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八单元 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 同步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有人说:“这场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这场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 法国上尉巴特力尔写信给雨果,要雨果歌颂他们。他认为,“这次远征行动干得体面而漂亮,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可雨果却严厉地谴责了他们的行径。“他们的行径”是( ) A.发动鸦片战争 B.火烧圆明园 C.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D.对华倾销商品 3. “太平天国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外来文明的成果,体现出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变,它体现了工业革命后,半殖民地人民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抗争和对封建统治的质疑。”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 A.学习西方先进文明 B.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C.是一场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 D.由于农民阶级局限性而失败 4. 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这句话最能说明( ) A.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蓄意挑起的 B.中国力避冲突,避战保船 C.中国是日本占领朝鲜的障碍 D.日本独吞朝鲜后入侵中国 5. 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内“不甘处岛国之境”,立足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被称为“大陆政策”。这一政策在19世纪80年代趋于成熟,不久便作用于中国。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日本“大陆政策”对中国影响的是( ) ①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香港岛给日本 ③强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④清政府赔款2亿两白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 下图所示是1842年至1901年间中国近代史上的三大不平等条约,以此为线索归纳出的历史主题应该是( ) A.开始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过程 B.民族工业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 C.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发展历程 7. 著名学者牟安世先生曾说:“□□□□□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的迷梦,使中国没有从半殖民地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直接统治的殖民地的地位。” “□□□□□”处应填写( ) A.林则徐销烟 B.金田村起义 C.义和团运动 D.邓世昌殉国 8. 某同学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相关内容后,绘制了一幅以慈禧太后为主角的漫画。该漫画的寓意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D.清政府坚定支持义和团反帝斗争 9. 以下与中国近代史有关的三张图片反映的主题是( ) A.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近代中华民族的反抗斗争 C.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和发展 D.中国近代军事力量的进步 10. 洋务派的重量级人物李鸿章曾经说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意思是说,中国的思想是根本,西方的东西只能用来为中国的思想体系服务。由此可见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 ) A.发展资本主义 B.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C.实现君主立宪 D.抵抗西方侵略 11. 19世纪60年代初,清朝统治集团中出现了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他们为兴办洋务,都曾写过奏折上奏皇帝,彼此也有书信往来,商议讨论。那么,他们的奏折和书信中,频频出现的词汇应该是( ) A.师夷长技、自强 B.民主、科学、新青年 C.民族、民权、民生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2. “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这是后人对清末状元张謇的评价,其“兴国之梦”体现在( ) A.提出“自强求富”,创办汉阳铁厂 B.提出“实业救国”,创办一系列企业 C.提出“救亡图存”,进行维新变法 D.提出“师夷长技”,掀起洋务运动 13. 针对近代史上的某一历史事件,有人这样评价;“几个幼稚的秀才和一个少不更事的皇帝,用他们的前程和脑袋,验证了保守势力的强大。”下列事件中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 A.戊戌变法运动 B.洋务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鸦片战争 14. “……举国欢舞,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这段话描述的是戊戌变法中哪项变法法令的实施( ) A.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B.创办新式学堂 C.保护农工商 D.创办报刊、组织学会 15. 1882年10月24日,顺天乡试刚刚发榜,次日凌晨,印着中榜者名单的《申报》就出现在江苏、安徽、浙江的各售报点,这期报纸大为畅销。这反映了( ) A.思想观念解放 B.大众报业发展 C.铁路交通发达 D.轮船航运繁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40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英之间,为什么会爆发这场战争?它将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呢?也许,英国议会在1840年4月的3天辩论,可以帮助后人考察战争的根源。关于是否对中国开战,看起来似乎是与两种植物有关的贸易引起的——英国人的鸦片和中国人的茶叶。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 鸦片战争爆发时,中国投入陆军兵力约10万人,水师约1万人,船只多是木质铁皮,铁炮质差,杀伤力小;英军约2万人,直接参战的陆海军约0.6万—0.7万人,出动战舰20艘,“船坚炮利”,其结果以中国惨败和英国胜利而结束。 材料三 按照《南京条约》,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并开放五个对外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宁波、厦门和上海。英国领事可以居留于这些港口,英国商人可以在此租借土地,用于居住和经商。中国还同意实行一种按照价值的5%固定下来的统一关税,若要变动这一关税,须经双方同意。这一条款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进而控制了中国的国家收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英国统治者把鸦片战争的原因归结为中英之间的贸易争端,这种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中国惨败的重要原因。你认为这是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吗?为什么?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在中国获取的特权以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鸦片战争带给我们的历史思考。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商议。 材料三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与图片相关的三次战争分别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这两大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有何不同。 (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近代中国饱受屈辱的原因。 18.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军事企业始于(19世纪)60年代,在(19世纪)70年代达到高潮。在它达到高潮的同一时间里,出现了最初的洋务民用企业。两者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联系。一方面,出使外国的人们通过实地观察,目睹了西人工商业的蒸蒸日上,初知由富致强,坚船利炮本非孤立之物。另一方面,西人入内地,折中周旋之际,商务之事目远多于军事事目,刺激既多,遂生保卫“利权”之想。 ——摘编自《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企业主要包括哪两大类。)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材料二 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用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方面……却完全被忽视了。 (2)材料二中“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指什么?由材料二我们可以看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戊戌变法中有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戊戌变法期间开办的“新式学堂”是指哪所学堂? 材料四 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 大开国会, 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相比, 两者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ABAAA 6-10CCCAB 11-15ABAAB 二、非选择题 16. (1)不正确。中英之间的贸易争端只是表面现象,其根源则在于英国殖民者企图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工业产品和掠夺工业原料。 (2)重要原因:中国武器装备落后,英国船坚炮利。不是。因为鸦片战争中国惨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政治腐败,综合国力落后(或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不能对抗英国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 (3)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开放通商口岸,便利英国对华商品输出;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4)落后就要挨打;要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言之有理即可) 17. (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南京条约》规定了协定关税;《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3)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综合国力的衰弱等。 18. (1)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主要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些民用企业,作为军事工业的补充,为军事工业服务。 (2)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或只学先进技术,不学政治制度)。 (3)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京师大学堂。 (4)洋务运动主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军事器物,戊戌变法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