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外…………○…………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内…………○…………装…………○…………订…………○…………线…………○…………)民族危机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一、单选题1.《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中说:“鸦片战争是中西关系质变的临界点,整个中外关系至此逆转,旧格局随条约缔结而俱逝,中国被不情愿的拉入国际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以上内容属于()???????????A.?历史事实的叙述?????????????B.?历史过程的描述?????????????C.?历史原因的分析?????????????D.?历史结论的阐释2.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中提到:“战争的本身并没有什么了不得之处,但这是第一次戮破‘天朝’威严门面。……不久他们即占领舟山之定海,封锁长江的出海口及珠江,才继续北上威胁中国首都。”下列对子这场战争影响的描述,正确的是()???????????A.?使外国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B.?为中国经济近代化开辟了道路C.?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D.?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改变3.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下列条款属于该条约内容的是()①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允许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④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4.光绪帝看到这一条约的内容后,发出了“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的哀叹;台湾籍的官员及举人看到条约内容后,纷纷声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这一条约”是指()???????????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5.民族英雄指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献出宝贵生命和作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壮烈殉国的民族英雄是()???????????A.?林则徐????????????????????????????????B.?石达开C.?邓世昌?????????????????????????????????D.?聂士成6.“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它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它”是指()???????????A.?英国?????????????????????????????????????B.?美国?????????????????????????????????????C.?德国?????????????????????????????????????D.?法国7.下图是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部分叙述。这段话陈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A.?背景和人物???????????????????????B.?方式和影响???????????????????????C.?时间和目的???????????????????????D.?方式和人物8.阅读下表,由此可得出的最恰当结论是()黄海海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项目参战舰艇/艘火炮/门兵力/人舰船损失伤亡人数中方1219122345艘沉没约1200日方1227235665艘重伤约600A.?中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B.?此战导致《马关条约》的签订C.?此战使清政府首都被占领????????????????????????????????????D.?中国北洋水师主力尚存9.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A.?马尾海战??????????????????????????B.?黄海海战??????????????????????????C.?丰岛海战??????????????????????????D.?威海卫战役10.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掀起强租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等瓜分中国的狂潮。面对这一现状,美国采取的措施是()???????????A.?发动新一轮战争抢夺地盘????????????????????????????????????B.?积极争取在华设厂的权利C.?支持清政府反抗外来侵略????????????????????????????????????D.?提出“门户开放”的政策11.“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在形式和内容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标志是海军的出场和角逐……”这次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地点在下图中的哪个地方()A.?A???????????????????????????????????????????B.?B???????????????????????????????????????????C.?C???????????????????????????????????????????D.?D12.《马关条约》中有利于外国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的条款是()???????????A.?承认鸦贸易合法化??????????????????????????????????????????????B.?增开天津为商埠C.?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D.?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13.《时局图》反映的是清朝末年,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现象。有人题词云:“沉沉酣睡我中华,那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出现“裂似瓜”的局面是在()???????????A.?鸦片战争之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C.?甲午中日战争之后????????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14.下图是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部分叙述。这段话陈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A.?背景和人物???????????????????????B.?方式和影响???????????????????????C.?时间和目的???????????????????????D.?方式和人物15.“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社会功能。如果要拍摄关于邓世昌奋勇抵抗日军的历史剧,应该选择的素材是()???????????A.?定海战役????????????????????????B.?黄海海战????????????????????????C.?辽东半岛战役????????????????????????D.?威海卫战役16.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由此看来,梁启超认为中华民族觉醒始于签订()???????????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7.“千古艰难唯一死,他的自杀堪称甲午战争史上最为悲壮的一幕。”材料中的“他”是()???????????A.?聂士成????????????????????????????????B.?关天培????????????????????????????????C.?丁汝昌????????????????????????????????D.?邓世昌18.历史学习要学会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A.?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B.?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C.?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D.?第二次鸦片战争又增开天津为商埠二、问答题19.阅读《七子之歌·香港》,回答问题: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母亲!我要回来,母亲!——闻一多《七子之歌·香港》(1)诗中的“我”“母亲”“海狮”各指什么?(2)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在香港地区有哪些举动?(3)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材料分析题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1856年是太平军胜利与危机纷呈的一年。材料2:1856年发生的震撼太平天国的那场灾难。要归咎于他们自己中央领导方面的动荡不定。这种动荡性在运动最初年代中就已经孕育于太平军的制度之中。政权要继续下去,就需要一种在共同事业中形成的兄弟情谊,以刹住诸王之间的不和。但是兄弟情谊不久都被东王杨秀清的无情野心所毁。(1)材料1中的“胜利”和“危机”主要指什么?(2)归纳材料2中“那场灾难”发生的主要原因,你认为材料2的说法是否全面?为什么?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D分析:根据材料“鸦片战争是中西关系质变的临界点,整个中外关系至此逆转,旧格局随条约缔结而俱逝,中国被不情愿的拉入国际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可知,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结果是中国被不情愿地拉入到国际資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D项符合题意;?历史事实的叙述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带任何功能性定位,排除A项;?历史过程的描述是指对历史发展的过程性描述,排除B项;?历史原因的分析是指对历史事件发展的原因分析,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的有关知识。角度问题要搞清楚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影响,还要搞清楚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以及历史解释的特征。2.D分析:A.使外国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不符合题意;?B.为中国经济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不符合题意;?C.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不符合题意;?D.依据题干信息“但这是第一次戮破‘天朝’威严门面”等,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这场战争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第一次较量,清政府战败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的主权开始丧失,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项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鸦片战争,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3.C分析:允许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属于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③排除;①②④都属于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C正确,ABD排除。?