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1.1明清帝国的兴替一、单项选择题1.朱元璋废除丞相、创内阁、设厂卫特务机构的主要目的是()A.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B.加强专制皇权C.提高政府效率D.便于政令畅通2.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有()①明朝日趋衰败②统治者对后金用兵③连年天灾④商品经济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明朝初年,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其中政治上的措施有()①废除丞相、创内阁②设立厂卫特务机构③奖励垦荒、轻徭薄赋④改革赋役制度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4.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指出(中共)进京赶考,不能成为历史上第二个李自成。是因为李自成起义( )A.推翻了明王朝B.吴三桂引清军入关C.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城,又被赶出了北京D.攻占了北京城,建立了全国统一政权5.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是十三朝古都,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古代曾占领今西安并建立政权的农民领袖有()①陈胜 ②黄巢 ③朱元璋 ④李自成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6.下图是沈阳故宫的十王殿,清朝的第一位皇帝就居住在这里。那么清朝建立的时间和第一位皇帝分别是( )A.1635年 皇太极B.1636年 努尔哈赤C.1636年 皇太极D.1616年 努尔哈赤7.清朝时期,西藏用灵童“转世”的办法确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人。为了避免纷争,清朝建立了金瓶掣签制度。中签的“灵童”,经清政府批准,才能成为新一代的达赖或班禅。这表明金瓶掣签制度()A.主要是为了明确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的中等地位B.规定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C.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转世的监督和任授权力D.划分了达赖、班禅的管理权限和管理区域8.康熙皇帝在晚年时曾说:“今海宇承平已久,户口日繁……人丁虽增,地亩并未加广……”康熙皇帝担忧的是( )A.综合国力的强盛B.外来者的入侵C.分裂势力叛乱D.人口的快速增长9.明朝是继汉唐之后又一黄金时期。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明朝灭亡的标志是()A.明末农民起义爆发B.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C.吴三桂引清军入关D.清朝统治者迁都北京10.有人说,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的。以下属于康熙帝巩固边疆的措施是()A.打击倭寇B.平定准噶尔部叛乱C.设立驻藏大臣D.制定“金瓶掣签”制度11.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时期。请将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①明成祖迁都北京②设立锦衣卫③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④清军入关迁都北京⑤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A.③④⑤②①B.②①⑤③④C.④③②①⑤D.③④②①⑤12.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大震荡的年份。下列事件,哪几项全都发生在1644年()①李自成起义军攻陷北京 ②明朝灭亡 ③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④李自成建立政权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3.“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材料中的“闯王”是指()A.陈胜B.岳飞C.文天祥D.李自成14.明末农民起义,遍地开花,此起彼伏,发生如此情景,原因不包括( )A.明末政治腐败B.天灾频发C.内忧外患,加征“三饷”D.崇祯20年不上朝15.现在穿越剧盛行,假设电视剧女主角穿越到清朝雍正时期。她可能看到的情景有()①在避暑山庄,看到了回归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②在新疆,平定天山南路回部贵族的叛乱③在西南,改土归流开始大规模推行④在中央,皇帝选调亲信设立军机处A.①③B.②③C.③④D.①②二、材料分析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一个人,他曾经为生活所迫,当过和尚、乞丐,最后他却神奇地当上了皇帝,他是谁?材料二:他在总结元亡时说:“主荒臣专,威服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材料三:“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怎样才能让大明王朝历经万代,长治久安呢?(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2)材料二表达了“他”怎样的观点?为此“他”和“他”的继承者执政时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为实现“家给人足”“斯民小康”,让“他”执政的朝代长治久安,在经济上“他”又采取了哪些措施?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懒皇帝,他在位48年,竟有40年不上朝,不理政事;明熹宗(1620—1627年在位)喜欢木工,即位之后不理朝政,任由魏忠贤等宦官擅权,朝政日益腐败。材料二:明代后期,皇室贵族疯狂侵占土地,万历皇帝一次就赐给自己的儿子福王2万顷土地,导致土地高度集中,“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材料三: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共在位17年,有13年出现大范围的严重灾害,包括旱灾、蝗灾、水灾、雹灾……史书记载“海啸,坏民居数万间,溺数万人”“千里雨雹”“畿南、山东、河南、山西、浙江旱”“百姓食土”等。材料四:明末形势图。(1)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分别体现了明朝灭亡的什么原因?(2)有人说明朝灭亡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内忧也有外患。结合材料和图片,说说明朝最主要的“内忧”与“外患”分别是什么。(3)李自成率领的起义队伍提出“均田”的口号,受到当时百姓的欢迎,请用材料中的一句原话来说明其中的原因。