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外…………○…………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内…………○…………装…………○…………订…………○…………线…………○…………)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一、单选题1.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A.?民主科学???????????????????????????B.?民主共和???????????????????????????C.?托古改制???????????????????????????D.?变法图存2.光绪帝之死,历来众说纷纭。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光绪生前诊病的脉案非常详细,从中可以断定光绪因病死亡。又据《清宫档案揭秘》记载,1980年通过化验光绪的颈椎和头发,发现无中毒现象。现在高科技手段则检测出光绪体内有砷中毒现象。据此可以得出()???????????A.?原始档案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事实??????????????????B.?历史研究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探寻真相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现代的历史研究更依赖于高科技手段3.1895—1898年,中国民间新增报刊约六十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报刊(见下表)主要传播的思想主张是()?主笔(创办人)T报刊名称梁启超《时务报》严复《国闻报》康有为《强学报》A.?自强、求富?????????????????????????B.?三民主义?????????????????????????C.?民主、进步?????????????????????????D.?变法图强4.1921年到1949年,中共先后成立了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长江书局、马列学院、中共中央出版发行部、解放社等专门机构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1953年,成立中共中央编译局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工作。这些工作()???????????A.?目的是用马克思主义教育武装全党??????????????????????B.?掀起了全国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高潮C.?启蒙中国人民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D.?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全球传播5.1894年,孙中山曾上书李鸿章,提出关于仿效西方资本主义以图中国富强的革新主张。下列观点与此时孙中山的主张一致的是()???????????A.?师夷长技以自强B.?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C.?创立民国,平均地权D.?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6.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这里的“变”指的是()???????????A.?学习日本???????????????????????????B.?变法图强???????????????????????????C.?废除八股???????????????????????????D.?思想解放7.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对中国社会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A.?清朝政治制度有所改变B.?资本主义迅速发展C.?新思想新文化得到传播D.?科举制度得以废除8.唐德刚在《从晚清到民国》中指出,“康有为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运动在从这场接力赛中,第一个接棒跑其第二段的短跑健将”。康有为在“第二段”的主要活动是()???????????A.?查禁鸦片,虎门梢烟???????????????????????????????????????????B.?力陈变法,推行维新C.?组织北伐,推翻军阀???????????????????????????????????????????D.?宣传科学,批判礼教9.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A.?强学会的成立????????????B.?《万国公报》的创立????????????C.?公车上书????????????D.?光绪帝发布一系列法令10.1895年,一群读书人发起了“公车上书”。下列戊戌变法的内容中,与读书人密切相关的措施是()???????????A.?提倡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B.?广开言路,裁撤冗官,精简机构C.?改革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D.?训练和装备新式陆、海军11.胖虎同学为撰写论文,列出以下提纲:“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二、梁启超与《变法通议》;三、严复与《天演论》。”据此推测,他的论文题目应该是(?)???????????A.?《论鸦片战争的危害》B.?《浅议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C.?《探究戊戌变法的背景》D.?《追寻辛亥革命的起因》12.19世纪90年代,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维新思想逐步走向成熟。下列主张属于维新思想的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D.?“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13.2018年是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下列事件发生在周恩来同志出生之年的是(???)A.??日本颁布《明治宪法》?????????????????????????????????????B.?美国提出门户开放C.?德国强占中国胶州湾???????????????????????????????????????????D.?中国进行戊戌变法14.在学习“维新变法运动”一课时,某同学整理的事件与结果关联表格中,正确的(???)选项事件结果A1895年春,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维新变法思想开始传播。B康、梁成立强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C1898年6月,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变法运动的序幕从此揭开。D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变法举措全部废除。A.?A???????????????????????????????????????????B.?B???????????????????????????????????????????C.?C???????????????????????????????????????????D.?D15.“他是个思想者,如果你谈论中国现代思想的形成,几乎没有一个领域能回避他的影响。他是一位行动者,二十五岁就卷入百日维新的漩涡中,自1896年出任《时务报》主笔以来……呼吁于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材料中的“他"是(???)A.?梁启超??????????????????????????????????B.?魏源??????????????????????????????????C.?严复??????????????????????????????????D.?谭嗣同16.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拉开序幕的历史事件是(???)A.?《马关条约》签订??????????????????????????????????????????????B.?“公车上书”C.?维新派人士制造变法舆论????????????????????????????????????D.?1898年6月“明定国是”诏书颁布17.“戊戌变法失败了,仅存的硕果却为中国近代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里所说的硕果指的是(???)A.?京师同文馆??????????????????????????B.?同仁堂??????????????????????????C.?万木草堂??????????????????????????D.?京师大学堂18.中国近代的教育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下面有关近代教育的场景描述,不符合史实的是(???)A.?李鸿章见证了京师同文馆的创建?????????????????????????B.?康有为、梁启超参加过科举考试C.?陈独秀参与了京师大学堂的创办?????????????????????????D.?