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中石兽纪 昀诗歌导入冬夜读书示子聿【南宋】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文言文,它同样强调了实践的重要。目标点击1、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2、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3、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能力。走近作者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清代学者、文学家,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纪昀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任官50余年,年轻时才华横溢、血气方刚,晚年的内心世界却日益封闭。其《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心境的产物。他的诗文,经后人搜集编为《纪文达公遗集》。嘉庆十年(1805)二月,纪昀病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作家作品《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是清朝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间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在时间上,《阅微草堂笔记》主要搜辑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当时流传的乡野怪谭,或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其涵盖的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滇黔等地。同时《阅微草堂笔记》有意模仿宋代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曾在历史上一时享有同《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作家轶事纪晓岚趣事1 巧解“老头子” 纪晓岚才思过人,办事练达,但却不修边幅,热天里办公时常常衣冠不整。一日,纪晓岚正在军机处里光着膀子办公,忽听手下人通报“皇上驾到”。纪晓岚惟恐光着膀子有亵渎万岁之罪,可要穿衣服又来不及了,情急之中,只得钻到桌子底下。 乾隆皇帝早将一切看在眼里。他不动声色,故意在椅子上坐了下来。纪晓岚躲在桌子底下,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过了一个时辰,他听不见什么动静了,才壮起胆子问:“老头子走了没有?”乾隆皇帝一听此话,板起面孔厉声问道:“好你个纪晓岚,你不接驾,还叫我老头子,是何用意?” 纪晓岚连忙叩头解释:“万寿无疆称为老,顶天立地称为头,至于子嘛,皇上为紫微星,天之子也,这就是老头子的意思。” 乾隆皇帝转怒为喜,得意地笑了,赦纪晓岚无罪。 作家轶事纪晓岚趣事2 纪晓岚妙语讨球 少年时期,纪晓岚就聪颖过人。一次,他和小伙伴们在街上玩球。恰好府官乘轿经过。一不小心,球被掷进轿内。孩子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纪晓岚壮起胆子上前讨球。 府官戏弄地出了个上联,“童子六七人,惟汝狡。”让纪晓岚对下联。对得出,就还球给他。 纪晓岚一寻思,“太守二千担,独公……” ?“怎么不说完?”府官问。“你要是还我球,就是独公廉,不然就是独公贪。”府官一楞,只得把球还给了纪晓岚。小伙伴们都从心里佩服这个机敏聪慧的孩子。?? 作家轶事纪晓岚趣事3在清朝,纪晓岚是侍郎,和珅是礼部尚书,有一次和绅宴请各位大臣,纪晓岚最后一个到。和绅有意为难纪晓岚,说:“那个纪侍郎,来来来,有事请教。那个那个,到底是狼是狗?是狼是狗?”众大臣附和道:“对阿!是狼是狗,是狼(侍郎)是狗。”纪晓岚说:“是狼是狗?你堂堂一个尚书还分不出来吗?我教你一个办法,看尾巴。下拖是狼,上竖是狗。上竖(尚书)是狗。狼遇肉食肉,狗遇屎吃屎。”和绅无话可说了。作家轶事纪晓岚趣事4 纪晓岚揶yé揄yú(逗引,戏弄,嘲笑)和珅 传说和珅建了一座亭子,请纪昀题写横额。纪昀挥毫写了两个大字“竹苞”。竹苞,竹笋也,出自《诗经》,是形容事物象雨后春笋一样破土而出。和珅想,这是说我在仕途上能飞黄腾达,于是十分高兴。后来,乾隆探访,看到亭上大字,哈哈大笑,问是何人题写。和珅愣了愣,回答是纪晓岚。乾隆说,“竹”拆开是“个个”,“苞”拆开是“草包”。纪晓岚是骂你家“个个草包”呢! 读准字音河干(gān) 圮(pǐ) 棹(zhào) 曳(yè) 铁钯(pá) 木杮(fèi)湮 (yān) 啮(niè) 溯(sù) 臆(yì) 欤(yú) 掷(zhì)坎穴(kǎn xué) 募(mù)读出节奏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读出节奏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疏通课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临:靠近。河干:河岸。干:岸。圮:倒塌。山门:佛寺的外门。于:介词,在。并:一起。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阅:经过,经历。十余岁:十多年。岁:年。募:募集。求:寻找。竟:终了,最后。以为:认为。棹:名词作动词,划(船)。数:几。曳:拖。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钯:通“耙”。疏通课文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没能找到。(寺僧)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疏通课文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讲学家:讲学先生,以向生徒传授“儒学”为生的人。设帐:设馆教书。闻:听说。之:指寺僧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是:这。木杮:削下来的木片。岂能:怎么能。为:被。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携:携带。之:指石兽。去:离开。乃:是。性:特点。湮:埋没。耳:语气助词,罢了。颠:颠倒,错乱。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为:认为是。疏通课文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大家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疏通课文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凡:凡是。当:应当。于:介词,从。河中失石:落入河中的石头。盖:因为。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必:一定。啮: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为:成为。坎穴:坑洞。(水势)腾涌冲撞。激:倒掷:倾倒。疏通课文一位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穴里。疏通课文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如是:像这样。转:翻转。不已:不停止。已:停止。遂:于是。溯流:逆流。固:固然。求之地中:“求之(于)地中”,即“于地中求之”。在原地寻找它们。乎:语气助词,相当于“吗”。如:依照,按照。其:他的,指老河兵的。然:既然这样。则:那么。但:只,仅仅。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译为“呢”。疏通课文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读文明理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下面问题,深入探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1.