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 第三课 改革开放的起步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最为深远的意义是( ) A.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实行了改革开放 C.提高了中国的威望 D.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中国社会最近三十年“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基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指导思想是( ) A.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一国两制”的构想 D.“三个代表”思想 3. 《人民日报》社论折射出时代的风貌,1980年《人民日报》社论中可能出现的主要词汇是( ) A.真理标准、拨乱反正、经济建设 B.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公私合营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D.联产承包、深圳特区、多快好省 4. 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某历史课题小组收集到以下材料,属于研究改革开放的第一手史料是( ) A.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 B.历史学家关于改革开放的权威著作 C.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展 D.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5. 中共下列哪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 A.“十二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十三大” D.“十四大” 6.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这里“拨乱”主要是指( ) ①停止“以钢为纲” ②彻底否定“两个凡是” ③停止“共产风” 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7. 改革(变法)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历史现象,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改革(变法)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和内涵,对下列改革(变法)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戊戌变法的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②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彻底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③美国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消除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④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8. 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的三个拨乱反正是( ) ①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②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③党的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④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⑤党的经济路线的拨乱反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①②⑤ 9. 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之的严金昌曾说:“过去在生产队,上工一条龙,干活大呼隆,干多干少一个样,都是10分工,……出勤不出力,光工分多有什么用呢?”他的诉说,表达了( ) A.土地改革后的喜悦 B.对农业合作化的思考 C.对农村改革的肯定 D.国企改革前夕的期盼 10. “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个说法所反映的政策是( )?? A.?农业合作化????? ?????B.?发展乡镇企业????????????????????????????????????? C.?国有企业改革??????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1. 歌曲《春天的故事》唱到:“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它歌颂了一位中国伟人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哪一丰功伟绩( ) A.深圳、珠海等搞经济特区试点 B.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2. 城市既是现代文明的中心,又是社会变革的重要阵地。小明写一篇介绍某个城市的文章,草拟了下图中的三个标题,他要介绍的是( ) A. 重庆 B. 南京 C. 深圳 D. 杭州 13. 据统计,“1979年至1982年,深圳工业生产值每年平均递增81%……1983年,深圳全市总产值完成了7.2亿元,比1979年增长了11倍。”导致深圳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经济特区的建立 C.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D.国有企业的改革 14. 1984年,有国际媒体评论:“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个“大胆行动”指的是( ) A.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B.设珠江三角洲开放区 C.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D.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15.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成功后,“包”字进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纷纷搞起承包,人们相信“一包就灵”。这反映了( ) A.农村经济的发展超过了城市经济 B.农村改革的成功推动了城市改革 C.对外开放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D.“包干到户”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材料二 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邓小平 材料三 “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材料四 饱经沧桑的中国在1978年再一次开始了决定命运的抉择,对于无数人来说,12月18日开始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意味着“时间又开始了”! (1)材料一反映了“文化大革命”后的一种什么方针? 提出这种方针的实质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说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性质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 (3)材料三中“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 ”因何而起?请指出“战略转变”前后,党的工作中心分别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意味着‘时间又开始了’”的理解。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6月,中共中央通过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地改革的决议,实行土地改革是为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3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指出要促进农民联合起来,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中央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认为人民公社目前是集体所有制,将进一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积极地做好准备。 ——摘编自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农业生产承包制的实施,解决了几十年来困扰中国最高决策层的最大难题,即吃饭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又为非粮种植业腾出了空间,从而丰富了城乡农副产品供应。农村改革的成功,又推动了城市全面改革的进行。 ——摘编自萧冬连《农民的选择成就了中国改革》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中央人民政府为开展土地改革所公布的法令,概述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历程。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业生产承包制的主要形式并评价农业生产承包制。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农村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1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华大地涌动改革开放春潮,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材料二 如图?????????????????????????????????????????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有什么历史意义? (2)据材料一指出,“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什么制度?? (3)谁被誉为“改革开放的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4)目前我国已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ABAAB 6-10CDBCD 11-15ACBAB 二、非选择题 16.(1) “两个凡是”的方针。“文化大革命”中“左”倾错误的继续。 (2)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4)自1958年开始,“左”倾错误不断泛滥,先后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严重的失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因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意味着“时间又开始了”。 17.(1)法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变化:由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到农民土地所有制,再到集体所有制。 (2)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农村改革要坚持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 18. (1)1978年;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邓小平;国有企业改革 (4)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