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 同步单元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八单元 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 同步单元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八单元 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
同步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历史学家陈旭麓有一句名言:“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的,是被轰出中世纪的。”陈旭麓所说的“轰”是指(  )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战胜国“不满意”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鸦片尚不能正常输入中国
B.掠夺的战争赔款太少
C.清政府排外态度没有改变
D.商品在中国仍然滞销
3. 李鸿章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由此看出李鸿章认为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武器装备落后 B.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
C.社会经济落后 D.战和举棋不定
4. 如图为八年级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某一战役后画的一幅漫画,此漫画反映的是(  )
A.黄海海战 B.威海卫之战
C.辽东之战 D.丰岛海战
5. “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军威。”邓世昌用热血和生命践行这一誓言是在( )
A.虎门战役 B.平壤战役
C.黄海海战 D.威海卫战役
6. 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中日战争后则变为“投资+特权”。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
B.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马关条约》让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
D.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7. 近代中国饱受屈辱,都城曾三次沦陷。其中,都城第二次沦陷发生于下列哪一时期(  )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8. 生活在1900年北京地区的百姓,在大街上看到了这样一个标语“扶清灭洋”,他们会想到的是(  )
A.这是义和团的口号
B.这是清政府的近期公告
C.这是洋务派的口号
D.这是维新派的口号
9.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不得不以立法的形式,将西方的工厂制度、公司制度和一系列与之配套的经济制度正式引入中国。这一变化发生在(  )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北京条约》签订后
C.《马关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
10. 19世纪末,中国大地上进行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社会变革,这一变革开始了( )
A.中国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B.政治制度变革的尝试
C.发展封建小农经济
D.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11. 李鸿章创办的近代民用企业是(  )
A.江南制造总局 B.福州船政局
C.轮船招商局 D.湖北织布局
12.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阻断了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近代民族工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客观环境中产生和发展,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挣扎和抗争。下列关于近代民族工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B.张骞创办的大生纱厂是中国第一家民族工业企业
C.二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D.具有发展不平衡、发展过程艰难曲折、整体水平落后等特点
13. 戊戌变法发展经济的政策,在某些地区得到落实,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山西省商务局成立后,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以上材料说明(  )
A.戊戌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B.戊戌变法允许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C.戊戌变法改革政府机构
D.戊戌变法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14. 1898年,康有为40岁,梁启超25岁。变革前,两人都没有出过国,对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只囿于表面,而且对于西方的认识,也只是局限于所读的传教士的出版物和所知晓的香港及上海的殖民管理中的轶事。这说明(  )
A.西方列强支持维新变法
B.慈禧太后控制着政治和军事事务
C.维新派缺乏经验
D.顽固派反对变法
15. 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人主执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1872年在上海创刊,1949年5月停刊。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最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的开端和标志。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关于这份报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中国出现的最早报纸
B.有利于研究中国近代史
C.全面报道了中国的历史
D.是由中国人创办的报纸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40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的深重灾难,国家的积弱不振,社会的贫弱穷困,正是不平等条约造成的。李文海先生曾形象地指出:“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像蚊子吮血似的将坚船利炮的‘尖刺’刺入近代中国的孱弱肌体,造成近代中国的‘大出血’。”
——李育民《中外条约与近代中国研究丛书》总序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不平等条约给中国造成的主要影响。
材料二 如图一、图二
(2)材料二中的图一和图二所反映的历史场景使人悲愤,请说明理由。
材料三 中英双方签订了一个《土地章程》,章程规定上海划出一块土地,在城外,租给英国人,一亩地一年收1500个铜钱……这就叫作租界。
上海现代城市的来源,一个是租界,一个是租界里的人,就是移民。租界这个因素以前只看到侵略,中国人受屈辱这一面,这一点否定不了……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它客观上起的作用主要还是积极的。
——葛剑雄《上海是怎么来的?》
(3)材料三中,作者认为上海现代城市的来源是哪两个?概括作者对“上海租界”的评价。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认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材料三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与图片相关的三次战争分别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这两大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有何不同。
(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近代中国饱受屈辱的原因。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洋务派全盘建设事业的动机是国防,所以军事建设最多。现就洋务派的军事建设,择其要者列表于下。
年份 举措
咸丰十一年(1861) 奕?、文祥托总税务司赫德购买炮舰,聘请英国海军人员来华创设新水师
同治四年(1865) 曾国藩规划、李鸿章设立江南机器制造局于上海
同治五年(1866) 左宗棠设造船厂于福州,附设船政学堂
同治九年(1870) 李鸿章设机器制造局于天津
光绪元年(1875) 李鸿章筹办铁甲兵船
光绪二年(1876) 李鸿章派下级军官赴德学陆军,船政学生赴英、法学习造船和驾船
光绪六年(1880) 李鸿章设水师学堂于天津
光绪十一年(1885) 李鸿章设天津武备学堂
光绪十四年(1888) 李鸿章成立北洋海军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动机”是中国在哪次战争战败后付诸实施的。
(2)据材料,概括洋务派进行军事建设的方式有哪些。
(3)上述材料和问题表明洋务派要改变当时中国在哪一领域的落后局面?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ADAAC 6-10DDACB 11-15CDACB
二、非选择题
16. (1)影响: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落后;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清政府对外妥协投降、丧权辱国。《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圆明园建筑精美,内藏无数中华民族艺术瑰宝,英法联军对其大肆抢劫后放火烧毁是人类文明的一场浩劫。
(3)来源:租界、移民。
评价:有被侵略、受屈辱的一面;客观上起的作用主要还是积极的。
(4)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自觉或不自觉地起了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作用。
17. (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南京条约》规定了协定关税;《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3)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综合国力的衰弱等。
18. (1)第二次鸦片战争。
(2)创建新式军队;创办军事工业;开办军事院校;组织留学;购买武器等。
(3)国防建设和军事建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