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 第一课 新生政权的巩固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从一九五○年八月二十七日到十一月十日,美国侵略朝鲜部队的军用飞机不断侵犯我国东北的领空,进行侦察活动,扫射轰炸我国城镇与村庄,杀伤我国和平居民,损坏我国财产共有九十次。”这是联合国安理会审议中国提出的“美国武装侵略台湾案”时伍修权将军的发言。从中我们可以判断出中国人民进行抗美援朝的根本原因是( ) A.美国第七舰队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B.美国侵略朝鲜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C.朝鲜内战爆发,“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 D.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2. “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首先对东北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引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此话表明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是( ) A.促进朝鲜统一 B.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C.为了保家卫国 D.防止朝鲜战争的爆发 3. 在巩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斗争中,以黄继光、邱少云为代表的中华儿女,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创造出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这种精神包括( ) ①爱国主义精神 ②艰苦创业精神 ③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④国际主义精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 在土地改革中,党和政府之所以把土地分给农民,其根本原因是( ) A.农民无地或少地,生活困苦 B.地主土地太多,无法耕种 C.农民在革命战争年代有功于革命,分土地事实上是“按功行赏” D.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5.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以上条文引自( ) A.《天朝田亩制度》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6. 20世纪50年代初,分到土地的农民们欢天喜地地说:“过去头顶地主的天,脚踏地主的地,现在都成为我们的了”“分了地,出了气,翻了身,见了天”。材料表明土地改革( ) ①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 ②得到了农民的拥护 ③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④使农民获得了土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 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28%,1952年比1949年增加42%,农作物产量迅速达到和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土地改革实现了农村土地公有制 C.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土地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8. 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现代工业化体系,是中国人寻求了一个多世纪的梦想。为实现这一“梦想”,新中国于1953年开始( ) A.实行土地改革 B.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C.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抗美援朝 9. 新中国成立后,有计划地开展经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有力保障。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的是( )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②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③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10. 西藏和平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西藏的社会经济发展。“一五”计划期间通向“世界屋脊”的公路有( ) ①川藏 ②青藏 ③滇藏 ④新藏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1.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完善。下图内容出自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文件,该法律文件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12. 建国初期,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个体生产缩小了农民之间的差距 B.广大农民强烈要求实现农业合作化 C.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很难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D.人民群众渴望建成社会主义制度 13. “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来接受这种改变,则是史无前例的。”“和平方法”指的是( ) A.实行股份制 B.廉价收购 C.赎买政策 D.无偿没收 14. 下面表格反映了我国某时期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比例,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国民收入 (%) 商业零售 (%) 工业产值(%) 公有制经济 92.9 95.8 100 私有制经济 7.1 4.2 0 A.新中国成立 B.抗美援朝胜利 C.土地改革完成 D.三大改造完成 15. 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 A.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公私合营 B.个体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农民参加合作社 D.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二、非选择题 16. 朝鲜半岛问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遗留问题,也是东北亚问题的核心,是当今世界最敏感、最复杂的国际问题之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60年前发生的那场战争,是帝国主义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杜鲁门政府悍然派兵进行武装干涉,发动对朝鲜的全面战争,并不顾中国政府多次警告,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出动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城市和乡村,把战火烧到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之上。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如果继续进攻“三八线”以北的地区,则只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难以克服此危机的。因此我们不得不请求您给予我们以特别的援助,即在敌人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情况下,极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 ——《金日成致毛泽东的求援电报》节选 材料三 毛泽东对一位解放军高级将领说:“要尽快入朝,给你10天准备时间,出兵时间初步定在10月15日。” 材料四 全国各界群众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情。当时国家刚从长期战乱中复苏,人民的生活水平很低。但是从1951年6月1日开始掀起全国规模的捐献飞机、大炮运动以来,许多群众节衣缩食,积极捐款,到1952年5月底,全国人民在一年中捐款的总额,约计可买战斗机3 710架。 ——金冲及等《毛泽东传》(1949—1976年)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政府决定出兵朝鲜的原因。 (2)材料三中的“高级将领”是谁?我国“出兵”的时间是哪一年? (3)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主要标志是什么?根据材料四,指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4)近年来,朝鲜核问题再一次引起了东北亚局势的紧张。面对当前复杂的朝鲜半岛局势,你认为中国政府该如何应对? 17. 饱经风霜的新中国已经走过了70个春秋,回首70年来共和国不平凡的复兴之路,引发我们深深地思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一穷二白】 材料一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神奇逆转】 材料二 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1953-1957年行业变化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7年农、轻、重比例(%) 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成就瞩目】 材料三 1957年底,我国兴建156个工业基地,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1万多个,沿海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宪法保障】 材料四 全面推进依宪施政、依法行政,严格遵守宪法法律,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把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有权不可任性,用权必受监督。 ——摘自2018《政府工作报告》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怎样的经济状况?为此我国政府制定了什么措施? (2)从材料二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哪一行业发展最快?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哪一发展规划? (3)材料三表明我国为改变落后面貌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就,联系所学,列举写出这一时期连接了长江南北交通的大桥是哪一座桥?形成了哪一工业基地?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制定了什么重要法律来“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我国这部法律具有什么历史意义?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 图一 农民代表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 图二 工商界代表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 材料二 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 (1)材料一中图一的出现与什么事件有关?主要方式是什么?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图二的出现与什么事件有关?此事件出现的目的是什么?在图二所反映的事件中,党和国家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3)材料二中“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是通过什么事件来完成的?完成于何时?对这一事件应如何评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BCCDC 6-10DBBAA 11-15CCCDD 二、非选择题 16.(1)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入侵朝鲜,并把战火烧到我国,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2)彭德怀。1950年。 (3)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全国人民的积极支持。 (4)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目标;反对各方任何激化矛盾的举动,劝和促谈,维护朝鲜半岛稳定;推动联合国在维护半岛和平上发挥积极作用等。 17. (1)经济状况:工业水平极其落后,尤其是重工业。 措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2)行业:重工业。 规划:我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3)大桥:武汉长江大桥。 工业基地:东北工业基地。 (4)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或1954年《宪法》。 历史意义: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18. (1)图一: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经历了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 (2)图二: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目的:为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方式:公私合营。 (3)事件:三大改造。 时间:1956年。 评价:(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足)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