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筹建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P2)(一)时间:1949年9月 地点:北平(二)内容:1、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临时宪法(1)新中国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2)新中国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领导----毛泽东为政府主席3、大会确定:国旗为五星红旗;代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首都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三)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好准备工作。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P3-4)(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1、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2、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二)大典盛况1、时间:1949年10月1日2、毛泽东宣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54门礼炮齐响28响:54门象征参加第一届政协会议的54个民族[或参加第一届政协的54个政治团体,或五四运动],28响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28个春秋)(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标志着中国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三、西藏和平解放(P5):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鉴定和平协议,1951年10月,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军拉萨,西藏和平解放。第2课 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一、土地改革(P9)1、标志: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农村展开。2、结果: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除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三亿多无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参阅P9“土改”的相关图)3、作用(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二、抗美援朝(1950---1953年7月)(P10-13)1、原因: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越过中朝边境,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为保家卫国(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开赴朝鲜,抗美援朝。(参阅P10“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图)2、英雄人物:黄继光(为了掩护战友前进,他用身躯堵住了敌人的枪口。)邱少云(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战友的安全,在大火烧身的情况下,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直至壮烈牺牲) 称号:最可爱的人3、结束: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定4、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5、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革命主义精神等)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一、内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P15)(参阅P16“《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书影”图)1、会议名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北京;2、宪法内容: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选举毛泽东为主席,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二、外交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P16)(1)提出:1953年12月我国政府同印度政府代表的谈判中,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倡导:中、印、缅(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4)影响: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2、亚非万隆会议:1955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主要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周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第4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书P20)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一五计划:(时间:1953---1957年)(1)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内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3)成就:一田(克拉玛依油田)、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三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六路(三公路[川藏、青藏、新藏]、三铁路[集二、宝成、鹰厦])。(参阅书P21“第一个五年成就示意图”)二、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1、1955年,全国出现农业合作化高潮。2、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政策:利用、限制、改造。3、概况:改造的内容 改造的途径 结果 历史意义 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 走合作化道路 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由于发展速度迅猛,工作过于急促和粗糙,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手工业 走合作化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 从加工订货为主逐步向到公私合营过渡第5课 学习探究(一)1、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P26)2、5个民族自治区,最早成立的是内蒙古自治区,最晚的是西藏自治区。