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 第五课 “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它是邓小平为了解决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而提出的构想,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海内外人士的好评。“它”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一国两制”构想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2. “紫荆花开正烂漫,香江潮涌起新航。”香港回归和繁荣发展,得益于(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B.“求同存异”方针的实施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一国两制”方针的实行 3. “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 A. 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B. 中英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D.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4. 李红老师讲课中用到下列关键词:“天才构想”“和平统一”“制度创新”。据此推断她讲述的内容应该是(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对外改革,对外开放”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5. 从1999年至2009年,澳门本地生产总值由472.87亿澳门元增加到1718.67亿澳门元,政府财政储备增加了40多倍。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 ) ①“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指引 ②澳门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③中央人民政府对澳门的支持 ④澳门特区高效施政、高度自治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6.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继承创新……立足新的实际,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善于以新的经验指导新的实践……”下面能够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创新精神的有( )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④设立经济特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说明了( ) ①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 ②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③西方殖民势力在中国完全消失 ④祖国统一大业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8. 下图最早应该出现在(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B.20世纪50年代中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9. 下列史实有利于推进两岸实现“三通”的有( ) ①厦门经济特区的建立 ②“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③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④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0. 在上个世纪,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的标志是( ) A.“三不”政策调整 B.汪辜会谈 C.海基会成立 D.海协会成立 11. 两会达成“九二共识”的内容是指( ) A.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双方领导人以适当身份互访 D.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12. 1995年初,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等新情况,提出发展两岸关系. 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其中哪一项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 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 C.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D.双方领导人以适当的身份互访 13. 宝岛台湾与祖国母亲几经聚散离合,下列与之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 ①甲午战争的失败 ②?中华民国的成立? ③抗日战争的胜利 ④蒋介石败退台湾。 A.①③④ B.①③② C.①④② D.③④② 14. 悖离历史文化、以及违逆时势所趋的分裂主张,必然经不起时代的考验,得不到两岸人民的认同,只能沦为历史的灰烬。”这一事实说明( ) A.谋求武力统一已迫在眉睫 B.“一国两制”是台湾回归的良策 C.美国干涉阻碍了两岸关系发展 D.反“台独”,反分裂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呼声 15. 针对台湾蔡英文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2018年4月26日我人民空军出动轰一6K等多型多架战机绕岛飞行,用战机航迹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这表明我国( ) A.维护一个中国的坚定决心 B.放弃“一国两制”政策 C.放弃了和平统一的手段 D.确立武力收复台湾政策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八条规定:“香港原有法律,即普通法、衡平法、条例、附属立法和习惯法,除同本法相抵触或经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机关作出修改者外,予以保留。” (1)该基本法体现了中央解决香港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它最早得到实施是在何时? 材料二 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牢牢掌握宪法和基本法赋予的中央对香港、澳门全面管治权,深化内地和港澳地区交流合作,保持香港、澳门繁荣稳定。 ——中共十九大报告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香港、澳门繁荣稳定”的原因有哪些?(两项即可) (3)你从以上国家治理创新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余光中(台湾)1972年作 材料三 1993年10月,台湾艺术家在北京演出舞剧《薪传》。1995至2000年间,海峡两岸间接贸易额达1300多亿美元,台湾同胞到大陆达1200多万次。 材料四 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2011年5月7日在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幕式上致辞时表示,两岸发展有两座桥梁,第一座桥梁是经济合作追求共同利益,第二座桥梁是文化的交流。这两座桥梁都非常重要,经济的合作就像手描手. 手携手,我们要越来越紧密;而文化交流是心连心,血浓于水。 (1)小明在广州亚运会上看到材料一中两幅美丽的旗帜,它们各自代表来自哪个地方的运动员? (2)材料一反映出我国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利益提出的科学构想是什么?简述这一科学构想的基本含义。 (3)联系材料二. 三说明海峡两岸交往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目前海峡两岸的形势,谈谈你对祖国统一前景的认识。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促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进程? 18. 2008年5月26日,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领大陆访问团抵达南京禄口机场,在机场发表讲话时说,希望两岸在“九二共识”下搁置争议. 求同存异. 创造双赢。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回首国共曾经走过的坎坷路: 材料一 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并为此作出了种种努力,蒋介石最终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材料二 1945年8月,蒋介石给毛泽东的第三封电报:毛泽东先生勋鉴:……惟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与先生面商,时机迫切,仍盼先生与恩来先生惠然偕临,则重要问题,方得迅速解决,国家前途是利赖之。……毛泽东同志给蒋介石的第三封复电:蒋介石先生勋鉴:……鄙人亟愿与先生会面,共商和平建国之大计,俟飞机到,恩来同志立即赴渝进谒,弟亦准备随即赴渝。…… 材料三 2008年8月8日,胡锦涛会见前来出席北京奥运会 2009年5月26日,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开幕式和相关活动的亲民党主席宋楚瑜。 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一行。 请回答: (1)国共两党在第一次合作期间领导了( ) A.五四运动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2)西安事变在周恩来等人的努力下,最终得到和平解决,这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 (3)发动内战是蒋介石的既定方针,为什么他还要接连三次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进行谈判呢? (4)毛泽东明知谈判是假,为什么还要冒生命危险参加重庆谈判呢? (5)内战的最终结果如何?遗留下的什么问题至今还未解决? (6)材料三中,台湾有关政党领导人访问大陆并与胡锦涛总书记进行会谈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CDCDD 6-10DDADB 11-15BAADA 二、非选择题 16.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1997年7月1日。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香港、澳门人民的艰苦奋斗;内地的支持;等等。 (3)①只有大胆创新才能促进社会快速发展。 ②发展才是硬道理。 ③创新要立足国情,也要放眼世界。 ④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17. (1)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2)“一国两制”;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变化:由交往隔绝到广泛交流。祖国统一大业一定能够实现,是大势所趋. 人心所向. 不可逆转的。 (4)可通过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交通,密切两岸人员的友妤往来等途径。(言之有理即可) 18. (1)B (2)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国内广大人民要求和平,对国民政府有政治压力;蒋介石希望通过谈判为掩护,取得准备内战的时间。 (4)为了争取和平,揭破蒋介石集团假和平的阴谋。 (5)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台湾与大陆的分离,祖国未完成统一。 (6)有利于台湾和大陆的经济. 文化等交流,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