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 同步单元练习-2020-2021学年人教版八年级 历史与社会下册 (1)(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八单元 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 同步单元练习-2020-2021学年人教版八年级 历史与社会下册 (1)(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八单元 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
同步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林则徐在上道光皇帝的奏折中指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  )
A.鸦片泛滥成灾
B.西方传教士活动猖獗
C.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D.国家主权不断丧失
2.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说明鸦片战争(  )
A.没有真正唤醒腐朽的清王朝
B.打破“天朝”体制,进入条约时代
C.打开了中国窥视近代世界的窗口
D.影响了中国整个近代社会的发展方向
3. 19世纪中期以后,上海、武汉、南京、广州、福州等地的市场上外国商品日益增多,洋钉、洋纱等日用品在距离这些城市较远的乡村都有出售,而且货量充足。这种状况表明(  )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彻底解体了
B.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C.近代中国市场主动开放,惠及乡村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4. 1843年,英国取得了一项特权——中国将来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利,英国人可以“一体均沾”。按此规定,英国可从《马关条约》中分享的权利是(  )
A.割地 B.赔款
C.办工厂 D.赎辽费
5. 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次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6. 牢记历史,不忘过去。右图所示为某小组制作的中国近代史知识卡片,其内容出自(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7.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出,全国上下一片哗然,众人议论纷纷,忧心忡忡。下列议论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  )
①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②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③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办工厂,中国民族工业没指望了 
④圆明园被烧掉太可惜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 2019年10月1日上午,20余万军民以盛大的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欢庆共和国70华诞。中国近代史时期,西方列强不请自来,侵占过我国北京的战争有( )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9. 义和团成员曾提出这样的口号:“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洋鬼子,尽除完……”这说明(  )
A.义和团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B.义和团运动具有明显的爱国性质
C.义和团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义和团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10. 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洋机器于耕织、印刷、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据此判断,李鸿章认为抵抗外来侵略的措施是(  )
A.机器制造,主张机器也可以用于民用工业
B.筹办洋务,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C.武器制造,主张大力发展军事工业
D.创建海军,加强中国海防,抵御外侵
11. 李鸿章在1863年说过,中国用兵“经年积岁不收功效,实由于枪炮窳滥。若火器能与西洋相埒,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下列哪一企业的建立与此说法有关(  )
A.江南制造总局 B.汉阳铁厂
C.轮船招商局 D.开平煤矿
12. 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地位的排列顺序是“士、农、工、商”,状元最受人们尊敬和羡慕,而工商业却是被人看不起的“末业”。但在清末却出了一位“舍本逐末”的状元,此人是(  )
A.张謇   B.荣宗敬
C.荣德生   D.卢作孚
13. 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表现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维新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其表现主要在于(  )
A.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B.开启了政治领域近代化历程
C.开始兴办新式学堂
D.筹建近代海军
14. 近代中国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撤,可以为鉴。”“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由此可知他主张(  )
A.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B.学习西方、发展科技
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
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
15. 1898年6月,光绪皇帝在诏书中说:“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与创办京师大学堂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40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们预料“中国市场的远景是广阔的,将来它的销量会比全欧洲还要多”。所以他们企图通过修约来达到扩大侵略权益的目的。当修约交涉失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就叫嚣“只有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须教训中国人”。
材料二 如果没有巨大的技术优势确保帝国的建立,再强的动机也不能使帝国主义者在世界行使统治权。19世纪30年代英国海军工程师将工业革命中的蒸汽动力应用于军事,建造了火力强劲的大型铁甲舰。1842年英国军舰“复仇女神”号进入长江江面,导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不久,蒸汽动力军舰将欧洲势力带入亚非两洲的内陆。
(1)据材料一,回答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清政府失败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清政府战败后于1842年被迫与英国签订的条约名称,并列举该条约中使英国“动机”得以初步达成的相关内容。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上述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影响。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材料三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与图片相关的三次战争分别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这两大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有何不同。
(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近代中国饱受屈辱的原因。
1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师夷长技”
图二 变法图强
材料二“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中的图文材料,分别写出相对应的运动名称。
(2)依据材料一,请列举图一运动中的一位代表人物。揭开图二变法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3)依据材料二,请概述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有什么特点?(或经历了哪些变化)
(4)回首近代化的探索历程,你有何感悟?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AABCD 6-10CDBAA 11-15AABAB
二、非选择题
16.(1)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主要原因:英国巨大的技术优势。条约名称:中英《南京条约》。
内容: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②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3)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7.(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南京条约》规定了协定关税;《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3)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综合国力的衰弱等。
18. (1)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2)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任写一个);公车上书。
(3)由技术(器物)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
(4)感悟: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等。(答案合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