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 第三课 改革开放的起步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邓小平说:“1977年和1978年,中国处于徘徊状态。”其主要原因是( ) A. “两个凡是”方针仍占主导地位 B. “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未得到平反 C.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被压制 D.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没有恢复领导职务 2. 下列不属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的一项是( ) A.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 D.颁布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 如图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而发行的纪念章。我国的改革开放开始于(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4. 联系与比较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同点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 ①都是党的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②都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③都确定以经济建设为党的工作中心 ④都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5.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中国社会最近三十年“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基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指导思想是( ) A.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一国两制”的构想 D.“三个代表”思想 6. 某网站征集“中华人民共和国足迹”专栏的解说词:以简练的语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每一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以回顾历史,启示后人。其中,“1978年的足迹”的解说词应当是( ) A.举国欢庆,翻身做主 B.黑白颠倒,是非不分 C.拨乱反正,风清气正 D.十年动乱,经济停滞 7. 学习历史一定要分清史实与观点。下列有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 A.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B.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C.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D.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8. 以下关于开国大典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前者结束了旧的历史阶段,后者结束了旧的错误路线 ②前者开启了新的纪元,后者开启了新的时期 ③前者开创的事业为后者提供了宝贵经验 ④后者是对前者开创的事业的继承与发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9. 改革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1978年以后我国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 ) A.沿海地区 B.农村 C.城市 D.内陆地区 10. 20世纪80 年代某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配到户,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土地不能买卖、出租。经营所得“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土地经营形式属于( ) A.互助组 B.农业合作社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公社化 11. 有人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征文中写道:“在此后的三十年间,从半闭关锁国状态下苏醒的中国快马加鞭追赶世界。如我们追溯新中国融人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我们永远铭记。”文中的“第一扇‘窗’”是指( ) A. 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B. 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C. 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D. 开放沿江和边境城市 12. 1984年.有国际媒体评论:“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三十五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的行动。”这个“大胆行动”属于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 ) A. 设立经济特区 B. 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 C. 开放沿海经济开放区 D. 开放内陆省会城市 13. 下图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金银纪念币。深圳经济特区特殊在( ) A.实行特殊的社会制度 B.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C.拥有特殊的地理位置 D.实行特别的外交政策 14. 1979年4月,邓小平首次正式提出要开办“出口特区”。1980年3月,“出口特区”改名为“经济特区”。我国兴办的首批经济特区分布于( ) A.广东、海南 B.广东、福建 C.福建、海南 D.上海、广东 15. 自1978年以来,粮票、布票、油票等品种繁多的购物票证相继被取消。这些票证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B .科技革命推动了购物方式进步 C .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 D .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的内部刊物《理论动态》第60期,刊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5月11日,《光明日报》公开了这篇文章……到5月13日,全国多数省级党报都转载了此文……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由此引发了一场大讨论。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这些在领导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从过去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将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1)材料一中这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的发表及引发的这场大讨论有什么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中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何时何地召开的?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这次会议前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4)上述材料中的两个事件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6月,中共中央通过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地改革的决议,实行土地改革是为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3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指出要促进农民联合起来,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中央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认为人民公社目前是集体所有制,将进一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积极地做好准备。 ——摘编自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农业生产承包制的实施,解决了几十年来困扰中国最高决策层的最大难题,即吃饭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又为非粮种植业腾出了空间,从而丰富了城乡农副产品供应。农村改革的成功,又推动了城市全面改革的进行。 ——摘编自萧冬连《农民的选择成就了中国改革》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中央人民政府为开展土地改革所公布的法令,概述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历程。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业生产承包制的主要形式并评价农业生产承包制。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农村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18.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毛泽东文集》 材料二 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它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树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它在拨乱反正,提出改革任务,推动农村改革方面起了伟大的历史作用。 ——《中共党史的80件大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毛泽东所说的“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的标志是什么?“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最终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什么任务? (2)依据材料二,在“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在工业领域采取了怎样的发展战略?为保证“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中央政府在1954年颁布了一部什么文献? (3)材料三中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什么战略决策?这次会议后,我国在农村、城市分别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1980年我国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位于福建省是哪一经济特区? (4)通过以上回答,你对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ADADB 6-10CCCBC 11-15BBBBD 二、非选择题 16.(1)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1978年12月,北京;邓小平。 (3)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4)材料一中这篇文章的发表及引发的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材料二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17.(1)法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变化:由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到农民土地所有制,再到集体所有制。 (2)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农村改革要坚持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 18.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或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2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 )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厦门。 (4)始终不渝的坚持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进行经济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