了西方社会对香港回归后前景的担忧。2007年7月,该杂志又发表了一篇《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重新评价了香港。这一转变的原因是 ( ) A.中美关系的缓和与发展 B.“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C.中西方价值观念的趋同 D.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影响 4. “随着1999年12月20日的到来,外国列强对中国领土的占据彻底结束。”这说明( ) A.中国第--次取得了反抗外敌人侵的完全胜利 B.中国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 C.百年国耻洗雪,祖国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 D.国家实现完全统一, 开启了社会主义新时代 5. “七子之歌”将中国带入无限悲伤,为之泪浸前襟,今天祖国以宽广胸怀将其拥抱而归。我国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解决香港、澳门回归问题,其根本原因是( ) A.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B.改革开放使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C.我国外交成就显著 D.全国人民的齐心努力 6. 下图澳门生产总值增长说明( ) A.广东与澳门联系加强 B.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 C.澳门社会呈现繁荣景象 D.“一国两制”助推澳门发展 7. 在一本名为《回归路》的书籍中,记录着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为实现中国统一大业所作的努力。其中应包括( ) ①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②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③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④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8. 台湾两次回归祖国,跨越了两部历史,第一部是古代史,第二部是近代史。第三部历史即将打开,问:造成台湾与祖国大陆隔海对峙的因素有( ) ①国民党军退败台湾时得到美国的支持阻止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②国民党军在台湾施行暴政,颁布了“戒严令” ③日本右翼势力企图分裂台湾 ④岛内民进党大力鼓吹“台独”,岛内领导人李登辉和陈水扁上台后积极从事“台独”活动 ⑤美国. 欧盟等国家在其背后支持台湾,如售卖武器等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③⑤ 9. 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是( ) A.邓小平理论 B.毛泽东思想 C.江泽民的八项主张 D.马列主义 10. 海峡两岸经济. 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有( ) ①有共同的语言. 文字,共同的传统文化 ②都是中华民族 ③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④台湾各界人士都渴望两岸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11. 台湾舞剧《薪传》曾在大陆演出,引起轰动,它反映了祖国大陆和台湾同胞一脉相承的亲情关系。下列关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事件,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汪辜会谈的举行 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的形成 ③江泽民八项主张的提出 ④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②①③④ D.④②①③ 12. 有一张图片是海峡两岸母子重逢的场面。说法不准确的是( ) A. 他们分离至少有38年了 B. 近年来他们可以通过电话交流 C. 儿子是乘飞机直接从台湾抵达大陆的 D. 他们都盼望海峡两岸的统一 13. 过去,海峡两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如今是“轻轻一拨号,频频传佳音”这说明两岸( ) A. 已实现了通邮 B. 已开通了电话等通信业务 C. 以实现了直航 D. 相互探亲访友,热闹异常 14. 2016年5月20日,蔡英文就任新一届台湾地区领导人。国台办评论称:蔡英文并没有明确承认“九二共识”,这是一份没有完成的答卷。“九二共识”的核心是( )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全面落实八项主张 C.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D.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15. 握手是一种礼仪,是一种交流,可以沟通原本隔膜的情感,可以加深双方的理解、信任,领导人之间的握手则往往象征着合作、和解、和平。班级的同学对下面一组图片进行了解读正确的是( ) A.图一标志着两岸民间团体交往的开始 B.图二见证了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见 C.图三形成了对台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 D.图片反映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进展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一国两制”的构想从实际出发,兼顾了各方面的实际利益,因而是各方可以接受的、合情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一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又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杨先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香港岛是通过什么条约被割让的?它被英国殖民者强占了多少年?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一国两制”的含义是什么?香港回归后实行什么社会制度? (3)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形成了鲜明对比,图一反映的是签订条约割让香港岛的情景,图二反映的是收回香港的情景,“割让”与“收回”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根本不同在于:封君及其封邑是世袭的,而县、郡长官由国君任免,直接听命于国君,领取俸禄,概不世袭……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度既是适应政治统治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清地方行政机构基本上沿袭明制:省、道、府(州)、县四级。全国分十八个省和五个特别行政区,十八省是直隶、河南、山东、湖南等;五个称为藩部的特别行政区是内蒙古、青海蒙古、喀尔喀蒙古、西藏、新疆。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这一年,中国国旗在香港冉冉升起,这片一百多年前被迫割让的国土重新回到祖国。……随着1999年12月20日的到来,外国列强对中国领土的占据彻底结束。 ——选编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依据材料一并结合当时的时代特征,分析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的原因。 (2)材料二中,“五个特别行政区”的划分体现了清朝对边疆地区管理的什么特点?今天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特别”之处在哪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置与清朝“五个特别行政区”的划分有何相同作用? (3)材料三反映的史实是哪一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创造性地提出这一伟大构想的人是谁?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被誉为“画中兰亭”的《富春山居图》,因故一分为二,分别存于大陆和台湾。2011年6月,两部分画作在台湾同时展出,实现了“山水合璧”。 材料三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 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反分裂国家法》 (1)材料一、材料二说明了什么?这有什么积极意义? (2)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国家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针。 (3)综合材料、问题及所学知识,归纳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积极因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DDBCB 6-10DBACD 11-15BCBDD 二、非选择题 16.(1)条约:《南京条约》。时间:155年。 (2)含义: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主体部分(中国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3)割让原因:清政府政治腐败,综合国力衰弱、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收回原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人民渴望统一,中央领导决策正确。 17.(1)不同:分封制下诸侯是世袭的,而郡县制下郡县长官是由中央任免的。原因: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适应从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的需要。 (2)特点:因地制宜(或因俗而治)。特别之处: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作用:有利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3)“一国两制”构想。邓小平。 18.(1)说明海峡两岸人员来往频繁,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这有利于增进了解,加深感情,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2)基本原则:一个中国原则。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3)①根本保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②政策保障:“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③榜样借鉴: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并保持了繁荣,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④历史因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⑤人心所向: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⑥关系密切: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答出三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