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探访古代文明 教材知识详解 【?话题一】早期文明发祥地 本话题以探访“早期文明发祥地”为教学目标,教材先从《大河流域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图的探访开始,得出人类早期文明都位于大河流域的结论。之后以探访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长江流域(河姆渡人)和黄河流域(半坡人)为例,介绍了早期人们的生活情况和早期文明的发展情况。接着,教材第46页“活动园”依次介绍了其他大河流域的文明成就。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旨在使学生体会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懂得人类的文明史是由世界人民共同创造的。 【?话题二】闻名世界的文化遗产 教材第47页首先指出世界上有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是世界人民的骄傲,人类文明的瑰宝,展现了早期人类文明的辉煌历史。之后教材通过第47页“阅读角”和“活动园”中的中国殷墟、第48页“活动园”中的古埃及金字塔、第48页“阅读角”中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第49页“活动园”中的奥林匹亚遗址、古罗马斗兽场、古代波斯帝国的宫殿遗址为案例进行了说明。尤其通过介绍古代波斯帝国是由希腊的石匠、巴比伦的砖匠、黎巴嫩的木匠、埃及的金匠、中亚的宝石匠等共同建造而成的,说明了不同文明不是相互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学习和借鉴的。最后,教材指出古代文明的遗迹需要我们去珍惜、领悟和传承。特别指出了早期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一直延续至今,未曾中断,这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教材问题释疑 【问题1】(教材第44页)观察下面的示意图,说说人类早期文明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提示:人类早期文明诞生于亚非地区的大河流域。这些大河流域,也正是“四大文明古国”的“母亲河”。古埃及文明诞生于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诞生于“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古印度文明诞生于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中华文明诞生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 【问题2】(教材第47页)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众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历史遗址?。?你还知道哪些震惊世界的中国文化遗产?今天,我们又该怎样保护它们? 提示:(1)震惊世界的中国文化遗产有很多多,例如甘肃敦煌莫高窟、长城、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北京故宫、湖北武当山古建筑、西藏布达拉宫、苏州古典园林、山西平遥古城等。 (2)①保护文化遗产,我们要有义不容辞的自觉。文化遗产为我们今天弘扬华夏文明、繁荣中华文化提供了丰厚滋养。保护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我们要增强自觉自信,擦亮文化瑰宝,切实保护好宝贵遗产,让它们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②保护文化遗产,我们要有责无旁贷的担当。千百年来,文化遗产历经岁月更迭,穿越烽火硝烟流传至今,本身就是一代代中华儿女珍视、守护、传承的结果,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今天的我们,要有这样的自觉与担当,传承文化根脉,共筑民族未来,把珍贵遗产完整地留给子孙后代。③作为学生,我们可以通过写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倡议书、注意文明旅游等方式保护文化遗产。 本课活动设计 课内活动 活动 了解汉字造字法 活动准备 1.分组收集有关甲骨文、小篆、隶书的书法。 2.初步了解汉字造字法。 活动过程 1.分组讨论汉字(甲骨文组、小篆组、隶书组),动笔试着写一写、画一画感兴趣的一种或几种文字。 2.讨论汉字最主要的几种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3.填写表格。 造字法 例字 特点 象形字 指事字 会意字 形声字 4.畅谈感受。 活动总结 汉字造字法主要有四种: 象形文字——字的形状是仿照事物的形体而来的。例:日、月、人。 指事文字——表示某局部的或相对的概念,即象形字加抽象部分。例:刃、甘。 会意文字——两字并一字。例:人+言=信 形声文字——形+声,一半与事物想近,一半与读音相近。例:河、湖。 一般而言,象形字和指事字是独体字,会意字和形声字是合体字。 中国古人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汉字,并且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世界文明的奇迹。我们要增强规范书写汉字、传承汉字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外活动 活动一 认识“四大文明古国” 活动准备 1.班级分组,小组再分工(分四个组:古中国组、古埃及组、古印度组、古巴比伦组) 1.明确活动目标。 2.确定活动方向。 活动过程 通过翻阅书籍中、上网浏览等搜集有关资料。 到博物馆参观,到遗址观看…… 听听别人的介绍。 整理搜集的资料,填写表格。 名称 文明成就 古代中国 古埃及 古巴比伦 古印度 活动总结 中国: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月历、甲骨文、青铜器等。 古埃及: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太阳神庙、象形文字、金字塔等。 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空中花园、楔形文字等。 