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同步练习-2020-2021学年人教版八年级 历史与社会下册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3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同步练习-2020-2021学年人教版八年级 历史与社会下册 (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8.3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材料中的“加快”主要体现在(  )
A.奋起反抗西方列强的侵略
B.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
C.开始了制度变革的尝试
D.开始了思想文化的变革
2. 1895年春,在北京邀请应试举人给光绪皇帝联名上书的主要人物有(  )
①林则徐 ②邓世昌 ③康有为 ④梁启超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创办报刊,积极宣传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  )
①《国闻报》 ②《时务报》 ③《变法通议》 ④《万国公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④
4. 《清史纪事本末》:“及甲午败于日本,各国租借港湾之事,相逼而来;瓜分支那之说,沸腾于全球。于是国人大哗,志士奋起,痛论变法之不可缓,帝亦知非实行变法,不能立国。”下列历史人物,不属于材料中“志士”的是(  )
A.严复 B.邓世昌
C.梁启超 D.康有为
5. 某班学生编导一场历史剧涉及以下素材。主题:维新变法;地点:北京;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光绪皇帝;纲领:“明定国是”诏书。请判断,此剧中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1894年(农历甲午年) B.1901年(农历辛丑年)
C.1898年(农历戊戌年) D.1911年(农历辛亥年)
6. 有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宣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材料中的“加快”主要表现在( )
A.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 B.开始制度变革的尝试
C.大力倡导实业救国 D.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7. 所谓近代化,就是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开启中国政治民主化道路的事件是(??? )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8. 9 世纪末,中国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其主要代表人物是(  )
A.林则徐、魏源 B.李鸿章、左宗棠
C.康有为、梁启超 D.孙中山、黄兴
9. 下列选项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公车上书”为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②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
③慈禧太后镇压了戊戌变法 ④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 “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有人流血,让我来作第一个吧。”其中的“我”是( )
11. 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这说明戊戌变法(  )
A.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使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
C.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D.动摇了封建社会统治
12. “《申报》每期只销六百份,四个月后,该报在上海已日销三千份。……至1877年,每日销量已达八九千份。”材料主要反映了《申报》(  )
A.市场竞争激烈 B.销售技术高超
C.内容丰富多彩 D.影响逐渐扩大
13. 戊戌变法后,中国近代民营出版业出现,其中最负盛名的是(  )
A.《中外新报》 B.《申报》
C.《新青年》 D.商务印书馆
14. 下列各项中,能了解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有(  )
①科举制度的废除 ②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 
③清末状元张謇退出官场办实业 ④京师大学堂的创办
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④
15. 罗兹曼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一书称:“1905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从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所谓的“分水岭”指的是(  )
A.京师大学堂的成立 B.科举制度的废除
C.《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 D.京师同文馆的建立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和康有为屡次上书警示之下,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又称“戊戌变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维新运动只是少数人的运动。他们不仅不接近广大的劳动群众,而且与广大劳动群众对立,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这样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光绪帝)下命令,其失败是必然的。
——摘编自荣孟源《中国近百年革命史略》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维新运动“其失败是必然的”?
(3)这次变法与洋务运动相比,在近代化探索上有何异同?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
材料三 《剑桥中国晚清史》:“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材料四 “……那个烦闷的夏季,又一次见证了旧制度的腐朽。刽子手挥刀砍下了六颗爱国者的头颅,也砍断了所有试图通过改良实现救国自强的人们的幻想。谭嗣同从容赴死,他认为国家不昌盛是因为还没有人为变法救国而流血。戊戌变法被扼杀了,但‘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
——《复兴之路》
(1)请你说一说材料一中两幅图有什么联系?
(2)结合材料二,指出哪些内容有助于思想文化的传播?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戊戌变法被扼杀了,但‘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一句话的理解?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以洋务运动为起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不仅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变化,也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在近代史上,交通通讯工具开始在近代中国出现。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的应用,有线电报的传入,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新闻报纸、出版机构开始出现,中国社会的生活开始变得丰富多彩。
(1)火车、轮船的传入和应用,给近代中国带来哪些影响?
(2)我国什么时候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3)电报、照相和电影的传入,分别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4)最著名的“新闻报纸”是什么?当时最著名的出版机构是什么?
(5)“社会习俗”发生显著变化的原因有哪些?(举出一点即可)
(6)从近代社会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中,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答出一点即可)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CBABC 6-10BBCAB 11-15ADDAB
二、非选择题
16. (1)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康有为屡次上书警示。
(2)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反对,维新派力量薄弱,没有发动人民群众,支持变法的光绪帝没有实权。
(3)同:二者都学习西方。
异: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17. (1)甲午战败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此时赴京考试的举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或: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是维新变法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
(2)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3)理解: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封建顽固派的势力过于强大、维新派力量弱小、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等。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宣传了资产阶级思想,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唤醒了资产阶级革命。(任何一条均可)
18. (1)方便了全国各地人们的交往,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2)1880年以后。
(3)电报:加强了人们之间的联系和各种信息的传递;照相和电影: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后人留下了珍贵资料。
(4)《申报》;商务印书馆
(5)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希望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
(6)我们应该与时俱进,革新落后的思想与观念,顺应时代的潮流和发展趋势。(其它内容也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