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发表演讲二、材料分析题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清朝末年的京师大学堂到今天的北京大学,一代代北大人满怀爱国激情,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北京大学的光荣历史传统: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材料二?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首次提出了义务教育的思想观念,并把义务教育和强迫教育视为同义概念。在欧美各国,义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资本主义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而清政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效仿西方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是不可能的。材料三?1901年,清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大、中、小学堂;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为中国近现代教育体制的形式奠定了基础。1905年,清政府宣布从第二年开始废除科举制,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1)北京大学创办于哪一年?材料一中说“北京大学的光荣历史传统: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请用史实说明。(2)科举制始于何时?请你评价一下科举制度的兴废。(3)为什么说“清政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效仿西方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是不可能的”?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D分析:A: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宣传的思想,不合题意;?B:民主共和,是辛亥革命主张建立的政治体制,不合题意;?C:托古改制,是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前,为了实现他的改良主张而提出的一个办法,不合题意;?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康有为、梁启超等仁人志士掀起了一场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最后虽然失败了,但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戊戌变法的领导人、内容、性质以及作用是解答相关问题的关键。2.B分析:根据原始档案光绪帝因病而亡,没有中毒现象,但现代高科技手段却检测出有中毒现象,这表明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坚持孤证不立的原则,才能进一步探寻历史真相,故答案选项B符合题意;?原始档案由于受阶级和个人主观的限制,也有一定的主观色彩,需要对史料进行考证和辨伪,排除A项;?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是我们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之一,排除C项;?现代的历史研究不完全是更依赖于高科技手段,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以光绪的死因为依托,考查历史研究的有关知识。解答此类题,紧扣材料,运用排除法,逐一分析选项内容,排除说法错误、片面或与题干无关的选项即可。3.D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1300多名应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不久,他们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成立强学会,定期集会讲演,他们又创立《时务报》、《国闻报》、《强学报》等,宣传变法图强的思想。故D符合题意;?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思想,故A不符合题意;?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指导思想,故B不符合题意;?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思想,不包含进步,故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史实。理解和识记戊戌变法的目的(救亡图存)、兴起(公车上书)和发展(宣传变法思想)等基础知识是答题的关键。4.A分析:A.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共产党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从1921年建党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一直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这些工作目的是为了用马克思主义教育武装全党,故选项A符合题意;?B.掀起了全国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高潮,不符合题意;?C.启蒙中国人民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不符合题意;?D.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全球传播,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5.B分析:A:?师夷长技以自强,说的是洋务运动,不符合题干内容,排除;?B: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遭到拒绝。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1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历史上称之为“公车上书”,这次上书没有达到目的,但康有为、梁启超等为挽救民族危亡掀起的维新变法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因此,B项符合题意。?C: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说的是辛亥革命,不符合题干内容,排除;?D: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说的是新文化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孙中山由改良到革命思想的转变、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性质及影响等相关知识是答题的关键。6.B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在维新变法运动中,梁启超主张“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后来在这一思想影响下,进行了戊戌变法,企图变法图强,故B符合题意;?蒋介石曾留学日本,企图学习日本军事,故A不符合题意;?1905年,清政府废除八股,故C不符合题意;?戊戌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戊戌变法的背景、目的、性质、代表人物、结果、影响等基础知识是解答相关问题的关键。7.C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主张向西方学习,特别是仿效日本和西方的政治制度。戊戌变法虽然没有成功,但改革的理念仍产生深远的影响。维新派创办了众多宣传改革思想和介绍西方学说的报刊,出版了系列书籍,帮助中国人进一步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新思想新文化得到传播。选项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戊戌变法的影响。试题有些难度,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学生要理解和识记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起到的思想启蒙的作用。8.B分析:A.林则徐查禁鸦片,虎门销烟,故排除A?B.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接力赛”指中国近代化进程,康有为跑“第二段”指的是康有为进行戊戌变法,促进中国政治制度近代化。故B正确。?C.组织北伐,推翻军阀与康有为戊戌变法无关,故排除C。?D.新文化运动宣传科学,批判礼教,与康有为戊戌变法无关,故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中的四件大事(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是答题的关键。9.C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选项C符合题意;?强学会的成立是为了传播变法思想,是一个寓政治于学会的组织,A排除;?《万国公报》的创立,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宣传变法,号召变法图强,B排除;?