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 第六课 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由此可知,我国的外交政策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求同存异” D.全方位外交 2. 1955年4月,来自亚洲、非洲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举行了第一次亚非会议。下列关于这次“亚非会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邓小平率中国代表团参会 B.中国代表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C.会议在印度的万隆召开 D.会议促进了欧亚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3. 下列有关周恩来同志事迹的说法与史实不符的是( ) A.曾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B.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领导了南昌起义 D.在万隆会议上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至今仍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下列选项不属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的是( ) 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B.互不侵犯 C.平等互利 D.求同存异 5. 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外交局面逐渐打开,世界舞台上有了“中国声音”。“中国声音”指( ) ①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求同存异”的方针 ④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殖民主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6. 小明同学在学习了本课时对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把握不准。请你帮帮他( ) ①亚非会议 ②日内瓦会议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④与苏联建交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③②④ D.④③②① 7. “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国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场: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体现了“求同存异”的精神 B.推动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C.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D.台湾问题是影响中美关系的关键问题 8. 在如图所示大会上,中国取得的外交胜利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D.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 9. 《时代》周刊把1972年尼克松的中国之行称为“漫长而刺激的旅行”,而不称之为“访问”。其主要原因是,尼克松来华前( ) A.中美长期处于对立状态 B.中国尚未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 D.中国第一颗爆炸成功 10. 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在亚洲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咨文反映出的新动向是( ) A.美国强调中美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 B.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道路 C.美国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D.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11. 在下面年代尺中的第三个年份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 ?) A.中苏建立外交关系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欧洲联盟建立 12. 观察下图示,可以填入的选项是( ) A.第26届联大 B.田中角荣访华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D.毛泽东与斯大林 13. 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活动,坚持的原则是( ) A."求同存异"方针 B."一边倒"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另起炉灶" 14. 同学们在自主学习时搜集了一组我国领导人参与重大活动的照片。为这组照片确定一个最恰当的主题( ) A.周恩来与尼赫鲁会谈首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人类命运国际和平 B.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发言-----亚非崛起民族独立 C.江泽民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制度演进中国作用 D.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世界舞台中国角色 15. 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宜言》:今年我国又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亚信峰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展上述外交活动的主要目的是( ?) A.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B.弘扬“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 C.增强与东欧国家的传统友谊 D.营造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最近中国和印度曾经达成一项协议。在这一协议中,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关系的某些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材料二 在我们之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 ——《国际关系资料选编》 (1)材料一中所说的“某些原则”指的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述这些是针对什么现象提出来的以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3)材料二是谁在何时何地哪次会议上的发言?他阐明了什么方针? (4)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精神是否矛盾?说出你的理由。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在平等和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外国的政府和人民恢复并发展通商贸易关系。 ——摘自《共同纲领》 材料二 艾奇逊在预测中国时局发展时说:“如果森林里有一颗大树倒下来,飞扬的尘埃降落以前,人们是无法看清它损害程度的。 ——1949年2月艾奇逊向美国国会议员解释对华政策的发言 材料三 “即使没有苏联的威胁,我们也有必要在世界上两个最强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之间架起新的友谊桥梁。原因之一是,这种友好关系将会给双方带来明显的经济和文化利益。原因之二在于原子时代这一严峻的现实。……但无论我们还是中国,都再也承受不起为意识形态所付出的昂贵代价了。 ——尼克松 材料四 下图,2009年4月1日,是中美关系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在英国伦敦第一次握手,第一次面晤。 材料五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指出,中美关系的典型的大国关系,总体定位非常重要。双方虽然在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不同,但在认识到不同后再去看彼此的共同点和共同利益,这就体现了“积极”。 ——新华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所述的“等尘埃落定”的比喻和联系解放初期的史实,指出美国政府对新中国推行怎样的对华政策? (3)根据材料三概括尼克松认为改善中美关系的理由有那几点?(请不要照搬原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4)你知道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哪一年吗? (5)材料五与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什么倡议精神是一致的? (6)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美关系今非昔比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知道当前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吗? 18.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0世纪70年代时,中国的外交事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我国开始走向世界政治舞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恩来总理当年对美国总统尼克松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尼克松后来回忆与周恩来首次握手时也感慨地说:“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材料二 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于2018年6月9日至10日在山东青岛举行。这次峰会是上合组织扩员后的首次峰会,并成为上合组织发展进程中一座新的里程碑,开启了这一新型区域组织的新时代。 (1)中美“25年没有交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材料一中所说的“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的含义是什么?指出中美关系进入正常化阶段的标志。 (2)结合材料二,说说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举办的意义。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外交事业经历了“逆境逢生”“走向世界舞台”“朋友遍天下”的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令世人瞩目成就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BBDDB 6-10DBCAC 11-15CBCDD 二、非选择题 16.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殖民主义、霸权主义。解决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问题。 (3)周恩来;1955年;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4)不矛盾。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求同存异”的基础。“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具体、灵活地贯彻此原则。 17.(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或独立、和平、友好、发展)。 (2)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在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3)苏联的威胁;与中国交往对双方都有利;与中国搞意识形态对抗对双方都不利。 (4)1979年 (5)求同存异 (6)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因素:国家利益;台湾问题(答社会性质(意识形态)、贸易争端等也可酌情给分。) 18. (1)原因:美国长期以来坚持敌视中国的政策(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政府敌视中国,对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含义:中美结束了长期对立的僵局,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标志: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成为上合组织发展进程中一座新的里程碑,开启了这一新型区域组织的新时代。 (3)①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②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③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④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