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读文明理2.根据文章内容,分析这篇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的?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给文章划分层次。文章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写的。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原地水中和下游找没有找着。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由事到理,说明遇事不能主观推断的道理。读文明理3.对于落入水中的石兽,人们提出了几种方法,理由和结果分别是怎样的?请大家根据内容填写下面表格。{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寻找方法人物寻找的地点理由结果第一种寺僧 第二种寺僧第三种讲学家第四种老河兵原地水中不可得顺流而下以为顺流下矣无迹原地沙下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失败求之于上流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果得于数里外读文明理4.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寺僧: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和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读文明理5.如何看待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在打捞石兽这件事上,寺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读文明理5.如何看待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神态描写、语言描写,讲学家的“笑”,足显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的性格特点。老河兵:富于实践经验,善于总结和思考。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他对讲学家自恃博学的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读文明理6.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判断的错误。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写法探究语言平易,风格简淡。作者吸取了先秦记事散文的优点,叙述精到明快,没有多余的修饰。例如第1段写打捞石兽,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简洁之至,又很生动。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作者先写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领“众服为确论”(岂止读者也几乎以为这就是定论了),谁知作者又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曰”,谜底这才揭晓。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作者的兴趣所在,不是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而是引出最后的深层思考。举一反三1.对于课文,我们如果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看,也会产生疑问。阅读下面这则资料,谈谈你的看法。山西永济蒲津渡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蒲津渡浮桥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唐代开元年间在渡口两岸各铸造了四尊铁牛(平均每尊重约36.5吨)、四个铁人、两座铁山等,组成了拴系浮桥所必需的锚碇系统。后因黄河改道,铁牛等没入水中,埋在地下。1989年,东岸铁牛由河滩下挖出,铁牛和铁人排列整齐,还在原址。对于书上的知识和古代的知识,我们不能不加思索就接受,要独立思考,善于质疑思辨,提出切合实际的看法。举一反三2.你还知道哪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判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例?与同学交流这类小故事。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掩耳盗铃课堂小结这篇课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节,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作者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课文告诉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判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在生活和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文言知识积累一、一词多义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必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众服为确论介词,被动词,成为动词认为僧募金重修乃石性坚重重新分量较大,与“轻”相对文言知识积累闻之笑曰: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沿河求之。。一老河兵闻之当求之于上流。其反激之力。至石之半。求之下流。求之地中。然则天下之事。之指寺僧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代词,指石兽。代词,指石兽。代词,指石兽。代词,指石兽。代词,指讲学家的话。代指石头。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文言知识积累二、古今异义阅十余岁(古义:经过,经历;今义:阅读)盖石性坚重(古义:因为,原因是;今义:有遮蔽作用的东西)但知其一(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是非木杮(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求之下流,固颠(古义:副词,固然;今义:坚固)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物理学)文言知识积累三、词类活用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划船)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用作名词,洪水)四、句式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随文练习文言中的一些字的含义在成语里还有留存。参照示例,写出含有下面加点字(意思保持不变)的成语。例: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湮没无闻)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一老河兵闻之……1.寻根究底;学究天人;研精究微。 2.不宁唯是;是可忍,孰不可忍。3.闻风丧胆;闻鸡起舞;闻过则喜;闻所未闻。板书设计河中石兽第一种:僧原地水中第二种:僧顺流而下第三种:讲学家原地沙下第四种:老河兵上游得皆不得实践出真知谢谢合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