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少)所参决。”——《明史·职官志》材料二“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皆,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材料三胡中藻因“一把心肠论浊清”,处斩弃市。沈德潜因“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剖棺戮尸。李一因“天糊涂,地糊涂,帝王师相,无非糊涂”,凌迟处死。(1)材料一中的“丞相”这一官职在哪一朝代开始设置?“罢丞相不设”出现于哪一朝代?文中的“帝”指谁?除此之外他还实行了哪些措施?(2)阅读材料二,清朝为加强皇权增设了哪一机构?谁设置的?(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清朝在思想上采取什么措施?有什么影响?(4)三则材料反映了在中华帝国的晚期,明清统治者在哪些方面加强了专制统治?反映的实质是什么?答案解析1.B【解析】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推行了一系列强化君主集权的举措,其中在政治方面,就包括废丞相、设三司、设负责监察的特务机构(厂卫)。故B符合题意;废除丞相、创内阁、设厂卫特务机构是加强君主专制,不是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排除A;提高政府效率是材料中措施带来的客观影响,排除C;便于政令畅通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故选B。2.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出现宦官专权。统治者对后金用兵,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灾难深重的广大农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纷纷发动起义,反抗朝廷的统治。①②③正确。A正确;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题不符。④错误。因此BCD错误。综上故选A。3.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初年加强专制统治。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设立内阁,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因此①②正确。A正确;③奖励垦荒、轻徭薄赋、④改革赋役制度属于经济措施,与题不符。BCD错误。综上故选A。4.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开始准备筹建新中国,这意味着共产党人面临着执政和建设的新任务。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后,产生骄傲麻痹思想,出现享乐腐化作风,结果失败,所以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故C选项正确;李自成推翻明王朝,中国共产党推翻了国民党政府,面临着执政和建设的新任务,故A选项错误;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是李自成起义失败的外在原因,故B选项错误;李自成攻占北京城是成功的表现,是应该学习的,故D选项错误。故选C。5.C【解析】注意题干“今西安”,秦末农民起义中,陈胜、吴广起义军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与题干不符,故①错误;唐末农民起义中,黄巢起义军一度攻入唐都长安(今西安),建立大齐政权,故②正确;元末农民起义中,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定都应天府(今南京),与题干不符,故③错误;明末农民起义中,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故④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C正确,ABD排除。故选C。6.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又称大清帝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封建王朝.,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9年统一女真各部。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7.C【解析】由材料可知,金瓶掣签制度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转世的监督和任授权力,这一制度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故C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驻藏大臣,排除AB;材料没有划分达赖、班禅的管理权限和管理区域,排除D。故选C。8.D【解析】由材料“”,可知康熙皇帝担忧人口增加超过土地面积的增长,故D符合题意;综合国力的强盛是应该庆幸的而非担忧的,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对外敌或分裂势力的态度,排除BC。故选D。9.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灭亡的标志是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10.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统治时期,平定准噶尔部叛乱,有利的维护了统一多民族国家,B正确;打击倭寇是在明朝,A排除;设立驻藏大臣是在雍正时期,C排除;乾隆时期制定“金瓶掣签”制度,D排除。故选B。11.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明成祖迁都北京的时间是1421年;②设立锦衣卫的是明太祖,早于明成祖迁都;③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他是后金的第二位君主;④清军入关迁都北京是在顺治帝时;⑤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因此正确排序是②①⑤③④,因此B符合题意,ACD排除。故选B。12.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攻陷北京城,,崇祯皇帝在梅山上吊自尽,明朝灭亡,故①项正确;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攻陷北京城,,崇祯皇帝在梅山上吊自尽,明朝灭亡,故②项正确;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皇帝,改国号为清,皇太极就是清太宗,不符合题意,故③项错误;1643年,李自成改襄阳为襄京,称“新顺王”,初步建立政权,故④项错误。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正确,BCD排除。故选A。13.