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章运动和力知识点第1节机械运动1、参照物1、机械运动的概念: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2、运动和静止运动:相对于参照物,如果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就认为它是运动的;静止:相对于参照物,如果物体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就认为它是静止的;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与参照物的选择有关。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得出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参照物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首先要选一个物体为标准,这个被选为标准的物体叫作参照物。4、关于参照物的注意点:(1)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是不能选择研究对象自身。(2)参照物本身可以是运动的,也可以是静止的,但它是我们假设不动的物体(3)选取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4)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2、机械运动的分类1、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2、根据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可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3、物体沿直线路线运动时,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运动快慢保持不变,这种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运动快慢发生了变化,这种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4、曲线运动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3、速度物理意义:定量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1、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常用的方法:较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多少②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的长短2、公式速度=路程/时间即V=S/t含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3、速度公式的变形S=VtV=S/tt=S/V4、单位国际单位:米/秒常用单位:千米/小时单位符号:m/s单位符号:km/h读作:米每秒读作:千米每小时5、1米/秒的意义:物体在一秒内通过的路程是1米。6、s-t图和v-t图:匀速直线运动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7、1米/秒=3.6千米/小时。所以1米/秒比1千米/小时快。8、速度计算的步骤公式代入数据(带单位运算)计算结果答第2节力的存在1、力是什么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定义解读:1、每个力都涉及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是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的。没有物体或只有一个物体是不可能有力存在的。有两个物体也不一定有力。2、力是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的某种作用。如人推车,压路机压路面。3、力的作用方式是多样的。如推,拉,压,吸,踢等等。4、作用分为接触作用和接不触作用。直接接触物体之间发生的如:拉力,推力,压力等不直接接触物体之间发生的如:重力,磁力,电力等。2、力的作用效果力看不见,通过转换法从力的作用效果来感知力的存在树枝吹弯了,从力产生的效果感受到力的存在。大量事实表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的改变,运动方向的改变)。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也同样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如划桨,打鸡蛋,火箭发射等。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时存在同时消失的。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4、常见的力------弹力1、定义: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个反抗形变的力,这个力叫做弹力。2、产生条件:a)有接触b)有弹性形变(弹性形变:撤去外力后物体能够恢复到原始形状的形变)3、弹性: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会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弹性。4、弹性限度:如果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外力后,物体就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5、弹簧秤的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长度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5、力的测量1、测量仪器:测力计2、测力计的种类:弹簧秤、握力计、牵引测力计。实验室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3、弹簧秤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长度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长度也越长。)4、力的单位:牛顿用字母N表示手托2只鸡蛋的力约为1牛5、弹簧秤的结构:6、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1)测量前观察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线。(2)看量程和最小刻度值;利用弹簧秤测量时,不能超过它的量程。(3)弹簧秤要正确放置,使弹簧能沿着其轴线方向自由伸缩(即弹簧伸长方向与所测力的方向在同一直线上。),弹簧、指针、挂钩不得与外壳摩擦。(4)读数时视线要与与刻度面垂直,与指针相平。6、力的三要素1、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2、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三要素,这种表示方法叫做力的示意图。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所指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第3节重力1、重力的概念1、重力定义: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2、符号:G3、单位:牛顿(N)4、施力物体:地球。受力物体:地球附近的任何物体。5、力的三要素: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的大小:G=mg6重垂线的工作原理: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7、水平仪的工作原理: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8、实验:重力和质量的关系结论: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重力/质量=9.8牛顿/千克G/m=g变式G=mg9、g=9.8牛/千克的含义:在地面附近,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为9.8牛。在粗略计算中,常取g=10N/kg。10、同一物体在不同星球上受到的重力并不相等.11、质量与重力的比较质量重力区别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单位千克牛顿性质是物体本身的属性地球施加物体的力测量工具天平弹簧测力计方向无竖直向下变化与位置无关与位置有关两者联系物体受到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G=mg12、思考:把物体带到月球上质量和重力都会改变吗?