(参阅书P28“自治区成立时间表”)第6课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一、中共八大(1956年9月)(P31)1、主要内容: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规定了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2、地位: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二、重大失误(P32)1、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2、失误的表现(1)1958年大跃进: 标志:盲目求快,片面追求高速度; 大炼钢铁运动(2)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大办公共食堂3、失误的结果:是党在探索过程中的严重失误,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4、失误的原因: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5、经验教训:经济发展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立足国情,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多积累发展经济的景仰。三、国民经济复苏: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2年底开始复苏第7课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1966—1976年)(P37-39)一、发动1、原因:毛泽东错误地分析了阶级斗争的形势。2、导火线:1965年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发表》3、开始标志:1966年5月,《五一六通知》。4、1966年,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矛头指向刘少奇、邓小平。二、经过1、红卫兵运动----造反派夺权到武斗;形成林彪(1971年坠机死亡)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2、最大冤案:刘少奇案。三、结束: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四、评价1、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2、危害(影响):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处于半停产或停产状态;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严重摧残,阻滞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了。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3、教训: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阶级矛盾有科学客观的分析;健全民主和法制建设,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领导。第8课 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1)1964年10月:原子弹 (参阅P42“原子弹爆炸成功”图)(2)1966年10月:导弹,实现导弹和原子弹的结合。(3)1967年:氢弹(成为第四个能够自己研制氢弹的国家)(4)1970年: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参阅P43“东方红1号”图)(5)1949年:海军和空军(6)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地地战略导弹部队、海军潜地战略导弹部队、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通常被成为“二炮”的部队是导弹部队)(7)“两弹一星”精神(P45每课一得):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第9课 新国中走向世界舞台一、重返联合国(参阅P47“中国代表团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图):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作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登上国际政治舞台,为实现联合国宪章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友好合作、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自己不懈的努力。(现在,联合国的5个常任理事国是:中美英法俄)二、中美建交:1971年,中美双方开展“乒乓外交”;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定上海《中美联合公报》,认为要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霸权主义的威胁,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改变世界的一周);1978年12月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参见P49“历史性的握手”图)第10课 学习探究(二)“铁人”王进喜 “两弹元勋”邓稼先 “县委书记的榜样、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第11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P59)(1978年12月,北京)—— 改革开放的开始1、内容: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和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2、意义: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联系歌〈春天的故事〉)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年开始,最早在安徽、四川两省)1、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包产到户2、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明确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空前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推动了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三、对外开放(参见P62“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先开放经济特区,再开放沿海经济开放城市,接着发展到开放经济开放区,最后逐渐向内地发展成现在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2、1979年,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优惠政策。3、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0年)、海南省(1988年,最大的经济特区);(经济特区集中于福建、广东、海南三省)4、沿海开放城市:大(连)秦(皇岛)青(岛)烟(台)连(云港)天(津);江(湛江)海(北海、上海)通(南通)南北;宁波三州(广州、温州、福州)。5、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上海浦东新区。6、作用和影响: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建,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利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建设经济特区,可以增强同国外的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也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国,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第12课 欣欣向荣的科教文体事业一、科技(P65)1、1973年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东方魔稻);大大提高了亩产量,被外国新闻媒体称为“东方魔稻”。(参见P65“袁隆平在田间工作”图)2、1986年3月“八六三计划”《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二、教育1、战略思想:科教兴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参阅P66“邓小平题词”)2、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世纪末,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80%。