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后期统治腐朽,人民生活困苦,广大农民纷纷举行起义,其中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由于他英勇善战,被称为“闯将”,后来他成为起义队伍的领袖,人称“李闯王”;所以材料中的“闯王”指的是李自成;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陈胜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选项B岳飞是南宋抗金英雄;选项C文天祥是南宋抗元英雄,因此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所以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14.D【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皇帝不理朝政,嘉靖20年不上朝。D不合题意;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AC不合题意;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灾难深重的广大农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纷纷发动起义,反抗朝廷的统治。B不合题意。综上故选D。15.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雍正帝在位时,在西南改土归流开始大规模推行,为了加强君主立宪制,皇帝选调亲信设立军机处,故C正确;1771年,乾隆帝时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回归祖国。清朝乾隆帝平定天山南路的回部贵族叛乱。①②在清朝雍正时期不可能看到。故排除ABD项。故选C。16.(1)朱元璋(2)他认为元朝的灭亡在于皇帝权力削弱、下移,导致天下大乱。政治上:通过废除丞相、创内阁、设厂卫特务机构和迁都北京等举措加强皇权,奠定了明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经济上:实施奖励垦荒、轻徭薄赋和提高手工匠身份等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出生卑微,曾经当过和尚、乞丐。(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朱元璋认为元朝忙的原因在于“主荒臣专,威服下移”,即君主权威不够,导致法度不行,天下大乱。所以明初统治者在政治上通过废除丞相、创内阁、设厂卫特务机构和迁都北京等举措加强皇权,奠定了明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经济上实施奖励垦荒、轻徭薄赋和提高手工匠身份等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17.(1)材料一说明明朝政府腐败不堪,统治腐朽;材料二说明明朝后期土地兼并恶性发展;材料三说明明朝后期自然灾害频繁,百姓无法生存。(2)“内忧”主要指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人先后起义,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外患”主要指明朝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崛起,建立了政权。(3)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解析】(1)依据材料一“他在位48年,竟有40年不上朝,不理政事”“任由魏忠贤等宦官擅权,朝政日益腐败”可得出明朝的政治腐败。依据材料二“皇室贵族疯狂侵占土地”“导致土地高度集中”可得出明朝后期土地兼并恶性发展。依据材料三“大范围的严重灾害,包括旱灾、蝗灾、水灾、雹灾”“百姓食土”可得出明朝后期自然灾害频繁,百姓无法生存。(2)材料一分析明朝灭亡的内在因素。材料二地图分析的是明末农民起义。依据材料二信息和所学可知,内忧”主要指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人先后起义,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而“外患”主要指明朝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崛起,建立了政权。威胁了明朝政权统治。(3)明朝末年土地高度集中,民不聊生。材料二“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可得出答案。18.(1)秦朝;明朝;朱元璋;措施: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设立锦衣卫。(2)军机处;雍正帝。(3)大兴文字狱;影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4)在政治、思想方面加强专制统治;实质:反映出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和渐趋衰落。【解析】(1)据所学知识,秦朝时,秦始皇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首次设置丞相一职以辅佐皇帝。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以谋逆罪诛杀丞相胡惟庸并废除丞相制度,加强皇权。为了进一步强化君主集权,在中央,朱元璋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由布政使司掌管民政财政,按察使司掌管司法,都指挥使司掌管军务,“三司”互不统属,以此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同时,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监察百官。故答案为:秦朝;明朝;朱元璋;措施: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设立锦衣卫。(2)据材料二“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皆,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雍正年间,增设军机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故答案为:军机处;雍正帝。(3)措施:从材料三可以看出,清朝在思想上采取大兴文字狱的措施。影响:着重于对人们思想的禁锢简要说明。(4)第一问:通读三则材料可知,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明清统治者在政治方面加强专制统治;材料三反映了在思想方面加强专制统治。第二问:根据材料一、二、三可以看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即明朝时大大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清朝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所反映的实质就是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和渐趋衰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