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改革开放的起步 同步练习 (2)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3 改革开放的起步 同步练习 (2) (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
第三课 改革开放的起步
同步练习
一. 选择题
1.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思想理论界开展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其主要问题是讨论( )
A.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问题
B.平反冤假错案的问题
C.“两个凡是”的问题
D.“文化大革命”的评价问题
2. 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三大”
3. 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进步,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里所说的“它”是指( )
A.遵义会议
B.新中国成立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4. 正确的思想路线是社会发展的灵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思想路线是( )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以经济建设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5. 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
A.农业方面 B.工业方面
C.教育方面 D.经济建设上来
6. 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的会议是( )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十一届三中全会
7. 著名史学家胡绳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央党史上的地位类似于( )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五大
8. 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的会议是( )
A.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
B.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9. 20世纪80年代,某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配到户,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种土地形式属于( )
A.互助组 B.农业合作社
C.人民公社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0.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给广大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改革开放后,我国最早把农村集体的土地承包给农民的是( )
A.广东江门 B.福建德阳
C.安徽凤阳 D.广东深圳
11.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推进环环相扣. 循序渐进,就像一个‘三部曲’。”其中的“第一部曲”是( )
A.实行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B.废除地主剥削制度,土地归农民所有
C.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
D.建立乡镇企业,为农村的发展开辟新路
12. 脱贫攻坚是“十三五”时期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如表安徽凤阳县农业生产实现了三年三大步,最终告别贫困的原因是( )
A.实行土地改革
B.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13. 1980年我国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是( )
①上海 ②深圳 ③汕头 ④厦门 
⑤天津 ⑥海南 ⑦珠海
A. ①②③④   B. ③④⑤⑥     
C. ①⑤⑥⑦   D. ②③④⑦
14. 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与上海紧邻的两个城市是( )
A. 北海和湛江   B. 大连和烟台  
C. 南通和宁波   D. 温州和福州
15. 歌曲《春天的故事》歌颂了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句歌词指的是( )
A.在深圳. 珠海搞特区试点
B.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广州. 上海
C.开放珠江三角洲地区
D.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
二. 非选择题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的内部刊物《理论动态》第60期,刊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5月11日,《光明日报》公开了这篇文章……到5月13日,全国多数省级党报都转载了此文……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由此引发了一场大讨论。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这些在领导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使广大党员. 干部和群众从过去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将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1)材料一中这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的发表及引发的这场大讨论有什么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中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何时何地召开的?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这次会议前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4)上述材料中的两个事件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17.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大事表。
时间 大事
1950年6月 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1951—1952年 1952年,山西省对49村农民调查,在被出卖的718公顷土地中,1951年占51.15%,1952年占13.09%
1953年12月 中央作出《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决议指明引导个体农民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的合作化发展道路
1956年12月 全国96.3%的农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全国农村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958年8—10月 农村人民公社化的高潮在全国迅速掀起
1978年12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通过《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
1979年1月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率先敲响了农村改革的鼓点,农业获得大丰收。这种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
1982年12月 在中央指导下,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主要形式
1983年1月 《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下发,明确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对集体经济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的改革,不是所有制的改变。调整产业结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二步,是决定我国农业向现代化. 商品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步骤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使农村生产资料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请你谈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小岗村改革取得成效,得到中央
肯定;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明确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并不是所有制的改变;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答到其中3点亦可)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2018年4月10日习近平博鳌演讲
材料一 1978年上半年在全国展开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很快形成思想解放的潮流。这次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区,有利于农村政策的拨乱反正,以及农业经营方式重大变革的酝酿……小岗人“大包干到户”不怕高压,不怕冒坐牢危险,为的是走出一条“完成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新路子,冲破了两个“不许”(不许分田单干,不许包产到户)的束缚,在全国农村改革中,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树起了“敢为人先. 敢于创新. 敢走新路. 敢于担当”的大包干精神……小岗村刚开始搞大包干,
公社干部就向县委书记作了汇报,县委书记说,已经穷到这个程度了,就让这个队试试吧,1979年地委在凤阳召开大会,期间参观考察了小岗村后,地委书记王郁昭宣布,大包干的确更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允许小岗干三年,继续进行试验……1980年1月,安徽省第一书记万里明确指出包产到户是责任制的一种形式,从而为包产到户落了“户口”,同年5月,邓小平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谈话中充分肯定了凤阳县的大包干。
——李孙强《中国农村改革源头探究——凤阳小岗村大包干到户》
材料二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历程
时间 阶段 内容
1978-1984年 改革启动. 局部试验阶段 改革重点在农村,中心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的成功强烈冲击着仍停留在传统框架内的城市。城市改革开始了试点探索阶段,主要是对国企放权让利,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与经济责任制等
1984-1988年 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探索阶段   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农村改革的成功为城市的改革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并提供了有力保障。以搞活国企为中心环节,承包制成为国企改革的主要形式,同时试点租赁制. 股份制等
1988-1992年 治理整顿. 维护稳定阶段
1992-2002年 经济体制改革框架构建阶段   1992年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出台,明确在中国全面建立市场经济制度
2002-今 经济体制改革完善阶段
——邱家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的演进路径与未来走向》
(1)根据材料一,分析小岗村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归纳2点原因即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村改革成功对城市改革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历程的特点。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5CACCD 6-10DBDDC 11-15CCDCA
二. 非选择题
16.(1)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1978年12月,北京;邓小平。
(3)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4)材料一中这篇文章的发表及引发的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材料二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17. (1)背景: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农村出现土地买卖现象;分散的个体农业经营影响生产发展,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需要。
变化: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意义: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3)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 商品化. 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18. (1)①全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外部环境;
②小岗人的首创精神;
③地. 县领导的实事求是;
④邓小平. 万里的高层支持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强烈冲击着仍停留在传统框架内的城市,为城市的经济改革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并提供了有力保障,推动了城市全面改革的进行。
(3)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或农村改革由点到面,由地方到全国;城市改革由易到难,从微观到宏观,由外围到内核的渐进式道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