3、发展高等教育:1977年底恢复高考。三、其它:1、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青春之歌》《红旗谱》《创业史》《红岩》2、1981年茅盾文学奖设立; 3、1991年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4、1984年第23届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1959年,容国团首次获得乒乓球单打冠军,是新中国成立第一个世界冠军。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一、一国两制(邓小平)(P70)1、提出:首先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 2、主要内容: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中国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台地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3、实践: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1999年12月20日收回澳门。(香港于1841~1898年逐步被英国侵占,澳门于1553~1887年被葡萄牙侵占)二、两岸交流:1、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原则:相互尊重、互补互利第14课 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P76)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通过新宪法,后又制定《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建立起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二、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1993年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先进典型:邯郸钢铁总厂)。2、就业制度:我国实行“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打破了“铁饭碗”,通过公平竞争获得工作岗位。三、推进建立国际新秩序 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建立,中国1991年加入。四、高举伟大的旗帜(“邓小平理论”)(书P79)1、提出:1997年十五大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2、地位: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辉旗帜。第16课 当人类还是野蛮人的时候一、我们从哪里来人类起源于猿;非洲大草原的南方古猿是人类的始祖;现代意义上的人---晚期智人出现于三四万年前。二、人类的种族:主要有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自然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三、女人和男人的权力1、母系氏族是人类早期的社会组织,特点: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亲戚关系以母系计算,女子受到人们的尊敬。(大地女神该亚的故事,反映了人类社会早期女人的权力位于男人权力之上的状况);2、父系氏族:一万年前出现农业,父系氏族开始。特点:男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大大提高,权力超过女子,亲戚关系一父系计算,财产由父系继承。(厄瑞斯忒的故事,反映男人的权力开始超过女人权力的倾向)四、3个农业中心:西亚、中美洲和中国北部第17课 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一、古代埃及(尼罗河孕育的成果)著名历史遗产——金字塔(最高统治者埃及法老的陵墓)。二、古代巴比伦(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书P91)文明成就:《汉谟拉比法典》,其石柱在伊朗南部发现,汉谟拉比制定,是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法典(参阅P91“《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图)三、古代印度(印度河流域)(书P92)1、种姓制度(等级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掌管宗教的祭司)—第二等级刹帝利(掌有军政大权的贵族)---第三等级吠舍(从事农、牧、工商业的普通雅利安人)—第四等级首陀罗(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贱民)。2、佛教:创立时间—公元前6世纪;地点----印度;人物---乔达摩 悉达多(后称释迦牟尼);佛教反对分为等级的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教义核心:人生一切皆苦,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佛教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消除欲望避免苦的因果。分布:东亚、东南亚 传入中国:汉朝第18课 蓝色的地中海文明(海洋文明)希腊(欧洲最古老的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发源地,罗马是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希腊与罗马文明构成了地中海文明。一、海洋文明的特征经济上:海外贸易频繁;政治上实行民主政治(议会制);侵略成性。二、雅典(全希腊的学校)(希腊最著名的城邦是雅典)1、民主政治的由来: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形成,经过梭伦改革,在伯里克利将军时代达到极盛。2、民主政治的表现:①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以抽签的方式产生;②公民大会、五百人大会和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力,公民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构;③每个公民都有机会成为陪审员、议员、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④国家为担任公职、参与政事的公民发放津贴。3、民主政治的评价:①进步性:雅典毕竟在盛行专制的古代社会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典范,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政治遗产,雅典正是在民主政治的基础上,创造了希腊文明中的大部分辉煌。②局限性:雅典民主政治所体现的平等和公正等民主原则,仅适用于雅典的男性成年公民,众多的妇女和外邦人无权享受这种民主。三、罗马1、共和国时期(公元前509年——公元前27年)公元前509年建立共和国,在向地中海扩张过程中,与迦太基爆发了布匿战争(参阅“布匿战争形势图”)2、帝国--------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第19课 日出之国和新月之乡一、日本的大化革新(其君主称为:天皇,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1、时间:646年2、内容:实行班田收授法;实行租庸调制,统一征税;废除世袭贵族统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权体制,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3、性质:是一场古代日本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4、作用: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先进的管理体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基础。