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同步练习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八年级 历史与社会下册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3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同步练习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八年级 历史与社会下册 (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8.3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同步练习
一. 选择题
1. 公车上书的主要发起人是(  )
①严复 ②谭嗣同 ③康有为 ④梁启超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
2. 1895年的公车上书中,康有为痛陈《马关条约》的危害,强烈主张“拒和. 迁都. 变法”。可最终得以实践的只有(  )
A.拒和 B.迁都
C.革命 D.变法
3. 公车上书后,为了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维新派从事的活动包括(  )
①创办报刊 ②组织学会 
③创办新式学堂 ④领导武装起义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4.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在天津创办的影响最大的报刊是(??? )

A???????????????? ???B?????????????? ????C??????? ???????????D
5. 1895年,维新派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其创办者是( )
A.谭嗣同 B.严复
C.梁启超 D.康有为
6. 下列维新变法的措施中,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是( )
A.训练新式军队
B.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C.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D.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7. “……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这句话描述的是戊戌变法时哪项政令的实施情况(  )
A. 准许百姓向朝廷上书  B. 创办新式学堂
C. 发展农业和商业    D. 训练新式海陆军
8. 国家话剧院上演《北京法源寺》,这部戏截取了戊戌变法最具戏剧冲突的十天,用舞台的形式展开一段澎湃的故事。下列措施中,不属于戊戌变法内容的是(  )
A.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人士
B.训练新式军队
C.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D.废除科举制度
9.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指责西汉的古文经书全系刘歆伪造,《孔子改制考》将孔子打扮为“改制立法”的祖师爷。两本书都没有充分的. 有说服力的证据,不用说守旧派反对,当时的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可见,维新变法失败是由于(  )
A.顽固派势力强大
B.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时冒进
C.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
D.维新派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
10. 维新派的改革遭到了顽固派的激烈反对,主要是因为( )
A.改革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
B.维新派反对清政府
C.改革完全是错误的
D.维新派反对帝国主义
11. 短短的103天内,光绪帝发布各种谕旨约180条。谕令合并衙门,裁汰冗员,使一些中下层人士猝然失业;下令裁撤绿营,同时让旗人自谋生计,多达100万人被突然中止生计,以致他们对新政怨声载道。这段话反映了戊戌变法过程中( )
A.光绪皇帝软弱无能
B.资产阶级妥协让步
C.改革措施操之过急
D.顽固势力发动政变
12.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居住在上海的人们获得战场消息的最佳方式是(  )
A.阅读《新青年》
B.阅读《申报》
C.阅读《民报》
D.阅读商务印书馆的小册子
13. 戊戌变法后,中国近代民营出版业出现,其中最负盛名的是(  )
A.《中外新报》 B.《申报》
C.《新青年》 D.商务印书馆
14. 百日维新期间创办的学校有( ???)
A.?北洋西学堂????????B.?福州船政学堂????????????????????????
C.?京师大学堂????????D.?同文馆
15. 生活在民国初年的人们,在文化与教育事业方面能感受得到的进步有 (  )
①入读新式学堂 ②看《申报》
③参加科举考试 ④买到商务印书馆出版物
A. ①②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二. 非选择题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牙,恐惧回惶,不知死所……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1)根据材料一,归纳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 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发展农. 工. 商业;训练新式军队;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等。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2)根据材料二,指出哪些变法措施对封建旧势力的冲击最大。
材料三 1898年,光绪帝实行变法,这次变法虽然很快就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3)根据材料三,归纳戊戌变法在当时的社会上有何积极的作用。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牙,恐惧回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二 “对于这个严重丧权辱国的条约,全国各阶层人士无不为之痛心疾首。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也义愤填膺……发动了 1 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廷,确切指出形势的危殆。”
材料三 1895年,康有为创办《万国公报》,宣传“新法之益”。不久,康有为在北京. 上海组织强学会,并于1896年创办《强学报》,宣传变法维新. 救亡图存。1896年,梁启超等在上海创办《时务报》,这份报刊成为宣扬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1898年,梁启超入京创办京师大学堂,培养了大量具有维新倾向的新知识分子。
材料四 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发展农. 工. 商业;训练新式军队;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等。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2)材料二中“发动了1 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廷”的事件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维新派宣扬变法的方式有哪些。(写出两种即可)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变法”失败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维新变法有何积极作用?
18. 近代中国教育的变革,科技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 ??????
材料一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逼近下,坠入屈辱. 彷徨与困惑之中。为挽救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走过了自救之路. 维新之路. 共和之路等,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 1905年9月2日,清廷正式颁发上谕废除科举。同年清廷下令设立学部,在全国遍设新式学堂,制定《重订各级学堂章程》,统一规定全国各地学堂的学制,学堂兼学中学与西学。同时选派留学生出国和鼓励自费出洋,学成归国,经考核均授与功名。
——王宪明 蔡乐苏《中国近现代史述要》
请回答:(不得全文照抄材料)
(1) 材料一中的“自救之路”是指什么?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拉开“维新之路”序幕的是哪个历史事件?“维新之路”的失败给我们怎样的教训?
(3)材料二中梁启超如何看待教育的重要性?指出戊戌变法对教育发展的贡献。
(4)根据材料三,概括晚清政府的教育改革措施。?
(5)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什么借鉴?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5BDAAB 6-10BADDA 11-15CBDCA
二. 非选择题
16. (1)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民族危机,阶级矛盾激化。
(2)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等。
(3)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17. (1)《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民族危机。
(2)公车上书。
(3)创办报刊. 组织学会. 兴办新式学堂。
(4)戊戌政变。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18. (1) 事件:洋务运动;
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 教育. 工业的发展,等。
(2) 事件:公车上书;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只有推翻清王朝,中国才有富强的希望等。
(3)重要性:兴校育才(发展教育)是变法图强的根本策略。贡献:创办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摆出了重要的一步。
(4) 废除科举制;设立学部; 广设新式学堂 ;建立新学制;重视留学教育等。
(5) 借鉴: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