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8.3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同步练习 一. 选择题 1. 面对亡国灭种的危局,中华民族一面英勇反抗外国侵略,一面开始了近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下列对这期间历史事件之间关系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 A.鸦片战争爆发是虎门销烟的导火线 B.第二次鸦片战争直接导致辛亥革命的发生 C.《马关条约》的签订引发了公车上书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掀起了洋务运动 2. “书上数日不报,各公车再联十八省同上一书。广东举人康长素(康有为)者,素有时名,尝以著书被谤议于时,主其事,草疏万八千余字,集众千三百余人,力言目前战守之方,他日自强之道。”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开启了救亡图存探索的序幕 B.提出了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C.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D.标志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 3. 报刊是了解社会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由严复等人主持,号召变法图强,当时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的是( ) A.《时务报》 B.《国闻报》 C.《知新报》 D.《万国公报》 4. 李克强总理在参观严复故居时赞誉他“放眼世界又葆有纯正中国心”,严复译著的哪本书在当时影响最大?( ?? ?) A.?《海国图志》???????B.?《物种起源》???????????????????? C.?《四洲志》???????? D.?《天演论》 5. 梁启超的《变法通议》中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可见梁启超认为要推行维新变法,从根本上说要改革( ) A.教育制度 B.科举制度 C.文化制度 D.政治制度 6.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在读书人的呼吁下,皇帝“不甘作亡国之君”,实行变法,其具体措施有( ) A.废除科举制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创办福州船政局 D.颁布剪辫法令 7. .戊戌变法内容中,能说明这次变法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有( ) ①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人士 ②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③训练新式海陆军,裁减旧军队 ④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8. 有一位清朝官员曾用这样一番话教训康有为:“你老是变法呀,变法呀,可你知道不知道,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从这番话你判断这位官员应是哪一个派的代表(?? ?) A.?顽固派????B.?维新派??? C.?革命派?????D.?激进民主派 9. 戊戌变法时期,在狱中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 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仁人志士是( ) A. 蔡锷 B. 梁启超 C. 康有为 D. 谭嗣同 10. 对以下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维新派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在上海创办《时务报》。 ②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是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作用远不是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 A.①属于历史结论 B.①说明戊戌变法废除了旧制度 C.②属于历史事实 D.②肯定了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 11. 陈旭麓认为:“维新变法期间,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他们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地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他们……为广开中国的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这说明戊戌变法运动( ) A.取得了巨大成功 B.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C.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度 D.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12. 下列发生在上海的事件有( ) ①京师大学堂的设立 ②《申报》的创刊 ③商务印书馆的创办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 13. 生活在民国初年的人们,在文化与教育事业方面能感受得到的进步有( ) ①入读新式学堂 ②看《申报》 ③参加科举考试 ④买到商务印书馆出版物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4.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推动了近代中国新式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 A.废除了科举制度 B.创办了京师大学堂 C.裁撤了冗官冗员 D.改革考试方式内容 15. 1905年清政府发布文件,宣布废除科举考试,至此,历经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个文件是( ) A.钦定学堂章程 B.钦定学堂规章 C.奏定学堂章程 D.奏定学堂规章 二. 非选择题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牙,恐惧回惶,不知死所……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二 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发展农. 工. 商业;训练新式军队;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等。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材料三 1898年,光绪帝实行变法,这次变法虽然很快就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1)根据材料一,归纳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哪些变法措施对封建旧势力的冲击最大。 (3)根据材料三,归纳维新变法在当时的社会上产生的积极作用。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 材料三 《剑桥中国晚清史》:“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材料四 “……那个烦闷的夏季,又一次见证了旧制度的腐朽。刽子手挥刀砍下了六颗爱国者的头颅,也砍断了所有试图通过改良实现救国自强的人们的幻想。谭嗣同从容赴死,他认为国家不昌盛是因为还没有人为变法救国而流血。戊戌变法被扼杀了,但‘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 ——《复兴之路》 (1)请你说一说材料一中两幅图有什么联系? (2)结合材料二,指出哪些内容有助于思想文化的传播?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戊戌变法被扼杀了,但‘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一句话的理解? 18. 近代中国教育的变革,科技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 ?????? 材料一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逼近下,坠入屈辱. 彷徨与困惑之中。为挽救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走过了自救之路. 维新之路. 共和之路等,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 1905年9月2日,清廷正式颁发上谕废除科举。同年清廷下令设立学部,在全国遍设新式学堂,制定《重订各级学堂章程》,统一规定全国各地学堂的学制,学堂兼学中学与西学。同时选派留学生出国和鼓励自费出洋,学成归国,经考核均授与功名。 ——王宪明 蔡乐苏《中国近现代史述要》 请回答:(不得全文照抄材料) (1) 材料一中的“自救之路”是指什么?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拉开“维新之路”序幕的是哪个历史事件?“维新之路”的失败给我们怎样的教训? (3)材料二中梁启超如何看待教育的重要性?指出戊戌变法对教育发展的贡献。 (4)根据材料三,概括晚清政府的教育改革措施。? (5)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什么借鉴?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5CCBDD 6-10BCADD 11-15DDDBC 二. 非选择题 16.(1)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民族危机,阶级矛盾激化。 (2)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3)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17. (1)甲午战败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此时赴京考试的举人以康有为. 梁启超为首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或: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是维新变法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 (2)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3)理解: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封建顽固派的势力过于强大. 维新派力量弱小. 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等。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宣传了资产阶级思想,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唤醒了资产阶级革命。(任何一条均可) 18. (1) 事件:洋务运动; 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 教育. 工业的发展,等。 (2) 事件:公车上书;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只有推翻清王朝,中国才有富强的希望等。 (3)重要性:兴校育才(发展教育)是变法图强的根本策略。贡献:创办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摆出了重要的一步。 (4) 废除科举制;设立学部; 广设新式学堂 ;建立新学制;重视留学教育等。 (5) 借鉴: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