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 第五课 “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香港特别行政区除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国徽外,还可使用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和区徽。”《基本法》的此条款体现了(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方针 D.“一国两制”构想 2. 1982年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就香港问题阐述了我国的立场。下列邓小平的话最有可能出现在这次会谈中的是( ) A.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 “一国两制”构想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是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一次天才式创造,首次成功运用“一国两制”构想解决的历史问题是( ) A.西藏问题 B.台湾问题 C.澳门问题 D.香港问题 4. 相对于我国大陆地区来讲,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特别”主要是指( ) A.由中英联合管理 B.社会制度不同,高度自治 C.由中葡联合管理 D.政治上不受中央政府管辖 5. “紫荆开后白莲开,喜事翩跹接踵来。神州大地齐欢庆,‘一国两制’谱新篇。”诗歌中的“白莲开”是指( ) A. 西藏和平解放 B. 澳门回归祖国 C. 香港回归祖国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 小芳同学整理所学知识制成的卡片含有如下内容:“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1997年7月1日,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1999年12月20日,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如果要给卡片拟一个标题,最合适的是( ) A.民族工作成就 B.外交工作纪实 C.思想文化成果 D.祖国统一大业 7. 下面所示分别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下列关于这两个区徽所包含的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中国洗刷了百年的耻辱 B.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C.是“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D.“一国两制”有利于推进祖国的统一 8. 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提出:“(父母)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反映了 ( ) A.民众要求打破两岸隔绝状态 B.两岸民间团体开始政治对话 C.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产生重大影响 D.两岸“三通”局面已经完全形成 9.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2008年12月1 5日,两岸的客机. 轮船和信件历史性地跨越台湾海峡,基本实现直接“三通"。下列不属于该史实原因的是 ( ) A.中共“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初见成效 B.“三通"的基本实现,表明祖国的完全统一已经实现 C.中共采取有利于促进两岸交流的具体政策和实际步骤 10.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和台湾的两个民间团体开始对话,即后来的“汪辜会谈”,推进了两岸经贸和科技文化的交流。两岸关系发展的前提是( ) 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贸易往来平等互利的原则 C.和平共处,互不干涉的原则 D.首先实行“三通”的原则 11. 2009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向台北故宫举办的“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提供了37件(套)文物展品。这体现了海峡两岸的( ) A.商贸往来 B.探亲访友 C.文化交流 D.捐资赈灾 12. 根据“一国两制”的构想,台湾回归后( ) ①社会制度保持不变 ②人民的生活方式不改变 ③可拥有自己的军队 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3. 2004年3月20日,台湾当局执意举行所谓“和平公投”,试图挑衅大陆. 分裂国家,这一行径遭到普遍反对。下面对台湾问题的认识,正确的有( ) ①“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②祖国统一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③台湾曾经遭受日本50年的殖民统治,抗战胜利后回到祖国怀抱 ④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③④ 14. 下列关于海峡两岸交往的史实,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正确的是( ) ①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 ②胡锦涛会见连战 ③两岸举行“三通”启动仪式 ④习近平同马英九会面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 15. 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神圣使命。下列活动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台湾调整“三不”政策 ②连战访问中国大陆 ③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 ④“九二共识”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②④①③ D.③④①② 二、非选择题 16. 为了对香港问题有一个更加清晰、全面的认识,八年级(3)班的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究,请你参与。 环节一:大英帝国从海上来 从1841年1月26日“米字旗”第一次插到香港岛起,香港与祖国分离了156年5个月零4天。 (1)“米字旗”第一次插到香港岛是在哪一战争期间?英国通过哪一条约的签订割占了香港岛? (2)从香港被侵占的过程中你得到的认识是什么? 环节二:大英帝国从海上走 同大英帝国第一次踏上香港土地一样,1997年7月1日香港交接仪式完成后,英国皇室成员乘游轮离开维多利亚港,黯然回国。 (3)结合所学知识,总结香港顺利回归祖国的原因。 1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郑成功 材料二 是社会主义吞掉台湾,是台湾宣扬的“三民主义”吞掉大陆?谁也不好吞掉谁,如果不能和平解决,只有用武力解决,这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邓小平 材料三 2005年4月至5月,国民党主席连战. 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后访问大陆引起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两岸大部分人民对连. 宋大陆之行表示赞同. 支持和理解。但以陈水扁为首的一部分人却大肆诋毁连. 宋,不断在岛内掀起“台独”逆流。 ——《新闻网》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作者在完成哪一重大历史活动后的心情? (2)在近代,台湾是怎样割让给日本的?又是如何回到祖国怀抱的? (3)材料二中“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提出后已经取得了什么成果?你认为将来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可能有哪几种? (4)结合材料三,你认为台湾回归的主要动力是什么?阻碍台湾与大陆统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你认为祖国统一的前景怎样? 18. 实现祖国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 ——《台湾通史》 时期 史实 三国 吴国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 元朝 设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明朝 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 清朝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材料二 ①1949年,国民党政府迁至台北,退守台湾,海峡两岸再度隔绝。 ②1895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③1945年,日本驻台湾总督向中国政府代表递交投降书,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70年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 材料四 回顾历史,是为了启迪今天、昭示明天。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这是70载两岸关系发展历程的历史定论,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两岸中国人、海内外中华儿女理应共担民族大义、顺应历史大势,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 纪念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中的信息反映出的主旨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史实,说明近代台湾的苦难与近代中华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二中史实的序号分别写在下面对应的横线上。 与甲午中日战争有关的事件是_____________;与抗日战争有关的事件是_____________;与人民解放战争有关的事件是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7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台湾政策的变化,并指出“一国两制”“九二共识”与《反分裂国家法》共同坚持的原则。 (4)综合上述材料,说说青少年对两岸关系友好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应有怎样的担当。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DADBB 6-10DBABA 11-15CACAB 二、非选择题 16. (1)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南京条约》。 (2)近代中国主权被侵犯主要是由于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综合国力的落后。 (3)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是香港顺利回归祖国的基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等。 17. (1)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2)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3)香港和澳门回归。我认为可能有两种方式:一是和平统一,二是武力统一。 (4)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是回归的主要动力。(或答出相同的语言. 相同的文化和紧密的联系,或海峡两岸人民血脉相连也可) 阻碍因素主要有:“台独”势力和外来干涉。海峡两岸最终必将统一。 18.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或中国自古就对台湾地区进行有效管辖,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2)② ③ ① (3)变化:由武力统一到争取和平统一(或由敌对到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原则: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4)了解台湾的历史,知道其与祖国大陆血脉相连,牢记实现祖国统一的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