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八单元 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 同步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剑桥中国晚清史》记载,19世纪的最初十年,中国的国际收支结算大约盈余2 600万元。从1828—1836年,却从中国流出了3 800万元。使中国国际收支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外茶叶贸易 B.英国对中国走私鸦片 C.清政府闭关锁国 D.自然经济遭到完全破坏 2. 下列关于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比较,正确的是( ) ①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目的相同 ②都使中国丧失了领土和主权 ③两次战争的侵略者中都有美国 ④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 这场革命从1851年一直持续到1864年,席卷了十六个省份,摧毁了六百多座城镇,几乎推翻了清王朝。“这场革命”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4. 小明在翻阅历史书籍时,看到下列一组图片。第一张图片上的人是谁?牺牲在什么战役中( ) A.林则徐 鸦片战争 B.关天培 虎门战役 C.李秀成 青浦大捷 D.邓世昌 黄海战役 5. “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下列集中体现了这一“巨祸”的史实是(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6. 下表显示的是列强在中国办厂数目的变化导致列强办厂数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1898年 1900年 列强办厂数目(个) 800 1231 A.开辟五口通商 B.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7. 一位俄国记者记述了1900年6月2日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耀着这些莽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这描写的是( ) A.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 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C.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D.国民革命军的北伐 8. “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如果需要拍摄关于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斗争题材的历史剧,应选择的素材是( ) A.廊坊阻击战 B.威海卫战役 C.虎门战役 D.黄海大战 9. 以下与中国近代史有关的三张图片所反映的主题是( ) A.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近代中华民族的反抗斗争 C.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和发展 D.中国近代军事力量的进步 10. 某人制作了一个形象的漫画,美其名曰“移花接木”(如图),解释是:“花”指“铁花”,即西方制器之花;“木”指封建制度之朽木。下列表述贴近这个漫画主题的是( ) A.揭示了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B.揭示了洋务运动对近代化的作用 C.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 D.揭示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11. 1750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约75%来自田赋,而到了清末田赋所占的比重降至35%。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赔款大量增加 B.大片领土丧失 C.农业全面衰退 D.经济结构变动 12. 某历史学习小组搜集了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南通大生纱厂、上海福新面粉公司等史料。据此判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是中国近代( ) A.民主政治的进程 B.新式教育的出现 C.民族工业的发展 D.社会生活的变化 13. 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劝导国人( ) A.放弃天朝观念 B.学习西方技术 C.拥护民主共和 D.反抗列强侵略 14. 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而戊戌变法的参与者谭嗣同临终愤慨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这两个不同的事件却有着相似的结局,主要说明( ) A.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是其失败的相同根源 B.都没有学习和借鉴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 C.不触动封建统治根基的自救运动和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 D.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15. 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发展为后来的( ) A.清华大学 B.北京大学 C.中山大学 D.南京大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40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资产阶级兴奋得“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但没过多久,英国下院一个调查中英贸易状况的委员会的报告承认:“近年来同这个国家的贸易处于十分不能令人满意的状态。”1846年以后,英国对华的商品输出开始大幅下降,每年停留在150万英镑左右。西方资产阶级又把商品滞销的原因归咎于中国的门户开放不够。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指出“民族的致命伤”是什么。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针对商品滞销的原因,英国采取的对策。 (3)据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概括上述事件间的联系。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在图一条约中被强行割占的领土是哪里?图一条约的签订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样的严重危害? (2)在图二条约中,日本提出的什么要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图二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其中美国的侵华政策是什么? (3)图三条约中,哪一条表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给中国造成什么影响? 材料二 鸦片战争结束不到十年,一场席卷半个中国的农民起义爆发了。它建立起与清廷对峙的政权,前后持续14年之久,达到了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高峰。 ——摘自中华书局《中国历史》 材料三 戊戌变法的帷幕落下没多久,中国又掀起了一场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风暴——义和团运动。英国人赫德评价道:“这是一个纯粹爱国主义的自发自愿的运动……” ——摘自中华书局《中国历史》 (4)材料二中的这场“农民起义”遇到了以往农民起义没有遇到过的什么新情况?根据材料三概述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5)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一个鲜明的主题。 18. 下面三段材料分别反映了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情况。 材料一 新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统计表 时间(年) 企业数 投资额 1863~1894 119家 680万元 1895~1898 74家 1 432万元 材料二 ……帝国主义各国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减少,同时它们对中国的原料和部分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了,这就使原来在帝国主义控制下变得十分狭窄的中国市场稍稍出现了一些空隙,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条件。这时期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好景不长,世界大战的结束打断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趋势。 材料三 一战后不久,中国“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也皆消沉”。 (1)根据材料一,我国民族工业产生于近代史上哪一次探索? (2)请指出材料二中“黄金时期”出现的时期和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一战后我国民族工业发展出现了怎样的状况? (4)请总结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总体特点。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BBCDC 6-10CCAAA 11-15DCACB 二、非选择题 16.(1)不知道军事失败的原因,不力图改革。 (2)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3)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7. (1)香港岛。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门户开放”政策。 (3)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自发的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5)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18. (1)民族工业产生于洋务运动的探索。 (2)1912~1919年。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政府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潮和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3)1912~1919年。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政府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潮和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一战后民族工业再度受挫。 (4)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总体特点:①总的来说是比较落后的,发展艰难。 ②发展不平衡: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且地区发展不平衡,沿海沿江大城市的民族工业比较发达,而在广大内地却非常薄弱。 ③发展时间短暂,过程曲折。(写出任意两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