5、启示: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对外开放,不断地学习和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点和长处才能使自己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二、阿拉伯(君主称为素丹)1、伊斯兰教的创立:时间---6公元世纪;地点---阿拉伯半岛;创立人物---穆罕默德。教义---安拉为宇宙天地间唯一的真神和造物主,只有信仰安拉的人死后才能进入天堂,否则坠入地狱,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信仰伊斯兰教的人通称“穆斯林”。2、穆罕默德建立和统一阿拉伯3、阿拉伯帝国的建立——穆罕默德的继承者第20课 西欧的基督教文明一、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P106)1、封建制的确立(查理·马特改革):封土制(基础)——封君封臣制(核心)——等级制度2、贵族等级制: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有封地的职业武士)二、基督教(P107)1、创立:时间---1世纪;地点---巴勒斯坦地区;人物---耶稣(基督—救世主);核心教义---宣扬对人类的博爱。2、教皇国----丕平献土,奠定教皇国的基础。3、西欧最大的封建主——罗马天主教会,地位:经济上拥有西欧三分之一的土地;政治上鼓吹教权高于王权;思想文化上垄断文化。基督教文明成为中古西欧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罗马教皇成为西欧封建社会地位最高的、权利最大的)三、中世纪的花朵——城市(中古西欧的城市是作为经济中心)(P108-109)1、1108年,法国琅城争取自治权2、城市兴起的意义: ①经济上,城市是手工业和商业集中的地区,对西欧的封建经济具有一定的瓦解作用;②政治上,城市成为自由的乐土,并与国王结盟,共同对付封建大贵族,加速了国家的统一;③文化上,城市成为世俗文化的摇篮,各种大学的建立,反映市民以态的城市文学也逐渐产生,为文艺复兴的出现打下基础。第21课 古老帝国的悲剧一、强盛的帝国走向灭亡395年狄奥多西将罗马帝国分为西罗帝国和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廷帝国,有“古老的千年帝国”的之称)。二、拜占廷帝国(1453年灭亡)(参阅P112“拜占廷帝国形势图”)1、疆域的变化:6世纪的拜占廷帝国疆域横跨欧亚非三洲,到11世纪时疆域只剩下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到15世纪,拜占廷帝国仅保有君士坦丁堡及其周围的小部分地区。2、灭亡过程: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集结十余万大军向拜占廷发动进攻,经过53天激战,首都君士坦丁堡陷落,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沙场,古老的千年帝国灭亡。3、衰落的原因:陶醉于已有的辉煌,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加上土耳其人的进攻4、拜占廷历史命运告诉我们: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保守狭隘致使文明衰落。第23课 文明的冲撞与交融一、古代文明之间的暴力冲撞1、文明冲突的种类: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典型对话:中国古代匈奴、蒙古等民族对中原农业地区和欧洲农业地区的冲击);区域文明的冲突(典型:希波战争和亚历山大东征)希波战争(马拉松战役、萨拉米斯海战)亚历山大东征(使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冲撞与交融,开启了希腊化时代)。2、文明冲突的作用:客观上传播文化、扩展文明,但对社会和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失。二、古代文明的和平交流1、阿拉伯数字的传播:印度人发明;影响:成为全世界上人们共同使用的数字。2、意大利马可·波罗在元朝时到中国,写了《东方见闻录》(又名《马可·波罗行记》),对西方人追求财富,在海上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产生了很大影响。第24课 昔日的辉煌一、文字(P122)1、楔形文字:公元前4000年前苏美尔人创,是最早的文字。2、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创造,有固定的发音。二、文学(P123)1、史诗:对祖先英雄业绩的歌颂(含神话传说)《荷马史诗》(西方最早的史书,包括《伊利亚特》、《奥德赛》)。2、悲剧:古希腊的文学成就代表。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期《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利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欧里庇得斯《美狄亚》《特洛伊妇女》。3、阿拉伯:《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的一部民间故事集,成书于公元8——16世纪,真实反映了中古时代中近东国家的社会状况。三、艺术埃及---金字塔;希腊---帕台农神庙(多利斯建筑);罗马---圆形竞技场;法国---巴黎圣母院(哥特式建筑);阿拉伯----麦加清真寺(伊斯兰建筑)。四、阿基米德:力学和流体力学的创始人,发现“阿基米德定律”和“杠杆定律”欧几里德:几何学的创始人。相关问题:问题1:中国为什么要研制原子弹:答:因为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新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中国只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才能粉碎帝国主义的威胁,人民才能过上安宁日子。问题2:对解决台湾问题,你认为是通过和平方式,还是使用武力?为什么答:(提示:无论支持哪一种观点,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如:和平方式,原因: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岸人民都是中国人,和平统一可避免不必要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保障两岸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问题3:说一说古代文明之间交往方式的类型和区别。(自我测评P121)答:(1)类型:和平往来和暴力冲突。(2)区别:①前者多以友好的经济文化交流方式展开,而后者多以战争武力征服、殖民扩张等形式进行;②前者带来的是物质财富的互通有无、精神文化的交汇更新,而后者大多带来伤亡、痛苦、仇恨及物质上的巨大损失等。问题4:你认为在暴力冲突与和平交往这两种方式中,哪一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更有利?为什么?(选择一种,回答原因即可)答:如:(1)和平方式,原因:和平交往的方式可以避免战争和暴力对社会的破坏,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和程度上推进人类文明的交融和演进(如马可·波罗来华、文成公主入藏等),暴力冲撞的方式伴随着生产力的破坏和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害,往往会留下历史的伤痕和心灵创伤,伴随着野蛮的侵害和杀戮;如:(2)暴力方式,原因:暴力冲突的方式能在短期内能迅速扫荡封建和落后的生产关系(如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美国的独立战争,中国的辛亥革命等、),能够迅速地荡涤污泥浊水,废旧立新,加速人类文明的进程,和平方式在推进文明的进程和时间上,时间相对慢一些,周期相对长一些,并且对旧的落后的因素不易彻底扫除。问题5:中国为什么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的作用?答: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的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问题6:我国是怎样应对经济全球化进程和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答:积极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积极地活跃在国际舞台上,广泛参与各种国际组织,增进对外交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努力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问题7:请说说基督教在中世纪的西欧有何地位和作用?答:天主教廷和教皇是欧洲的精神领袖。经济上教会拥有西欧近三分之一的土地;政治上教会鼓吹教权高于王权,并与王权分庭抗礼;思想上处于万流归宗的垄断地位。