古印度:印度教、佛教、外科手术、阿拉伯数字、种姓制度等。 7.多元文化 多样魅力 教材知识详解 【话题一】各不相同的生活环境 教材第50页通过《世界的海陆分布》图,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海陆格局。通过“活动园”引导学生认识地球陆地表面形态各异,有各种各样的地形。 教材第51页通过文字和图片讲述了地球表面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意在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地人们不同的生活环境 【话题二】多彩的世界文化 教材第52页首先总述了人类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之后通过三个“活动园”进行举例说明:第52页“活动园”展现了世界不同风格的舞蹈、第53页“活动园”展现了世界各地不同的见面礼仪、第54页“活动园”展现了世界各地的不同建筑。 教材第55页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交融日益增多,有助于不同文化取长补短,共存共荣。本页“活动园”以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为例进行了说明。 【话题三】尊重文化多样性 教材第56页承接上一课时文化交流的内容,指出因文化存在差异,不同国家的人们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有因不了解彼此的文化而出现尴尬、矛盾甚至冲突的情况,为此,我们要了解文化差异,学会尊重差异。本页“活动园”通过两个案例分析教导学生尊重文化差异,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和平相处。教材第57页“活动园”介绍了不同国家的用餐礼仪,使学生再次体会文化的差异性,并学会发现和欣赏其他文化之美。 教材问题释疑 【问题1】(教材第52页)你还知道世界各地哪些不同风格的舞蹈?你最喜欢哪种风格的舞蹈?说说它的特点。 提示:(1)肚皮舞:一种带有阿拉伯风情的舞蹈形式,起源于中东地区,并在中东和巴基斯坦、印度、伊朗等其他受阿拉伯文化影响的地区取得长足发展,19世纪末传入欧美地区,至今已遍布世界各地,成为一种国际性舞蹈。肚皮舞是较为女性的舞蹈,其特色是舞者随着变化万千的快速节奏摆动臀部和腹部,舞姿优美,变化多端,而且多彰显阿拉伯风情,以神秘著称。(2)芭蕾舞:一种欧洲古典舞蹈,孕育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17世纪后半叶开始在法国发展流行并逐渐职业化,到19世纪末期在俄罗斯进入最繁荣的时代。芭蕾舞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即女演员表演时以脚尖点地,故又称脚尖舞。芭蕾舞是用音乐、舞蹈手法来表演戏剧情节,其代表作品有《天鹅湖》《仙女》《胡桃夹子》等。(3)萨尔萨舞:一种拉丁风格的舞蹈,其热情奔放的舞风不逊于伦巴、恰恰,但却比它们更容易入门。而与伦巴、恰恰等拉丁舞相比,跳萨尔萨舞的人也有更多率性发挥的空间,因此萨尔萨舞不仅风靡拉美地区,也受到世界其他地区人民的喜爱。(4)踢踏舞:现代舞蹈风格的一种,形成于18世纪20年代的北美殖民地。当时爱尔兰移民和非洲奴隶把各自的民间舞蹈带到北美殖民地,逐渐融合形成了新的舞蹈形式。这种舞蹈的形式比较开放自由,没有很多的形式化限制。踢踏舞根据不同舞曲的节奏来调节快慢的程度,主要靠踢踏鞋发出“踢踢踏踏”的声音。 【问题2】你还知道哪些不同的用餐礼仪?面对不同的用餐礼仪,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提示:欧美国家去餐厅就餐讲究穿着,男士要穿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若事先指定穿正式服装,男士必须_???é?????_,不可以穿_???é?????_到餐厅用餐;入座时要从椅子的左侧入座;餐具基本为刀叉,右手持刀或汤匙,左手拿叉,刀叉的拿法是轻握尾端、食指按在柄上,汤匙可用握笔的方式拿;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要把刀叉以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用餐完毕要将刀叉摆成四_???é????????_。 我们的做法:要事先了解当地的用餐礼仪,入乡随俗。 本课活动设计 课内活动 活动 演一演见面礼 活动准备 1.事先了解世界各地的见面礼。 2.模拟表演:注意说话语气、神态、动作等。 活动过程 1.分小组表演不同的见面礼,注意动作的规范。 2.其他小组的同学猜一猜表演的是哪些国家的什么见面礼。 活动总结 评价本次表演活动,认识到世界各地的文化是有差异的,要了解差异、尊重差异,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不同的文化,求同存异。 课外活动 活动一 收集中国文化 活动准备 1.班级学生分组,确定每组收集主题(可分为琴棋书画组;传统文学、思想组;传统节日组;汉语汉字组;民风民俗组;饮食厨艺组;建筑器物组)。 2.细化收集措施:小组内再分工,制定方案。 活动过程 1.在组长的带领下,有目的地走访观察、阅读书籍及上网查阅资料。 2.整理资料,填写《中国文化调查表》。 中国文化调查表 小组 调查结果 特点介绍 琴棋书画组 琴:笛子、_???è??_、古筝、箫、鼓、古琴、琵琶等。 棋:象棋、_??????_等。 书: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等。 _???_:_????????????_、_????????????_、现代中国画、当代抽象国画等。 传统文学、思想组 传统节日组 汉语汉字组 民风民俗组 饮食厨艺组 建筑器物组 3.班级分享所收集的中国文化。 4.交流感受,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 活动总结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与其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失去自我,既不能全盘排外,也不能妄自菲薄。我们要努力学习本国文化,积极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 _21?????????è?????(www.21cnjy.com)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