结论:同一物体:质量不变,但月球上所受重力<地球上所受重力(1/6)第4节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1、研究方法:实验和推理。实验:探究不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推理:推测物体不受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2、探究:摩擦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提出问题:如果所受的摩擦力不同,物体在水平面上速度变小快慢一样吗?(2)建立假设:摩擦阻力越小,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的速度变小越慢。(3)设计实验:比较在摩擦阻力不同的水平面上,同一速度运动物体通过距离的长短实验基本方法——控制变量法控制实验条件:让同一辆小车在同一个斜面的同一高度处静止下滑。操作目的:是使小车在水平面上开始的速度相同。实验变量:在水平木板上铺粗糙程度不同的的材料,从而改变小车在水平运动时受到的阻力不同。需要记录哪些信息,画一个记录表。表面的材料小车受到的摩擦力(填“大、较小、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厘米)3、思考与讨论(1)实验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小车(2)如何改变阻力的大小?水平面铺不同的材料(3)小车速度减小的快慢看什么?小车运行距离(4)为了比较小车运行距离,还要控制什么因素?应使小车的初始速度相同(5)如果给你一个斜面,你如何确保小车在不同材料的水平面上具有相同的初始速度?让小车在斜面上的同一位置开始静止滑下4、收集事实和证据(1)在水平木板上分别铺上棉布和丝绸,如图甲和乙,让小车从斜面的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并将结果记录在表3-3中。(2)水平木板上不铺任何材料,如图丙,重复上述实验。表面的材料小车受到的摩擦力(填“大、较小、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厘米)棉布大丝绸较小木板小5、得出结论:平面越光滑,物体运动时受到摩擦力越小,运动的距离越长,运动时间越长,速度减小得越慢。如果平面比木板还要光滑,将会怎么样?表面材料阻力大小滑行距离小车速度减小的快慢玻璃最小最长最慢理想平面无阻力无限长不变推测:如果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时不受到摩擦力的作用,那么它将无休止地按原方向运动下去,运动的速度将保持不变。6、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得出:牛顿第一定律(1)定律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其因: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其果有二:①静止状态;②作匀速直线运动。(两者只能是其中之一)(2)牛顿第一定律的解读:①一切物体:是指宇宙中所有物体,不论物体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是自然界中的普遍规律。②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是定律成立的条件,是一种理想情况。③的时候:是“不受力”与“运动状态”瞬时对应的关系④总:是指“一直”的意思。⑤保持:是指“不变”。6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两种运动状态。7或:指一个物体只能处于一种状态,到底处于哪种状态,由原来的状态决定。6、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过程:伽利略(运动速度),笛卡尔(运动方向),牛顿(牛顿第一定律)7、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贡献:深刻地揭示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2、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要改变物体的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必须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2、力是如何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1)当力和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力使物体的速度增大。(2)当力和物体运动方向相反时,力使物体的速度减小。(3)当力和物体运动的方向成某一夹角时,力将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有时也同时会改变物体速度的大小),物体做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3、惯性1、什么是惯性我们把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这种性质叫做惯性。这是物体的一种性质,就像物体有质量一样,谁也不能改变它。2、惯性的存在无论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无论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都具有惯性。3、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1)一切物体是指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无论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无论物体是大还是小;无论物体受力和不受力;都具有惯性。惯性现象的存在与物体是否受力、是否运动、曲直线运动、运动快慢、匀速变速均无关系。(2)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不是力。不能说成是“惯性力”也不能说成“惯性作用”。(3)惯性的大小只取决于物体质量的大小。与速度大小无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4、惯性的表现(1)惯性在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时才表现出来;(2)它的表现与力的作用和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有关;(3)惯性表现为物体“力图”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原来静止的仍将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仍将保持运动状态)(4)惯性表现出来后,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何,这要看物体的惯性和力的作用效果的合成了。5、惯性现象的解释思路:研究对象是什么→研究对象原来做什么运动→运动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由于惯性→研究对象将有怎样的表现。例1:解释:小球是静止的。当木片迅速弹出时,由于小球有惯性,还保持静止状态,但小球有重力,所以竖直下陷在凹槽中。例2:汽车在突然刹车时,乘客会向前倾倒,为什么?解释:乘客与车一起向前运动,车突然停止,由于脚与车厢的摩擦,人的下身停止运动,由于惯性,人的上身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前进,所以人向前倾倒。6、惯性现象的利用与防止(1)惯性现象的利用例1、跳远时要先助跑一段例2、拍打衣服,抖落衣服中的灰尘。例3、用铁铲往锅炉里投煤块(2)惯性的防止为什么坐在汽车坐位上要系安全带?为了防止紧急刹车时,由于惯性向前倾倒而受伤。公共汽车为什么常会提醒你,车辆转弯请站稳抓好扶手?为了防止转弯时,由于惯性使人摔倒受伤。为什么行车时要保持一定的车距?为了防止前面车辆紧急刹车时,行驶的车辆由于惯性,使车辆继续前行而发生追尾。7、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别和联系区别牛顿第一定律是描述物体不受外力时所遵循的运动规律,是有条件的,即只有物体在不受外力时才遵守;而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与物体是否受力、运动状态等一切外在因素无关,任何时候都存在。联系因为物体有惯性,所以在不受外力时才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运动规律,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第5节二力平衡的条件1、物体的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二力平衡:如果物体只受二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这二个力叫做平衡力(一对平衡力)。