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8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5节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教学内容分析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必修课程必修2模块中“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主题下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为:通过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能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生产生活中的有关问题。《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对该条目的解读为:机械能守恒定律可以根据重力做功过程运用动能定理推导得出,然后用实验对推导的结论进行检验。本条目所说的实验,是用于验证的实验,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生必做实验。 本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论上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之后,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对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守恒条件有更深刻的认识。教材先从实验思路的讨论开始,创设机械能守恒的情景。确定研究对象后,根据实验目的测量相应物理量,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学情分析 从知识层面,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涵和条件,能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判断具体情境下机械能是否守恒,头脑中存储大量的机械能守恒定律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考虑用自由落体运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实验熟悉,实验操作对学生构不成困难,但是如何计算速度以及验证机械能守恒的方法,学生仍需练习掌握数据处理的方法。在条件允许下,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软件处理实验数据,降低数据运算量,将时间聚焦于实验原理和数据分析过程和误差分析。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原理,会设计实验方案,确定需要测量的物理量,采用正确的方法测量相关物理量。 2.学生能够控制实验条件,正确进行实验操作,获取物体下落的高度和速度大小等实验数据,会分析动能增加量小于重力势能减少量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小实验误差。 3.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严谨态度,培养认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设计思路、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数据处理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师生对话、分组讨论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情境引入:大钢球和小钢球用细绳连接在地面上方一定高度处由静止释放。 问题1:大钢球会追上小钢球吗? 生1:会追上。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1:大铁球质量大,跑得快一些,觉得会追上。 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生:运动快慢相同,两球距离始终保持不变。 师:忽略空气阻力,所有物体自由下落运动快慢相同,和质量无关,这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首先用科学推理方法得到的。 问题2:两个钢球(包括细绳)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吗? 学生:没有空气阻力,系统机械能守恒。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物理规律,不是动能定理的推论.物理定律来源于各类现象的研究和分析,自然规律只能被发现,无法被创造. 任何物理定律要经受实验的检验. 新课教学 问题:如何通过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你能举出一些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具体情境吗? 方案一 自由落体运动 钢球做自由落体运动,机械能守恒. 问题1:物体在空气中下落,受到空气阻力,机械能守恒吗? 问题2:若重力大于空气阻力,物体速度较小,空气阻力能忽略吗?机械能守恒吗? 问题3:如何选择实验材料?对于粉笔头、纸团、签字笔、钢球、重锤、书籍等物体.哪些物体能作为实验材料?哪些不能?你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问题4:重锤做自由落体运动,如何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实验需要测量哪些量?用到哪些器材? 学生活动:学生发言分析实验原理,重锤下落,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重力势能减少量等于动能增加量。测量物体速度需要用打点计时器,用刻度尺测量下落高度。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发言提问,让学生演示实验操作。其他学生补充,通过师生提问、讨论逐步完善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步骤和要测量的数据。 1.实验装置 注意事项:在重锤落点下方放置一本书,减弱噪声,保护地板和重锤。 2.实验原理 平均速度代替瞬时速度:vA= ,vB= 原理:重力势能减少量等于动能增加量, false 师:重力加速度取多少? 生:9.8m/s2. 师:如果这个实验在北极做呢?取9.8m/s2吗?在不同地方都取9.8m/s2吗? 生:取当地重力加速度。 师:不同地点重力加速度不同,严格地应该取当地重力加速度。对于阜阳地区,可以近似取g=9.8m/s2. 师:重锤质量是多少?如何测?不测量重锤质量,能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吗?为什么? 生1:重力势能和动能与质量有关,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或者托盘天平直接测量质量。 师:不测量质量可以吗? 生1:不可以。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2:质量不需要测量。因为等式两边都有物体质量,可以约去。 师:约去后的结果是什么? 生2:vB2-vA2=2gh,只要验证这个表达式是否近似相等就可以了。 教师活动:总结实验原理,不需要测量质量的原因。 问题1:选择两个计数点,计算得到势能变化量和动能增加量。若近似相等,能说明机械能一定守恒吗? 问题2:如何充分利用纸带数据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如何提高实验的可信度? 选择多组数据,多次计算,比对每次计算结果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是否近似相等。 问题3:若打点不清晰或打不出点,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排除实验故障? 3.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计数点 坐标/cm t/s v/(m·s-1) false ghij 0 1 2 3 4 5 6 4.实验步骤 ①将打点计时器放置在实验台桌面边缘.保证重锤下落时不与其他物体发生碰撞. ②纸带连接重锤.将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用手提着,重锤初始位置靠近打点计时器. ③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1-2s后,释放纸带。 ④舍弃开头过于密集的点,选择一个点作为起始点.在起始点下方标记0,然后每隔适当点,选择下一个计数点,标记1、2、3……。 ⑤将刻度尺压在纸带上,并使某个示数与计数点0对齐,读取各计数点在刻度尺上的示数.记录在表格中. ⑥计算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 ⑦选择较远的两个计数点,计算出动能变化量和势能变化量,比较在误差范围内是否近似相等. ⑧选择其他数据计算,比较结论是否相同. 方案二 气垫导轨斜面实验——研究沿斜面下滑的物体的机械能 学生观看视频,学习该方案的实验原理。视频见(PPT) 给出具体计算实例,巩固实验原理。 思考与讨论: 对比自由落体运动实验和气垫导轨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它们分别有什么优势和不足? 课堂小结 作业:复习实验原理,设计实验记录表格,为到实验室开展实验做准备。 板书设计 § 8.5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262318567310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步骤 四、实验数据及处理 五、实验结论 六、误差分析 教学反思 实验方案设计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需要用到创造性思维。学生头脑中积累有大量的机械能守恒情境实例,原则上任意一种都可以用来验证。对于高一学生,实验能力仍有待加强,实验有独特的要求,实验器材简单,组装简便,方便操作。这些要求对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学时教师要设计合理的问题,去粗取静,带领学生分析实验方案的优势和不足,针对学生的回答提出合理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应留出足够的时间供学生思考,表述自己的想法,对于学生表述不清楚的,教师要巧妙引导清楚地表达观点。同时,为了不占据更多的课时,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提出高效、有质量的问题。通过高质量问题暴露学生的问题和思维难点。教师要在课前认真设计教学,充分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