光绪帝发布一系列法令,宣布实行变法,D排除。?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有关知识,侧重考查公车上书的相关史实。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10.C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提倡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不属于戊戌变法的内容。故A不符合题意;?“广开言路,裁撤冗官,精简机构”属于戊戌变法的内容,不符合题干的“与读书人密切相关的措施”。故B不符合题意;?戊戌变法的“改革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指的是“废除八股,改试策论”这些措施与读书人密切相关。故C符合题意;?“训练和装备新式陆、海军”属于军事方面的措施,与读书人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戊戌变法的内容。11.C分析:戊戌变法的序幕是1895年康有为组织的公车上书。梁启超关于变法的著名文章是《变法通议》(1896年)。严复是维新派最重要的学者之一,他翻译的《天演论》,不仅推动了维新变法,更在近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综上,胖虎同学的论文主题,就是戊戌变法的背景和进程。?ABD三项均与题干主旨无关,不符合题意;?C项《探究戊戌变法的背景》应该是他的论文题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戊戌变法,要求结合所学准确解读题干信息。12.C分析:康有为在《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中说:“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A项“师夷长技以制夷”属于洋务派的主张,不符合题意;B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不符合题意;C项“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属于维新思想,符合题意;D项“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属于顽固派的思想,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维新思想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3.D分析:根据“2018年是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可知,周恩来同志出生在1898年,联系所学知识,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因触犯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阻挠。1898年9月21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大肆捕杀维新党人,戊戌变法失败,前后仅维持了103天。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因此被称为“戊戌变法”,因这次变法仅历时103天又称它为“百日维新”。A项日本颁布《明治宪法》是1889年,不符合题意;B项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是1899年,不符合题意;C项德国强占中国胶州湾是1897年,不符合题意;D项中国进行戊戌变法发生在周恩来同志出生之年,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戊戌变法及学生的理解能力。准确判断周恩来同志出生之年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4.B分析:A项A错误,1895年春,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不符合题意;B项B正确,康、梁成立强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起到了启发民智、制造舆论的作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议论时政、集会结社蔚然成风,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符合题意;C项C错误,1898年6月,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不是序幕,不符合题意;D项D错误,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废除变法法令标志着维新派遭到镇压,维新变法运动失败,戊戌变法失败后,几乎所有法令都被慈禧太后废除,仅留下了唯一成果——创办京师大学堂,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戊戌变法,要求识记基础史实。15.A分析:根据题干中的“自1896年出任《时务报》主笔以来……”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时务报》1896年在上海创办,主笔梁启超,内容分为论说、上谕、奏折、中外杂志等。1898年8月停刊,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建的报刊。A项梁启超是材料中的“他”所指的对象,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梁启超的相关知识。要求识记基础史实。16.B分析: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义愤填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人议和,请求变法。即“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ACD三项都不是拉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不符合题意;B项“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拉开序幕,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维新变法的相关知识,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注意识记公车上书的标志性意义。17.D分析:根据题干“戊戌变法失败了,仅存的硕果却为中国近代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可知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重要成果。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并为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卖出了重要的一步。ABC三项与该时期不符。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8.C分析:本题属于反向选择题,按要求应选择“不符合史实”的选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京师大学堂是在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因此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历史人物相关的历史事件,学生要加强对人物活动轨迹的掌握。二、材料分析题19.(1)1898年。示例: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王要阵地.北大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等。(2)隋朝。评价示例:科举考试在前期起了积极作用、但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言之有理即可)(3)清朝末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经济十分落后,文化教育事业也很落后。因此.没有实行义务教育的条件。分析:本题考查清末文教革新的相关史实。本题是基础题,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北京大学的光荣历史传统: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史实是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王要阵地.北大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等。科举制始于隋代。科举考试在前期起了积极作用,为读书人提供相对公平的机会,为社会选拔大量人才;但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严重钳制思想,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第三小题,主要注意当时的社会背景。清朝末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经济十分落后,文化教育事业也很落后。因此.没有实行义务教育的条件。【点评】本题掌握清末文教革新的相关史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