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6.3 改革开放的起步 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_6.3 改革开放的起步 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
第三课 改革开放的起步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粉碎“四人帮”后,“左”倾错误没有得到纠正的主要原因是(  )
A.冤假错案没有纠正
B.邓小平没有恢复全部职务
C.党中央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D.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盛行
2. 如图一文发表于1978年5月11日的《光明日报》,文章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而引发了广泛而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实现中国共产党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这一“伟大转折”是指(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3.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转折”体现在( )
A.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B.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
C.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4. 某网站征集《中华人民共和国足迹》专栏的解说词:以简练的语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至今每一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以回顾历史,启示后人。其中,“1978年的足迹”的解说词应当是(  )
A.举国欢庆,翻身做主
B.黑白颠倒,是非不分
C.拨乱反正,风清气正
D.十年动乱,经济停滞
5.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里“转折”的含义是(  )
A.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B.开展真理标准的讨论
C.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6. 联系与比较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遵义会议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同点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
①都是党的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②都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③都明确了经济建设为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 
④都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7.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歌词中所颂扬的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和“富起来”的伟大领袖分别是( )
A.毛泽东、周恩来 B.毛泽东、邓小平
C.邓小平、江泽民 D.江泽民、胡锦涛
8. 以下关于新中国成立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评述中,正确的是(  )
①前者结束了旧时代后者结束了错误方针
②前者开启了新纪元后者开创了新时期
③前者开创的事业为后者提供了宝贵经验
④后者是对前者开创事业的继承与发展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 1978年夏,广东宝安县就在引进外资,办来料加工;1978年冬,安徽小岗村群众签字画押要搞联产承包。这表明( )
A.农村改革已全面推开
B.中国迫切需要改革开放
C.深圳经济特区已建立
D.改革开放政策开始实施
10. 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道: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没想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都散伙了。小说中描述的“拢合在一起”和“都散伙了”分别是指( )
A.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B.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C.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1.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位老人绘制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蓝图,他是(  )
A.周恩来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12. 城市既是现代文明的中心,又是社会变革的重要阵地。小明写一篇介绍某个城市的文章,草拟了图中的三个标题,他要介绍的是( )
A.重庆 B.南京
C. 深圳 D.杭州
13. 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决定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除了深圳、珠海外,还有(  )
A. 上海、海南 B. 厦门、上海
C. 汕头、海南 D. 厦门、汕头
14.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了35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认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对“当今的开放和近代的开放”展开研究性学习,对四位同学的思考,你赞同(  )
15.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这一局面得到扭转主要得益于( )
A.国有企业的改革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经济特区的设立
D.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关于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的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材料二 全会总结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方针,全面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顷错误,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党的哪次会议的内容?主要矛盾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是党在哪次会议上作出的重要决定?在经济建设方面还作出什么决策?
(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之间有多长时间?材料二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2018年4月10日习近平博鳌演讲
材料一 1978年上半年在全国展开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很快形成思想解放的潮流。这次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区,有利于农村政策的拨乱反正,以及农业经营方式重大变革的酝酿……小岗人“大包干到户”不怕高压,不怕冒坐牢危险,为的是走出一条“完成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新路子,冲破了两个“不许”(不许分田单干,不许包产到户)的束缚,在全国农村改革中,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树起了“敢为人先、敢于创新、敢走新路、敢于担当”的大包干精神……小岗村刚开始搞大包干,
公社干部就向县委书记作了汇报,县委书记说,已经穷到这个程度了,就让这个队试试吧,1979年地委在凤阳召开大会,期间参观考察了小岗村后,地委书记王郁昭宣布,大包干的确更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允许小岗干三年,继续进行试验……1980年1月,安徽省第一书记万里明确指出包产到户是责任制的一种形式,从而为包产到户落了“户口”,同年5月,邓小平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谈话中充分肯定了凤阳县的大包干。
——李孙强《中国农村改革源头探究——凤阳小岗村大包干到户》
材料二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历程
时间 阶段 内容
1978-1984年 改革启动、局部试验阶段 改革重点在农村,中心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的成功强烈冲击着仍停留在传统框架内的城市。城市改革开始了试点探索阶段,主要是对国企放权让利,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与经济责任制等
1984-1988年 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探索阶段   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农村改革的成功为城市的改革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并提供了有力保障。以搞活国企为中心环节,承包制成为国企改革的主要形式,同时试点租赁制、股份制等
1988-1992年 治理整顿、维护稳定阶段
1992-2002年 经济体制改革框架构建阶段   1992年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出台,明确在中国全面建立市场经济制度
2002-今 经济体制改革完善阶段
——邱家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的演进路径与未来走向》
(1)根据材料一,分析小岗村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归纳2点原因即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村改革成功对城市改革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历程的特点。
18.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的光辉历程,正是她一贯勇于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才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请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组:如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图A中的红军歌谣唱红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辟了一条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B是有关西安事变的一则报道,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步形成。
第二组:如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
(2)图C描绘了工商界代表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报喜的情景,这应该归功于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哪一创举?图D中的人物因什么科技创新而被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3)图E中的大型音乐舞蹈《团结颂》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这应该归功于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哪项基本政治制度?图F中周恩来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以什么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三组:如图,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4)图G中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图H中香港回归祖国是哪一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在这一伟大构想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什么样的对台基本方针正在推进着祖国的统一大业?
(5)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感想。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CCCCD 6-10DBDBD 11-15BCDAA
二、非选择题
16. (1)党的八大。主要矛盾: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时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还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1956-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7. (1)①全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外部环境;
②小岗人的首创精神;
③地、县领导的实事求是;
④邓小平、万里的高层支持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强烈冲击着仍停留在传统框架内的城市,为城市的经济改革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并提供了有力保障,推动了城市全面改革的进行。
(3)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或农村改革由点到面,由地方到全国;城市改革由易到难,从微观到宏观,由外围到内核的渐进式道路。
18. (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赎买政策(全行业公私合营);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3)民族区域自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5)勇于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法宝。(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