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 第三课 改革开放的起步 同步练习 一. 选择题 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不包括( ) A.“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经济发展面临严重困难 B.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为冲破“左”倾思想束缚奠定理论基础 C.人们渴望国民经济能得到迅速恢复与发展 D.改革开放面临新的情况. 新的问题 2. 建国以来,我国开始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转折是在________之后( ) A.中共八大 B.文化大革命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五大 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中国社会最近三十年“不动摇. 不懈怠,不折腾”的基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指导思想是( ) A.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一国两制”的构想 D.“三个代表”思想 4. 根据图提示指出相应的中共会议(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三大 5.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谁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 A.华国锋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6. 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转折点,是因为( ) A.作出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 B.做出了把全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策 C.恢复了邓小平的职务 D.平反冤假错案 7. 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中共八大召开 C.中共十二大召开 D.中共十三大召开 8.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以下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重新确立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③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 ④确立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9.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包地包产后,家家生活大变样。”这段 《凤阳花鼓词》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哪一时期的凤阳面貌( ) A.土地改革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10. 20世纪80 年代某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配到户,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土地不能买卖. 出租。经营所得“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土地经营形式属于( ) A.互助组 B.农业合作社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公杜化 11. 1979年底,包产到户. 包干到户还只是在个别地方尝试,比重仅占全国总农户的9%。到1984年底,比重已增至95%以上。包产到户. 包干到户迅速发展是由于它( ) A.是农民自己的发明创造 B.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C.使农民收入得到平均分配 D.适应了农民的生产需求 12. 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我国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根本目的是( ) A.吸收外国资金 B.引进先进科学技术 C.引进先进管理经验 D.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13. 在对外开放中,被外国人成为“一夜崛起之城”的是( ) A. 深圳 B. 珠海 C. 汕头 D. 厦门 14. 我国打开对外开放的窗口开始于( ) A.经济特区的创办 B.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 C.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D.内地的开放 15. 我国对外开放形成的新格局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城市 B.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内地城市 C.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城市 D.经济特区——内地城市——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二. 非选择题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的内部刊物《理论动态》第60期,刊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5月11日,《光明日报》公开了这篇文章……到5月13日,全国多数省级党报都转载了此文……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由此引发了一场大讨论。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这些在领导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使广大党员. 干部和群众从过去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将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1)材料一中这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的发表及引发的这场大讨论有什么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中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何时何地召开的?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材料二中这次会议前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4)结合所学知识,你能说说为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吗? (5)上述材料中的两个事件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6月,中共中央通过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地改革的决议,实行土地改革是为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3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指出要促进农民联合起来,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中央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认为人民公社目前是集体所有制,将进一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积极地做好准备。 ——摘编自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农业生产承包制的实施,解决了几十年来困扰中国最高决策层的最大难题,即吃饭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又为非粮种植业腾出了空间,从而丰富了城乡农副产品供应。农村改革的成功,又推动了城市全面改革的进行。 ——摘编自萧冬连《农民的选择成就了中国改革》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中央人民政府为开展土地改革所公布的法令,概述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历程。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业生产承包制的主要形式并评价农业生产承包制。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农村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1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得到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 ——邓小平 材料二 1958年8月,报纸上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在炼钢原料缺乏的情况下,群众只好把家中的铁器和做饭用的铁锅投进小高炉……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变化。时下,先进的中国人,喜欢上温馨的感恩节,爱上圣诞,更是钟情于浪漫的情人节,…… 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追寻似乎越来越淡,甚至产生了厌倦和无赖的感觉。我们一直引以自豪的“七夕,端午节,中秋节”,还有曾经最令人向往的“春节”似乎越来越淡离于我们视野,……如此看来,中国人是不是在渐渐远离我们的传统文化? ——百度网 请回答: (1)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我国南方经济迅猛发展。请举出1980年在南方沿海设立为经济特区的城市两个。 (2)根据材料一总结为什么我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 (3)纵观南方经济发展的历史,结合原因分析,请你为家乡经济发展提出一点建议。 (4)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为以后经济建设提供哪些教训?(3分) (5)在我国不断扩大开放的同时,请结合材料三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提两条合理化的建议。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5DCBBB 6-10BACDC 11-15DDAAA 二. 非选择题 16.(1)积极作用: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时间:1978年12月。地点:北京。人物:邓小平。 (3)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 政治. 组织等领域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5)材料一中这篇文章的发表及引发的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材料二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17.(1)法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变化:由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到农民土地所有制,再到集体所有制。 (2)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农村改革要坚持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 18. (1)深圳. 珠海. 汕头. 厦门。(答出其中两个即可) (2)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三十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 (3)建议:维护安定,建设和谐,优化环境;引进人才和技术;充分利用当地有利条件;实行改革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等。(答出其中一点或其他言之成理的皆可) (4)大跃进运动;发展经济应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实事求是 (5)诵经典. 唱红歌;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答案合理即可得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