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本节内容主要由两大版块组成。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本部分从大气环流的概念入手,然后阐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和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这部分主要分析了1月和7月,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然后阐述了东亚和南亚的季风。 1.综合思维:综合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季节移动及对气候的影响;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2.区域认知:结合图文材料,认识不同地区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的特点。 3.地理实践力: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并能运用大气环流的相关知识分析大气环流对当地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重点)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分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难点) 教师准备:课件、教材、PPT翻页笔、粉笔等;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主要环节与时间 教师(讲解、提问、演示)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以麦哲伦环球航行故事导入,并提出问题: 麦哲伦带领的帆船队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船队经过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风大浪高。 船队进入30°S附近海域时,平静无风,炎热少雨。离开该海域后,沿途直吹着东南风。后来,东南风渐渐减弱,进入赤道附近海域时,风平浪静。 麦哲伦船队哪段航程是逆风航行? 哪段航程最为轻松? 为什么船队在经过30°S附近海域时十分艰难? 板书: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回忆、思考、积极回答 展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综合思维:综合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季节移动及对气候的影响;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2.区域认知:结合图文材料,认识不同地区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的特点。 3.地理实践力: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并能运用大气环流的相关知识分析大气环流对当地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听讲、对重点内容做笔记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板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 大气环流 预习教材内容,结合幻灯片: 【问题】 什么是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有什么意义? (请同学预习教材后回答) 教师展示幻灯片,结合幻灯片讲解知识。 【教师讲解】 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从而使高纬度和低纬度之间、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 板书:2. 三圈环流 【问题】 三圈环流的假设条件是什么? 请描述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 尝试绘制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 (请同学预习教材后回答并展示作品) 教师展示幻灯片,结合幻灯片讲解知识。 【教师讲解】 假设条件: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地区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形成过程:赤道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能量多,近地面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密度减小,气压降低。这样赤道地区就形成了个低压带——赤道低压带。 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在高空向南北分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北流的一支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到达北纬30°附近高空时偏转成了西风。这样,来自赤道高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堆积下沉,使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压带。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压带流出的气流,一部分向南流向赤道低压带,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 东北信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地区辐合上升。这样,便在赤道与北纬30°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压带向北流出的气流,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 北极及其附近是纬度最高的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少,终年寒冷,空气堆积下沉,形成极地高压带。从极地高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 它与较暖的盛行西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盛行西风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极地东风气流之上,在极地高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之间形成一个相对的低压带,称为副极地低压带。 从副极地低压带上升的气流在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上空,从而形成了中纬度与高纬度环流圈。 【小结】气压带和风带图 板书: 3. 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 【问题】 气压带和风带为什么会移动? 移动规律是怎样的? (请同学预习教材后回答) 教师展示幻灯片,结合幻灯片讲解知识。 【教师讲解】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做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思考、分组讨论、回答所提问题、总结人口分布特点并做笔记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板书: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1. 原因 【问题】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有怎样的影响?为什么? (请同学预习教材后回答) 教师展示幻灯片,结合幻灯片讲解知识。 【教师讲解】 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低,出现冷高压。 夏季,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高,出现热低压。 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对气压的影响尤为显著,使纬向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板书:2、分布 【问题】 1月份,太平洋和亚欧大陆气压分布是怎样的? 7月份,太平洋和亚欧大陆气压分布是怎样的? 同一月份,南北半球的气压分布有什么差异? (请同学预习教材后回答) 教师展示幻灯片,结合幻灯片讲解知识。 【教师讲解】 【教师讲解】 从1月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可以看出,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周压使副极地低压仅保留在海洋上。大陆的冷高压以亚洲高压(又叫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最强,控制范围最广。 从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上看,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留在海洋上。大陆上的热低压以亚洲低压(又叫印度低压)最突出。 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纬向分布的气压带比北半球明显,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板书:3. 季风 【问题】 北半球冬季,东亚、南亚季风风向,性质各是怎样的?原因是什么? 北半球夏季,东亚、南亚季风风向,性质各是怎样的?原因是什么? (请同学预习教材后回答) 教师展示幻灯片,结合幻灯片讲解知识。 【教师讲解】 冬季,强大的亚洲高压与北太平洋副极地低压和赤道低压之间,形成势力强大、干燥寒冷、范围很广的冬季风。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暖湿气流就沿着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即东亚的东南季风。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也是季风形成的重要原因。例如: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夏季的西南季风,就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 思考、讨论、回答并做笔记 【活 动】理解海陆差异对气压带的影响 理解海陆差异对气压带的影响 阅读P52图文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请你按下面的步骤分析并解释北半球冬季和夏季高、低气压中心形成的原因。 1.如图所示,冬季(图a)和夏季(图b)大陆上各有一个空气柱。 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在空气柱上标注箭头表示空气垂直运动方向,然后回答如下两个问题。 (1)冬季,大陆会形成高压还是低压?简述理由。 (2)夏季,大陆会形成高压还是低压?简述理由。 2.如果在图a和图b中,以空气柱为中心各绘几条闭合的等压线,该纬度范围的气压带还呈带状分布吗?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 自主学习 当 堂 检 测 1.关于气压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副热带高气压带是热力原因形成的暖高压 B.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暖低压 C.极地高气压带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冷高压 D.赤道低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暖低压 2.在气压带、风带图上,由于冷暖气流相遇后形成的气压带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3.在北半球的三圈环流形成图中,如果地球自转方向相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低纬度的风向与现在正好相反 B.高纬度与中纬度的风带和风向不会改变 C.各气压带的气压高低与现在相反 D.三圈环流依然存在 4.1月份,被亚洲高压切断的气压带是( ) A.副热带高气压带 B.赤道低压气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5.有关季风的正确叙述是( ) A.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 B.季风环流不属于大气环流 C.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是形成东亚季风的重要原因 D.我国不受西南季风的影响 6.当地球运行到公转轨道上的近日点附近时( ) A.北太平洋上的夏威夷高压势力强盛 B.亚洲大陆被印度低压控制 C.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 D.南亚盛行东北季风 7.读下图,回答问题。 (1)该图表示北半球 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的理由是 。? (2)一般地说,A地比B地降水 ,原因是 ? 。? (3)C气流来自哪个气压带?为什么C气流与D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 (4)气流相对上升的纬度是 和 ,那里一般是 气压带,天气特点是 。气流相对下沉的纬度是 和 ,那里一般是 气压带,天气特点是 。? 练习、回答 课堂小结 回顾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