基督教文明成为中古西欧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单元问答题1、世界三大人种的起源,基本特征及分布特点;南方古猿是人类的始祖,晚期智人是现代意义上的人类。世界上主要有黄种人、黑种人、白种人三大人种2、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有哪几个,汉谟拉比法典的目的,性质和实质。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有⑴古代埃及文明——尼罗河流域⑵古代巴比伦文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⑶古代印度文明——印度河流域⑷古代中国文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汉谟拉比法典的目的是维护奴隶主权益,性质是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法典,实质是保护奴隶主利益,体现奴隶主制度的残酷性。3、印度种姓制度的内容,实质是什么,佛教的产生背景,创立者,时间,教义,以及传播情况印度种姓制度的内容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实质是维护印度奴隶主贵族特权的制度佛教:产生的背景:种姓制度引起社会矛盾尖锐时间:公元前6世纪创立者:乔达摩.悉达多教义:A宣扬众生平等,反对特权,人生皆苦B忍耐顺从,追求极乐世界.传播:西汉末传到我国。4、蓝色的海洋文明包括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特点是在经济上以商品经济为主,政治上拥有议会体制。5、西方文明的摇篮是什么?雅典的民主政治体现在哪些方面?西方文明的摇篮是希腊文明。雅典的民主政治主要体现在:① 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民众开放,并以抽签的方式产生;②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由公民组成的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力,公民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构;③雅典的每个公民都有机会通过抽签的形式成为陪审法庭的陪审员、五百人会议的议员、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④为保证公民能积极参加城邦政治活动,为国家担任公职、参与政治事务的公民发放津贴。6、布匿战争有何影响?①战争的胜利使罗马掠夺了大量的土地、奴隶和战利品,罗马变得空前强大和繁荣。②战争的胜利也使罗马军事、政治、经济和综合国力达到极盛,同时它也使小农经济破产,公民体制瓦解,社会道德风尚败坏沦落,从而为罗马共和国的衰落埋下隐患。7、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性质及影响。背景:大化改新前,日本是一个奴隶制国家,大和统一了日本列岛。随着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矛盾激化,大和政权统治危机日益严重。内容(日本学习中国一览):日本 中国班田收授法 均田制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 三省六部制日本文字平假名和片假名 中国汉字楷书和草书偏旁京都结构布局 长安风格性质: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封建性质的改革。影响:①大化改新为日本确定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先进的管理体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②是日本文明形成的标志,从此日本迈进了封建文明的时代8、西欧封建制度特点是什么?西欧贵族分为哪几个等级?城市兴起的意义是什么?基督教创立者及教义?西欧封建制度特点是封建等级制度。核心是封君封臣制,是封君和封臣相互承担义务和负有责任。西欧贵族分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和骑士。城市兴起的意义:A经济上,它的商品经济对西欧的封建经济具有一定的瓦解作用;B在政治上,城市,特别是那些拥有自治权的城市,成为自由的乐土,城市还与国王结盟,共同对付封建大贵族,加速了国家的统一;C在文化上,城市成为世俗文化的摇篮,为文艺复兴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中古西欧的城市孕育了近代的西方文明;D在思想上,伴随着市民阶级在政治、经济生活方面地位的提高,一中新世俗生活观念和价值观念逐渐形成,为以后的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基督教的创立者是耶稣,教义宣扬对人类的博爱,公元一世纪,在巴勒斯坦小亚西亚地区9、拜占庭帝国兴盛和衰亡原因是什么?罗马帝国分裂和东西罗马灭亡的时间?拜占庭的命运告诉了我们什么?兴盛原因是:拜占庭地理位置优越、商业贸易发达、继承和保存了古希腊罗马文化,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灭亡原因:陶醉于已有的辉煌,不善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土耳其人的进攻。罗马分裂时间是公元395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时间是公元476年,东罗马帝国灭亡是公元1453年。启示: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保守狭隘致使文明衰落。第五单元问答题1、世界文明交往的方式有哪些 哪一种对社会发展更有利 为什么 两种方式对人类各产生什么影响 世界文明交往的方式有暴力冲突与和平交往两种方式。和平交往对社会发展更有利,因为暴力冲突虽然在客观上引起了文化传播和扩展文明的作用,但是它对社会和人类的生命财产所造成的破坏很大;和平往来则有利于人类各个地区的科学与文化的交流,从而成为文明交往的重要方式. 暴力冲突对人类各产生的影响是虽然在客观上引起了文化传播和扩展文明的作用,但是它对社会和人类的生命财产所造成的破坏很大; 文明交往对人类各产生的影响是促进了世界文明的扩展。2、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 举两则暴力冲突与文明交往的例子。亚历山大东征,是对被征服地区的野蛮掠夺,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使希腊文明与古老的东方文明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冲撞与交融,开启了历史上的希腊划时代.希腊文化与古代东方文化想结合,使得当时的自然科学飞跃发展。暴力冲突的例子:①希波战争②亚历山大东征③布匿战争等文明交往的例子:①丝绸之路的开辟②鉴真东渡③马可.波罗等 阿拉伯数字:古代印度人发明包括0到9十个数字符号3、古代世界的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公元前4000年代末,苏美尔人创造既有语义符号,又有语音符号,是最早文字。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发明,用一定物体形象符号来表示一定意义的文字。属于真正的文字甲骨文:中国商朝,抽象简练4、世界古代的文学成就:A、《荷马史诗》是一部西方最早的史书是希腊不朽的文学作品,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B、希腊三大悲剧家: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作品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利斯《俄狄浦斯》《安提戈涅》欧里庇得斯:《美狄亚》《特洛伊妇女》思想:勇敢、智慧尊严勇于抗争承担责任C、《天方夜谈》《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的民间故事集5.世界古代建筑艺术方面成(凝固的艺术)包括A、希腊帕台农神庙B、罗马圆形竞技场C、巴黎圣母院、是法国典型的哥特式的建筑 D、伊斯兰教清真寺建筑多是正方形和长方形院子教堂的圆顶和拱形结构宏伟壮观,麦加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典型风格。6.古代世界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著作有《球体和柱体》、《浮体》,是力学和流体力学的创始人,发现阿基米德定律和杠杆定律,他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翻转地球。”欧几里德:著作有《几何原本》,是著名数学家,几何学的创始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