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 第三课 改革开放的起步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文革”结束后,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的樊篱。使中国人冲破“个人崇拜”藩篱的历史事件是( ) A.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C.粉碎“四人帮” D.为刘少奇冤案平反 2. 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的标志是( ) A.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B.中共“七大”的召开 C.中共“八大”的召开 D.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3. 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为开展拨乱反正工作提供前提的是( ) A.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B.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C.工作重心转移和实行改革开放 D.确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领导 4.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思想路线是( )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这两句脍炙人口的歌词颂扬的历史伟人是( ) A.孙中山 毛泽东 B.毛泽东 周恩来 C.毛泽东 邓小平 D.邓小平 孙中山 6. 下列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高度评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 B.决定恢复邓小平在1976年被撤销的全部职务 C.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D.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方针 7.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转折”体现在( ) A.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B.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 C.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8.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主要在于它( ) A.?确立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B.?完成了党的政治、思想、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C.?标志中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 D.?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9. 中共十一届三种全会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知道思想 ②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③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 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 10. 1980年,邓小平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谈话中指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邓小平肯定了( ) A.人民公社的优越性 B.农业合作化政策的成功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积极作用 D.土地改革的积极成效 11.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1980年,国家也做出了一项重要决策是( ) A. 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B. 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 C. 设立长江三角洲开放区 D. 将海南岛建成经济特区 12. 1983年,一位去南方打工的衡阳小伙子给家乡亲人的信中写道:“我来到的这座城市,曾是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的第一批港口之一,现在则是改革开放中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国家的变化真大呀!”这个小伙子打工的城市是( ) A. 上海 B. 广州 C. 海南 D. 厦门 13. 1984年,有国际媒体评论:“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的行动。”这个“最大胆的行动”指的是 ( ) A.开放14个沿海城市 B.设立珠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 C.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D.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14. 下列属于我国对外改革开放形成的格局是( ) A.由沿海开放城市发展到边疆城镇 B.开放地区由沿海向内地发展 C.由边疆城镇发展到内地城市 D.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15. 小云同学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搜集了“政企分开”“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他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 ( ) A.?土地改革???????????????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国有企业改革????????D.?民主与法制建设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倾听历史声音·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材料一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材料二 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邓小平 (1)材料一反映了“文化大革命”后的哪一方针?提出这种方针的实质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说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性质是什么。它有何历史意义? 【见证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材料三 全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认为,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及时地、果断地把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反映了历史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全会作出的工作中心转移的新战略,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左”的错误方针。 (3)依据材料三,说明为什么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4)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有什么重大影响。 17.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大事表。 时间 大事 1950年6月 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1951—1952年 1952年,山西省对49村农民调查,在被出卖的718公顷土地中,1951年占51.15%,1952年占13.09% 1953年12月 中央作出《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决议指明引导个体农民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的合作化发展道路 1956年12月 全国96.3%的农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全国农村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958年8—10月 农村人民公社化的高潮在全国迅速掀起 1978年12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通过《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 1979年1月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率先敲响了农村改革的鼓点,农业获得大丰收。这种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 1982年12月 在中央指导下,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主要形式 1983年1月 《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下发,明确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对集体经济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的改革,不是所有制的改变。调整产业结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二步,是决定我国农业向现代化、商品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步骤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使农村生产资料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请你谈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小岗村改革取得成效,得到中央 肯定;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明确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并不是所有制的改变;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答到其中3点亦可)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09年(1840-1949)沧桑巨变,换了人间。北京天安门,曾在1900年见证了西方列强的野蛮;在1919年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觉醒;1949年的秋天,它终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共和国。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在这峥嵘百年中经历无数的艰难坎坷。他们的业绩将永远载入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 材料二 (1)“1840-1949年”中国社会的性质是什么?材料一中1900年“西方列强的野蛮”指的是西方列强在1900年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这场战争的名称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1919年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材料二中的历史情景绘画指的是同一个历史事件,请说出这个历史事件的名称。 (3)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先进分子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艰辛探索。其中,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运动对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___________》,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近代中国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材料三?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4)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哪一次代表大会上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5)20世纪最后20年的历史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中国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哪次会议上?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0世纪90年代,党和国家决定以中国何处的开发开放为龙头,辐射和带动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ADDCC 6-10BCBAC 11-15ADABC 二、非选择题 16.(1)方针:“两个凡是”的方针。实质:“文化大革命”中“左”的错误的继续。 (2)性质: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历史意义: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作了思想准备。 (3)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尊重历史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 (4)有利于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改革开放环境;有利于进行经济建设;等等。 17.(1)背景: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农村出现土地买卖现象;分散的个体农业经营影响生产发展,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需要。 变化: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意义: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3)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18. (1)1840年-1949年是属于中国近代史时期,其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知道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才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1900年爆发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根据时间提示,1919年是五四运动。 (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1956年三大改造结束才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5)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上海浦东开放,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