3、二力平衡的条件(1)两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同体)(2)两力的大小相等。(等大)(3)两力的方向相反。(反向)(4)两力必须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共线)4、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1)提出问题:二力平衡需要哪些条件?(2)建立猜想:两个力的大小可能要相等两个力的方向可能要相反两个力可能要在一条直线上两个力应该在同一物体上(3)设计实验:在二个力作用下,使物体保持静止状态。(4)结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那么这两个力就相互平衡。5、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同一受力物体)相互作用力是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不同受力物体)6、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异同点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力的相互性)一对平衡力受力物体作用在不同的两个物体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力的存在同时存在互相独立力的性质一定相同不一定相同力的效果不能相互抵消能相互抵消力的变化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能相互抵消相同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一条直线上7、二力平衡的应用(1)应用二力平衡求另一个力。知道相互平衡的两个力中的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2)应用二力平衡可以测出另一个力。用弹簧秤测物体的重力。弹簧秤读出的数值是拉力。(3)应用二力平衡可以找出不规则物体重心。悬挂法找不规则物体的重心。是利用拉力与重力一对平衡力在一条直线上。(4)应用二力平衡,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时运动状态如何?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时,有些是静止的,有些是做匀速直线运动,取决于什么?取决于物体的起始状态。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和不受外力作用有什么相同点?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8、运动和力的关系(1)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受力情况前提条件运动状态(结果)合力为零(不受力的作用或受平衡力作用)静止运动静止不变匀速直线运动不变合力不为零(受非平衡力作用)无论静止还是运动速度的大小和运动方向改变(2)由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物体运动状态不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可能不受外力作用,可能受平衡力作用。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受非平衡力(外力)作用所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第6节摩擦力一、摩擦现象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在接触面上发生阻碍相对运动的现象,叫摩擦。1、滑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2、静摩擦:相对静止物体之间的摩擦3、滚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滚动时所产生的摩擦二、摩擦力f1、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是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2、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例1:人行走时前、后脚受到的摩擦力人走路时两只脚的前后位置会交替变化,后脚离开地面前要蹬地,这时,地面对它会产生一个向前的摩擦力,正是这个力,人才得以向前运动;而前脚踩到地面时,地面对它会产生一个向后的摩擦力,正是这个力,才使脚停止了向前的运动。例2:滑动摩擦力:1、作用点:接触面上2、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3、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运动速度无关滚动摩擦力:1、作用点:接触面上2、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3、大小:比滑动摩擦小5、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大小究竟跟什么因素有关?(2)建立猜想:滑动摩擦力大小可能跟物体的质量有关。滑动摩擦力大小可能跟物体的表面积大小有关。滑动摩擦力大小可能跟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滑动摩擦力大小可能跟物体表面上的压力有关。(3)设计实验假设1、跟物体表面上的压力有关改变压力大小,控制其它变量。测出滑动摩擦力大小。假设2、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控制其它变量。测出滑动摩擦力大小。假设3、跟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有关改变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控制其它变量。测出滑动摩擦力大小。6、思考与讨论怎样才能准确测定出摩擦力的大小呢?从弹簧测力计直接读出的力的大小,是什么力的大小?拉力的大小在何种情况下摩擦力的大小等于拉力大小?匀速直线运动为什么?应用了什么原理?二力平衡7、活动(1)如图甲所示,在水平放置的长木板上放一块木块,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使它在长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出木块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并将结果记录在表中。(2)如图乙所示,在木块上放砝码,增大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测出木块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并将结果记录在表中。(3)在长木板上铺上棉布,以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按图丙的方式测出木块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并将结果记录在表中。)(4)记录表实验次数实验条件摩擦力(牛)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1木块的重较光滑2木块和砝码的总重较光滑3木块的重较粗糙(5)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比较甲和乙,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物体表面受到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比较甲和丙,在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相同时,物体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表面的面积大小无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运动速度大小无关三、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摩擦方法使接触面变得粗糙摩擦使接触面变成光滑力减少摩擦方法减少接触面间的压力用滚动代替滑动加润滑油使摩擦面脱离接触利用气垫利用磁悬浮第7节压强一、压力N1、产生原因:是物体之间相互挤压。2、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3、特点:①压力作用在受力物体的表面上。②压力的方向垂直于受力面。