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专题复习—溶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溶液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溶液
一、、溶液
(1)形成: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
(2)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3)组成:
①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使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②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水是常见的溶剂,汽油、酒精也可以做溶剂。如汽油能溶解油脂,酒精能溶解碘等。
(4)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5)概念理解:
①同一种溶剂中可以有多种溶质;
②溶液中的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存在,因此两种可以发生反应的物质在溶液中由于增大了彼此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化学反应速率;
③若加入的物质没有完全溶解,则溶质是指被溶解的那部分。
二、溶液的用途
(1)固体配成溶液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2)无土栽培。
(3)医疗上用作注射液。
三、溶质与溶剂的关系
(1)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有不同的溶解性;
(2)不同的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有不同的溶解性;
(3)水和酒精能以任意体积互溶。
四、区分溶剂和溶质
(1)固体(或气体)与液体混合——固体(或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2)液体和液体混合——质量小的为溶质,质量大的为溶剂。如果其中一种液体是水,那么水是溶剂。
(3)水是最常见的溶剂。
五、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如果没有指明溶剂,我们就认为水是溶剂。
六、悬浊液、乳浊液与乳化作用
1、悬浊液、乳浊液与溶液的比较
悬浊液 乳浊液 溶液
定义 由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由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是否透明 否 是
久置是否分层 是 否
举例 钡餐(硫酸钡的悬浊液)、粉刷墙壁用的涂料、黄河水 农业上,把不溶于水的液体农药配制成乳浊液;生活中洗涤剂洗涤油污时得到的混合物 食盐水、糖水、汽水、碘酒、石灰水等
特点 不均一、不透明、不稳定、易分层 均一、稳定、透明
共同点 都是混合物
2、洗涤剂去除油污的原理:洗涤剂有乳化功能,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将油污去除。
3、用洗涤剂和汽油洗衣服的区别:
汽油——用汽油洗衣服时,油污能溶解在汽油里,形成溶液,随着汽油挥发油污就能被带走。
洗涤剂——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它能使油污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随水流去。
七、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扩散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吸收热量。
水合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放出热量。
如果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溶液的温度就会升高。(例如氢氧化钠固体、浓硫酸)
如果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溶液的温度就会降低。(例如硝酸钾)
氯化钠等溶于水时,不会有明显的吸热、放热现象。
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有的实验为了节省能源,可以采用氧化钙和水反应来提高温度。
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2)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一定温度下,若溶液中有不溶解的剩余可溶物,且质量不变则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若溶液中没有不溶解的剩余可溶物,可继续添加少量该可溶物,若不溶解则为饱和溶液;若溶解表明溶液不饱和。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升温、增加溶剂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降温、蒸发溶剂、增加溶质
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是相对的,改变条件可使溶液的状态发生变化。
九、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五要素:一定温度下、100克溶剂、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单位“克”。
(2)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内部因素: 的性质和 的性质。
外部因素: 。
(3)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性分类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溶解度/g <0.01 0.01~1 1~10 >10
十、溶解度曲线
(1)定义: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同一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关系可以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2)表示方法:①列表法 ②图像法
(3)溶解度曲线的特点:
①多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②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曲线为“陡升型”,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曲线为“缓升型”,如氯化钠。
③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 http: / / baike. / view / 22899.htm" \t "_blank )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曲线为“下降型”,如氢氧化钙 ( http: / / baike. / view / 176853.htm" \t "_blank )。
(4)从溶解度曲线中,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①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
②交点表示不同物质在该温度下溶解度相同;
③可以比较相同温度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④溶解度曲线上及上面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⑤溶解度曲线下面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5)饱和石灰水与不饱和石灰水的相互转化
降温、增加溶剂
饱和石灰水 不饱和石灰水
升温、蒸发溶剂、增加溶质
十一、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1)定义:在压强为101 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五因素:101 kPa、一定温度、1体积水里、饱和状态、气体体积。
(3)影响因素:温度、压强。
升高温度,气体溶解度减小;降低温度,气体溶解度增大。
增大压强,气体溶解度增大:减小压强,气体溶解度减小。
十二、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①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②定义式: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③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④溶液稀释的计算依据:稀释前溶质的质量=稀释后溶质的质量
十三、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1、配制溶质为固体的溶液
【实验用品】
(1)仪器: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药匙、量筒、胶头滴管
