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八单元 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 同步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下图是1820—1840年间,中国一项进口物品的统计图。请根据这一时段的历史知识判断,该物品指的是( ) A.谷物 B.棉纱 C.鸦片 D.茶叶 2. 在谈到道光皇帝(1821—1850年在位)为什么把他的墓修筑得比其他帝王墓都要矮小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原教授龚书铎说:是因为“在他手上打了败仗丢了土地,没有面目见先帝”。这里所说的“土地”是指( ) A.九龙司 B.香港岛 C.台湾 D.辽东半岛 3. 从目的来看,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与扩大。下列条款能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 A.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B.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C.增开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D.割香港岛给英国 4. 1894年退休的日本文部大臣井上毅致信内阁首相伊藤博文:“占有台湾,可能扼黄海、朝鲜、日本海之航权,而开辟东洋之门户焉……台湾而为战获物,以此结局,天下后世必不以此役为不廉之捷矣。”日本“占有台湾”发生于( ) A.甲午中日战争 B.鸦片战争 C.抗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海军名将邓世昌的英雄事迹是( ) A.率军收复新疆,维护国家统一 B.坚持禁烟,领导虎门销烟 C.在黄海大战中英勇杀敌,壮烈殉国 D.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口,掩护部队完成任务 6. 中国近代史又叫中国的屈辱史,中国遭到了外国列强入侵,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造成近代中国领土、关税等主权遭到侵犯,其中《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相比,最根本的不同点是( ) A.割地 B.赔款 C.开设通商口岸 D.开设工厂 7. 1900年时,英国某杂志登载了题为《中国就要崩溃了》的漫画。当时英国人认为“中国就要崩溃了”的主要依据是 ( ) A.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 B.日本打败了中国的北洋舰队 C.俄国侵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D.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城 8. 在下面外国侵略者发动的侵华战争中,侵略者攻进了北京城,并大肆抢劫的是( )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9. 以下与中国近代史有关的三张图片反映的主题是( ) A.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近代中华民族的反抗斗争 C.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和发展 D.中国近代军事力量的进步 10. “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自强”的具体做法是创办( ) A.轮船招商局 B.汉阳铁厂 C.湖北织布局 D.江南制造总局 11. “他们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驱。客观地看,他们能够从磐石般沉重、数千年积滞的传统营垒中突破而出,很不容易。”“他们”是( ) A.洋务派 B.维新派 C.顽固派 D.革命派 12.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战败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满人(清政府)无力应付时代的挑战,自强运动那种表面化的现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符合这一论述的历史过程是( ) A.从禁烟运动到鸦片战争 B.从洋务运动到甲午中日战争 C.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 D.从戊戌变法到八国联军侵华 13. 1895年春,在北京邀请应试举人给光绪皇帝联名上书的主要人物有( ) ①林则徐 ②邓世昌 ③康有为 ④梁启超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 国家话剧院上演《北京法源寺》,这部戏截取了戊戌变法最具戏剧冲突的十天,用舞台的形式展开一段澎湃的故事。下列措施中,不属于戊戌变法内容的是( ) A.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人士 B.训练新式军队 C.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D.废除科举制度 15. 下列各项中,能了解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有( ) ①科举制度的废除 ②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 ③清末状元张謇退出官场办实业 ④京师大学堂的创办 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40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英之间,为什么会爆发这场战争?它将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呢?也许,英国议会在1840年4月的3天辩论,可以帮助后人考察战争的根源。关于是否对中国开战,看起来似乎是与两种植物有关的贸易引起的——英国人的鸦片和中国人的茶叶。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 鸦片战争爆发时,中国投入陆军兵力约10万人,水师约1万人,船只多是木质铁皮,铁炮质差,杀伤力小;英军约2万人,直接参战的陆海军约0.6万—0.7万人,出动战舰20艘,“船坚炮利”,其结果以中国惨败和英国胜利而结束。 材料三 按照《南京条约》,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并开放五个对外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宁波、厦门和上海。英国领事可以居留于这些港口,英国商人可以在此租借土地,用于居住和经商。中国还同意实行一种按照价值的5%固定下来的统一关税,若要变动这一关税,须经双方同意。这一条款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进而控制了中国的国家收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英国统治者把鸦片战争的原因归结为中英之间的贸易争端,这种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中国惨败的重要原因。你认为这是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吗?为什么?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在中国获取的特权以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鸦片战争带给我们的历史思考。 17. 图片是历史的记忆,时代的烙印深刻其上,承载着荣辱,诉说着兴衰。自1840年开始的半个多世纪里,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逐步加深。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是哪个不平等条约签订时的场景?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什么? (2)图二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的哪一次大规模侵华战争?这次战争后,对中国的社会性质产生了什么影响? (3)通过图三这场战争,帝国主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什么条约?列举1条该条约的内容说明清政府已成为了“洋人的朝廷”。 (4)哪里有侵略哪里就有反抗。请举例说说近代史上中国农民阶级的哪次反抗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8年,顽固派教训康有为说: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康有为应辩道: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祖宗之地的,时代变了,祖宗之法非变不可! 材料二 康有为求学之初,就特别留心中国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各种经世之学。他到过香港、上海,看见西洋人地方行政整齐,觉得这种行政必有文化思想的背景和渊源。 材料三 维新变法运动虽失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在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和开设西学的书院里,出过黄兴、蔡锷等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而随之兴起的学会,为了广开民智不断介绍西方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在近代中国几乎必然地会转化为政治力量;维新人士还提出了“论白话为维新之本”的主张,早了胡适20年。可以说,后来的许多进步主张,在戊戌变法的时候都已露出了端倪。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祖宗之法”主要指什么,维新派为改变“祖宗之法”所做的努力有哪些。 (2)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主张变“祖宗之法”的原因。 (3)据材料三,谈谈你如何理解维新运动在社会上的“思想启蒙”作用。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CBCAC 6-10DDBAD 11-15ABBDA 二、非选择题 16. (1)不正确。中英之间的贸易争端只是表面现象,其根源则在于英国殖民者企图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工业产品和掠夺工业原料。 (2)重要原因:中国武器装备落后,英国船坚炮利。不是。因为鸦片战争中国惨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政治腐败,综合国力落后(或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不能对抗英国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 (3)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开放通商口岸,便利英国对华商品输出;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4)落后就要挨打;要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言之有理即可) 17. (1)《南京条约》。影响: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3)《辛丑条约》。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4)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华。 18. (1)“祖宗之法”:封建专制制度。努力:公车上书;创办报刊;提出和宣传变法理论;组织学会;实施百日维新。 (2)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失败;封建专制制度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障碍;康有为所受的教育和经历。 (3)维新时期的学堂、学会,成为后来中国革命和改革人才及智力的摇篮;维新时期的一些思想文化主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萌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