4、压力的三要素:(1)作用点:在受力物体的表面上(2)方向:垂直受力物体表面(3)大小:①N=G(水平放置)②N≠G(斜面上放置)③N与G无关(压在竖直的墙面上)5、重力与压力的比较压力与重力的比较重力压力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施力物体地球压在物体表面的物体受力物体物体本身被压的物体方向竖直向下垂直于物体表面作用点物体重心在受力物体的表面上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可能与重力有关也可能与重力无关二、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1、使受力物体表面产生凹陷的效果。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1)提出假设: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有关(跟压力大小,物体的形状,受力面积的大小等)(2)实验设计:控制变量法如:控制受力面积不变,改变压力的大小,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关系。控制压力的大小,改变受力面积大小,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受力面积的关系。(3)活动对比甲、乙两次实验,受力面积没有改变,而改变了压力。乙(填甲/乙)中压力的作用效果比较明显。结论1: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有关,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对比乙、丙两次实验,压力没有改变,而改变了受力面积。乙(填乙/丙)中压力的作用效果比较明显。结论2: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4)得出结论: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三、压强p1、压强的物理意义: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2、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3、压强的定义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p=F/S4、注意:①公式中F是压力而不是重力G,当物体水平放置时才是F=G②S是受力面积,是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积。③单位要统一 F----牛S----米25、单位:帕(帕斯卡)符号:Pa还有百帕,千帕,兆帕等单位。1帕=1牛/米2一位中学生站在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约15000帕其意义: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5000牛1帕表示什么意思?1米2的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6、公式变形:F=pSS=F/p7、压力和压强的比较压力压强意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定量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大小水平放置时等于重力,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无关与压力大小有关,与受力面积大小有关单位牛帕联系压强是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8、关于压强的计算例:有一辆坦克,质量为50吨,每条履带与地的接触面积是2.5米2,求坦克对地面的压强(坦克有2条履带)解:已知F=G=mg=50×1000千克×9.8牛/千克=490000牛S=2.5米2×2=5米2P=F/S=490000牛/5米2=98000帕答:这辆坦克对地面的压强是98000帕。四、增大或减少压强的方法1、增大压强的方法(1)保持受力面积不变,增大压力;(2)保持压力不变,减小受力面积;(3)既增大压力又减小受力面积。2、减少压强的方法(1)保持受力面积不变,减小压力。(2)保持压力不变,增大受力面积。(3)既减小压力又增大受力面积。4、液体的压强1、产生原因: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液体受到重力的作用对底部有压力液体对容器壁也有压强。液体对容器壁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液体具有流动性对器壁挤压液体内部也有压强→液体具有流动性相互挤压2、活动: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1)在一段粗管的下端蒙上橡皮膜,将水注入管内至约1/3处,橡皮膜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向下凸出(2)再将水注入管内至约2/3处,橡皮膜的形状又有什么变化?向下凸出更明显(3)再将其他液体注入管内橡皮膜的形状有什么变化?与水的现象类似结论:1、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2、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3、思考与讨论(1)水会从小孔流出,说明什么问题?液体对容器壁有压强。(2)相同口径的不同深度的小孔流出的水有远有近,说明什么问题?液体对容器壁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3)游泳时,当你站在齐胸深的水中,有什么感觉?感到胸闷可以说明了什么?液体内部也有压强2、活动?观察U形管左右两液面的位置。液面相平?轻压金属盒上橡皮膜,观察U形管左右两液面的位置。出现高度差重压橡皮膜,U形管左右两液面又有什么变化?高度差变大3、压强计原理:(1)当压强计一端金属盒上橡皮膜受到液体挤压时,U形管两边液面出现高度差,压强越大,两边高度差也越大。(2)金属盒可以转动,可以比较水内不同方向的压强大小4、探究:水内部压强的特点(1)提出问题:水的压强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子问题:液体内部不同深度的压强是否相同?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是否相同?(2)建立猜测:水的压强可能跟水的深度有关,也可能跟质量有关,也可能跟方向有关,也可能跟……..不同液体也可能跟密度有关,(3)设计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例:实验方案1实验目标练习使用压强计;2、研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3、学习实验过程中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实验器材压强计、刻度尺、盛液体容器、水、食盐水实验步骤观察压强计的结构。用大拇指轻压橡皮膜,观察液面变化情况。2、将水倒入容器中约4/5,把压强计的金属盒浸入水中离液面5厘米,橡皮膜的朝向朝上,把两侧液面的高度差记录下来,填入表中。3、保持橡皮膜的朝向朝上方向,改变金属盒在水中的深度,观察记录两侧液面高度差。4、将容器的水换成食盐水,重复步骤2、3实验记录表物质实验次数金属盒所在深度(厘米)橡皮膜方向液面高度差(cm)水15向上210向上315向上盐水45向上510向上615向上实验结论1:水和其它液体的内部都存在着压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方案2:研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方向的关系物质实验次数金属盒所在深度(厘米)橡皮膜方向液面高度差(cm)水15向上25向下35侧面盐水410向上510向下610侧面实验结论2: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方案3:研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密度的关系物质实验次数金属盒所在深度(厘米)橡皮膜方向液面高度差(cm)水15向上盐水25向上酒精35向上水410侧面盐水510侧面酒精610侧面实验结论3: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密度越大,压强越大。方案4:研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质量的关系用一只烧杯和一只水槽,里面装有不同数量的水,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浸入相同的深度时,观察两管液面的高度差?高度差相同实验结论4:液体的内部的压强与容器中液体的质量无关。六、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一切液体内部都存在着压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密度越大,压强越大。七、液体压强公式:p=ρghρ—液体密度h—液体深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