(2)药品:水、氯化钠
【实验步骤】
(1)计算:溶质质量;溶剂水的质量,转换为体积。
(2)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溶质的质量,倒入烧杯中。
(3)把水的密度近似看作1 g·cm-3。用量筒(选10mL、50 mL或100 mL)量取所需的水,倒入盛有溶质的烧杯里。
(4)用玻璃棒搅拌,使溶质溶解。
(5)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标签中应包括药品名称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放到试剂柜中。
2、下列实验操作对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产生的影响:
(1)若称取食盐前天平指针偏左,就去称量。
溶质质量分数偏低
(2)用托盘天平称取食盐,将砝码放在左盘,药品放在右盘,并且使用了游码。
溶质质量分数偏低
(3)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或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
俯视:溶质质量分数偏高;仰视:溶质质量分数偏低
(4)将配好的氯化钠溶液转移到细口瓶时,不慎洒出部分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3、浓溶液稀释
仪器: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步骤:计算、量取、稀释、装瓶贴标签。
1、将家庭中常用的四种调味品分别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
A. 醋 B. 蔗糖 C. 花生油 D. 食盐
2、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因为洗涤剂( )
A.可以软化水 B.具有乳化的功能 C.可以沉降杂质 D.溶于水时放热
3、将适量的下列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中,会使溶液的温度显著降低的是 ( )
A.浓硫酸 B.硝酸铵 C.火碱 D.蔗糖
4、阳刚同学按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自制汽水,可是家里没有冰箱,为了使自制的汽水变得冰凉可口,他想到可以从集镇上购买一种商品来产生制冷效果,他应该买的是( )
A.硝酸铵 B.小苏打 C.生石灰 D.食盐
5、右图是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60℃时,取100g水配制成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当温度降低至30℃时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
A. 130g B.140g C.160g D.180g
6、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符合实际的是 ( )
A.将澄清的饱和石灰水加热,无白色浑浊出现
B.20℃时氯化钠溶解度是36g,将30g氯化钠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得到80g溶液
C.二氧化碳溶于水产生碳酸,溶液中存在的阳离子都是H+
D.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7、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下列溶液,能达到目的的是 ( )
A.称取5.0g氯化钾,溶解在95ml.水中,充分搅拌
B.称取5.0g生石灰,放入95ml,水中,充分搅拌
C.量取5 0mL浓盐酸,倒入95ml.水中,充分搅拌
D.称取5.0g碳酸钙,放入95mL水中,充分搅拌
8、某物质能与水反应,将少量该物质加到饱和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物质一定是二氧化碳 B.反应后溶质的质量一定减少
C.反应前后溶剂的质量保持不变 D.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9、向l00g10%NaOH溶液中加入12.5gNaOH固体,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 )
A. 12. 5% B.20% C.22.5% D.25%
10、右图为A、B、C三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t1℃时,三种物质中B的溶解度最大
B.t2℃时,取三种物质各a g分别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只有C物质能形成饱和溶液
C.将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由t2℃降温到t1℃,A溶液中析出的晶体质量最大
D.可用增加溶剂的方法使接近饱和的B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11、溶液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1)衣服上沾有的油污,可用汽油洗去,是因为汽油能
(填“溶解”或“乳化”)油污。
(2)喝了冰镇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这种现象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 有关。
(3)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
20℃时,要使接近饱和的该物质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通常可采用三种方法,它们分别是
、 、 。
12、下图是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
(1)用上图表示的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②中,有一种塑料仪器,其名称是___________。
(3)称量NaCl时,天平平衡后的状态如图⑤所示,游 码标尺示数见右图,则称取的NaCl质量为 。
(4)根据计算需要量取水的体积是 (水的密度为1g/mL)。量取读数时,下图视线角度正确的是_____。(选填字母标号)
(5)称量NaCl质量完毕放回砝码时,发现有一个砝码缺损了一个小角,若其他操作步骤正确,则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
13、KNO3和KCl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溶解度/g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KCl 27.6 31.0 34.0 37.0 40.0 42.6 45.5 48.3
(1)依据上表数据,绘制KNO3和KCl的溶解度曲线,右图中能表示KNO3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m或n)
(2)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 KNO3和KCl在某一温度时具有相同的溶解度x,则x的取值范围是 。
(3)10℃时,131g 饱和KCl溶液,蒸发10g水后,再降温到10℃,可析出KCl晶体的质量为 。
(4)如右图所示,20℃时,将盛有饱和KNO3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向水中加入某物质后,试管中有晶体析出。加入的物质可能是下列中的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氢氧化钠固体 B.生石灰固体 C.冰块
D.硝酸铵固体 E.浓硫酸
14、21世纪是海洋开发与利用的世纪。烟台的“十二五”规划确立了“蓝色经济”发展战略,海洋化学资源的综合利用将是重点发展领域之一。
(1)海水淡化:蒸馏法淡化海水是利用海水中各成份的 不同分离出淡水;高压反渗透膜法淡化海水是利用海水中各成份的 不同分离出淡水。
(2)制盐:①制粗盐。从卤水中提取粗盐用的结晶方法是 。②粗盐纯化。粗盐中含有泥沙、硫酸镁、氯化钙等杂质。将粗盐溶于水,然后通过如下操作即可得到较纯的氯化钠:a过滤.b加过量的Ba(OH)2溶液;c加适量的盐酸;d加过量的Na2CO3溶液;e蒸发。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填字母)。
(3)制碱:氨碱法制纯碱的流程图如下:
完成图中“( )”的内容:① ;② ;③ 。
(4)制镁:工业上一般用电解熔融状态的氯化镁制金属镁,若以卤水(含有硫酸镁、氯化钠和氯化钙)为起始原料来制取金属镁,请画出制镁的流程图。
参考答案:
1、C 2、B 3、B 4、A 5、B 6、C 7、A 8、B 9、B 10、D
11、(1)溶解 (2)温度 (3)升高温度 增加溶质 蒸发溶剂
12、(1)②⑤①④③ (2)药匙 (3)18.2g
(4)163.8 mL D (5)小于
13、(1)m (2)34.0 g < x < 37.0 g
(3)3.1 g (4)CD
14、(1)沸点 颗粒大小 (2)蒸发结晶 bdace(过滤可重复使用)
(3)①NH3 ②CO2 ③加热(或热解)
(4)
复习要点
专题演练



g
A
B
t2
t1
C
a
温度/℃
o
b
精盐水
通( ① )
饱和氨盐水
NaHCO3
通( ② )
过滤、( ③ )
NaHCO3
卤水
氢氧化镁氢氧化镁
氯化镁

通电
盐酸
石灰乳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