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同步练习-2020-2021学年人教版八年级 历史与社会下册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3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同步练习-2020-2021学年人教版八年级 历史与社会下册 (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8.3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1895年春,在北京联合应试举人给光绪帝上书请愿的主要人物有(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 1895年,上海有多达三十份报纸和杂志,1897年,天津刊发了《国闻报》,湖南刊发了《湘学报》等,这些报纸、杂志都为推动改革而鼓呼。下列选项中,属于“为推动改革而鼓呼”的是(  )
A.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3. 梁启超在1903年撰文指出:“所谓帝国主义者,语其实则商国主义也。商业势力之消长,实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故欲伸国力于世界,必以争海权为第一义。”在梁启超看来(  )
A.帝国主义的目的就是开拓市场
B.能否争夺和维护海权关乎国运兴衰
C.帝国主义是发展商业势力的前提
D.海权的强弱决定了商业势力的大小
4. 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的报刊是(?? ? )
A.?《国闻报》?????????B.?《知新报》???????????????????????
C.?《相学报》??????????D.?《时务报》
5. 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于“制度创新”。这里的“制度创新”开始于(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6. 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诏书中的内容不包括 ( )
A.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
B.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C.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D.创建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7. 梁启超曰:“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由此可知他主张(  )
A.宣扬革命 B.发展科技
C.抵御外侮 D.维新变法
8. 1898年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 以下内容最能体现发展资本主义愿望的是( )
A.裁撤冗员 B.开办新式学堂
C.训练新式军队 D.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9. 小刘看到纪录片中有一位仁人志士慷慨激昂地说:“各国变法都是要流血的,如今中国变法还没听说有流血的,这是中国不昌盛的原因。就让我来当这流血第一人吧!”这位仁人志士应该是(?? ?)
A.?康有为??????????B.?光绪帝????????????????????????????????
C.?梁启超???????????D.?谭嗣同
10.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体现在变法( )
A.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推翻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统治
C.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虽最终失败但挽救了中华民族危机
11. 近代化就是经济上实现工业化,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进程。我国在这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是( )
A.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和戊戌变法
C.实业救国和辛亥革命
D.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来源
12. 1872 年在上海创办的著名的中文报纸是(  )
A.《申报》 B.《中外纪闻》
C.《民报》 D.《新青年》
13. 下列有关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史实中,发生于上海的是(  )
①创建京师大学堂 ②创办《申报》 
③创办商务印书馆 ④创办《东方杂志》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4. 科举制度废除于(  )
A. 隋朝 B. 唐朝
C. 明朝 D. 清末
15. 清政府建立起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个阶段的新式教育体制的标志是(??? )
A.?京师大学堂的创办????????B.?《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
C.?科举制度的废除?????????D.?新式学堂的创办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说:“李鸿章只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其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895年,康有为创办《万国公报》,宣传“新法之益”。不久,他在北京、上海组织强学会,并于1896年创办《强学报》,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1896年,梁启超等在上海创办《时务报》,这份报刊成为宣扬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1898年,他入京创办京师大学堂,培养了大量具有维新倾向的新知识分子。
材料三 从6月11日到9月21日这一百多天中,皇帝迅速地接连发布了一百多条上谕,试图以空前规模大力推行变法维新。8月底前大多数法令涉及经济、军事和文教领域。经济和军事领域中,诏令体现了自强运动的强化。在经济领域,国家以更大的力量促进农、工、商业。在军事方面着重训练现代化陆军,加强海军。……尽管维新运动没有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摘编自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1)据材料一,梁启超认为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是什么?结合所学指出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如何?
(2)根据材料二概括维新派宣扬变法的方式有哪些?(写出两种即可)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变法”失败的标志是什么?据材料三指出维新变法的主要历史作用。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tǐnɡ)以挞(tà)坚甲利兵乎?
——光绪帝“明定国是”诏书
(1)根据材料一,说说光绪帝为什么决心变法维新。
材料二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
(2)结合材料二指出哪些内容有助于思想文化的传播。
材料三 《剑桥中国晚清史》:“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材料四 “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包揽太多,举行太大,同志太孤,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
——康广仁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说的是读书求学的人通过科举考试后,一步登天,由贫民一跃而成高官。鲁迅先生对这种科举制度是深恶痛绝的,他笔下的孔乙己就是科举制度毒害下的产物,不过鲁迅先生是在生产力比较发达的近代社会对科举制度作出的中肯的批判。
材料二 “……规定儿童七岁入学,对普通中学的培养目标确定为三个方面:做官、升入高等学堂、从事实业。章程中开始注意了大、中、小学之间的衔接,但从课程设置来看,经学课时最多,还是立足于做官和升学。”
(1)材料一中的科举制度是在哪个朝代时形成的?
(2)请简要分析“鲁迅先生对这种科举制度深恶痛绝”的原因。
(3)材料二是哪一个文件的内容?这个文件的发表有何意义?
材料三
(4)图一和图二与中国近代的哪一所著名的学府有关?它的成立与哪一重大事件有关?
(5)该学府在当时具有怎样的特殊地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BABDA 6-10DDDDA 11-15DDADB
二、非选择题
16.(1)局限性:没有认识到中国制度的落后,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没有改革封建专制制度。
地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兴办学堂。
(3)戊戌政变。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17. (1)中国当时正被列强“瓜分”,国力衰弱,面临亡国的严重危机,光绪皇帝也将是亡国之君。所以他痛下决心,实行变法。
(2)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等。
(3)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4)失败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维新派力量弱小,又没能发动群众,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采取的改良道路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
18. (1)隋朝。 
(2)明清以后,这种制度脱离实际,不能培养有用人才,越来越不适应近代中国的需要。 
(3)《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
(4)京师大学堂。戊戌变法。 
(5)它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由国家建立的最高新式学府,它的创办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