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了《南京条约》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南京条约》签订的时间、内容和影响。《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4.C分析:A.《南京条约》,不符合题意;?B.《天津条约》,不符合题意;?C.依据题干信息“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等,可以看出,这是要割台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马关条约》中规定的,割台湾岛给日本,故选项C符合题意;?D.《辛丑条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识记回答,这就是要求掌握基础知识。5.C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是禁烟英雄;石达开是太平天国著名领袖之一;邓世昌在黄海战役中英勇牺牲;聂士成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壮烈牺牲。因此:C符合题意;ABD题意无关;?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四位人物的主要事迹即可作答。6.B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门户开放是1899年美国向英、法、俄、德、意、日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因此:B符合题意;ACD与题意无关;?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门户开放”政策。难度不大,掌握“门户开放”的含义即可作答。7.C分析:依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及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因此:?C符合题意;ABD材料中未体现;?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难度不大,理解材料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8.D分析:依据材料可知,黄海战役后北洋水师大部分战舰都完好无损,说明北洋水师主力尚存。因此:D符合题意;ABC表述错误;?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难度不大,理解材料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9.D分析:A.马尾海战,不符合史实;?B.黄海海战,不符合史实;?C.丰岛海战,不符合题意;?D.结合所学知识,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威海卫战役宣告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故选项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明显的知识点,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10.D分析:A.发动新一轮战争抢夺地盘,不符合题意;?B.积极争取在华设厂的权利,不符合题意;?C.支持清政府反抗外来侵略,不符合题意;?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后,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掀起强租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等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为了自己的利益,提出了“门户开放”的政策,故选项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11.A分析:依据题干“中国历史上一次在形式和内容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标志是海军的出场和角逐……”并结合地图信息可知,这场对外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1894年,在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地点在图中的A处即威海卫。1895年春,日军陆海两路围攻威海卫,北洋舰队腹背受敌,最后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破产,所以A项符合题意;而BCD三项均不是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地点,排除。?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甲午中日战争中发生的主要战役及其影响是答题的关键。同时,培养良好的时空观念也是学好历史常用的方法之一。12.D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承认鸦贸易合法化是《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内容;增开天津为商埠是《北京条约》的内容;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是《辛丑条约》的内容;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有利于外国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是《马关条约》的内容。因此:D符合题意;ABC与题意无关;?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马关条约》的知识。难度不大,理解材料、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即可作答。13.C分析:A.鸦片战争之后,不符合史实;?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不符合史实;?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之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选项C符合题意;?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信息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14.C分析:A.背景和人物,不符合题意;?B.方式和影响,不符合题意;?C.依据题干信息“1894年”等,可以看出,这段话陈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和目的,故选项C符合题意;?D.方式和人物,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需要学生细心读题干,从题干中找出相关信息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15.B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晓,邓世昌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当中的黄海大战中以身殉国壮烈牺牲的,所以选项B正确,选项ACD与邓世昌壮烈殉国没有关系,所以排除ACD。?故答案为:B。【点评】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战役和历史人物,比较容易混淆的是邓世昌——黄海大战;丁汝昌——威海卫战役牺牲,注意区分。16.C分析:A.《南京条约》,不符合题意;?B.《天津条约》,不符合题意;?C.根据所学和材料“……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定,日本割台湾等地,民族危机严重,维新派进行了戊戌变法,在梁启超看来,中华民族觉醒了,故选项C符合题意;?D.《辛丑条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理解识记回答,注意读懂题干含义。17.C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在1895年的威海卫之战中,李鸿章避战保船,日本水陆进攻,北洋舰队腹背受敌,丁汝昌自杀,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因此:?C符合题意;ABD与题意无关;?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威海卫战役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甲午中日战争中平壤战役(左宝贵)、黄海战役(邓世昌)、辽东战役(徐邦道)、威海卫战役(邓世昌)中英勇牺牲的中国将领即可作答。18.C分析:A.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不符合题意;?B.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不符合题意;?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史实是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历史结论是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和看法,按照这一原则,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属于历史结论,故选项C符合题意;?D.第二次鸦片战争又增开天津为商埠,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知道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的概念和区别,拿它来比对备选项回答。二、问答题19.(1)香港、中国、英国(2)1841年,英军强占香港岛;1842年《南京条约》中割香港岛给英国。(3)该诗表达了作者国土沦丧的切肤之痛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分析:本题考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割让香港的相关历史知识。课标要求为“列举实例,综合多种因素,认识清末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属于识记、理解层次,该题通过阅读《七子之歌》,以香港岛为切入口,认识当时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表达了作者真切的爱国情感。【点评】本题掌握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割让香港的相关历史知识三、材料分析题20.(1)“胜利”指太平军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危机”是指天京变乱后太平天国出现“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局面。(2)材料认为天京变乱的发生,是由于太平军制度的缺陷造成维护中央领导的兄弟情谊被破坏,从而发生动荡。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材料看到领导集团内部的矛盾尖锐是天京变乱的重要原因,但没有看到其发生具有必然性;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领导者不思进取,腐朽思想日益滋长,为争夺权利而自相残杀;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是造成这种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分析:(1)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1856太平天国运动年军事上达到全盛,同年天京事变爆发,由攻势转为守势;一直到1864年被中外反动势力镇压以失败而告终。所以“胜利”指太平军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危机”是指天京变乱后太平天国出现“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局面。(2)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这场灾难指的是天京事变的发生。材料中的观点是片面的。材料认为领导集团内部的矛盾尖锐是天京事变的重要原因,但没有看到其发生具有必然性。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领导者不思进取,腐朽思想日益滋长,为争夺权利而自相残杀;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是造成这种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所以材料中的观点是片面的。【点评】本题考查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学生要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起止时间、过程和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