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 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课时练习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2 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课时练习 (含答案)

资源简介

5.1.2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清朝统治者认为对待少数民族应该“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意指注重对他们礼仪教育,不必改变其风俗;注重统一政念,不必改变其习惯。在此思想影响下,清政府
A.组织雅克萨之战
B.确立对达赖和班禅册封制度
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在澎湖岛设了澎湖巡检司
2.康熙皇帝经过长城时曾做诗:“形胜固难凭,在德不在险。”说明清初统治者对北方少数民族采取
A.防御政策
B.怀柔政策
C.纵容政策
D.绥靖政策
3.下列历史事件排序正确的是(

①明末农民起义失败?
②明朝灭亡?
③清军入关?
④清政权建立
A.①③②④
B.①④②③
C.④②③①
D.④③①②
4.民族团结、民族友好一直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事件体现这一主题的是(

①昭君出塞
②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③岳飞抗金
④清朝册封达赖、班禅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如果给下边两副对联加一个共同的横批,最恰当的是(

对联一
上联:开辟荆榛千秋功业
下联:驱除荷虏一代英雄
对联二
上联:拨云手指天心月
下联:拔剑光寒倭寇胆
A.加强君主专制
B.促进民族交融
C.捍卫国家主权
D.推动文化昌盛
6.康熙二十一年,台湾郑氏遣使与清廷议和,请“仿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称臣纳贡”,康熙帝以“台湾贼寇具系中国之人,不可与琉球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所请。康熙此举志在
A.坚守闭关锁国
B.强化皇权专制
C.抵抗外来侵略
D.维护国家统一
7.他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大英雄:他以十三副铠甲起兵,出生入死,功勋卓著,也曾身陷囹圄;他多次遇刺却能逢凶化吉;他懂天文熟地理,谙韬略善用人;他戎马倥偬数十载,横扫白山黑水,统一女真各部,击溃大明王朝,成为威震北中国的一代铁血汗王!他是( 

A.阿骨打
B.忽必烈
C.皇太极
D.努尔哈赤
8.康熙、雍正、乾隆统治时期,一方面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另一方面潜藏着巨大的危机。其“危机”的表现主要有(

①文化专制达到顶峰 ②压制打击工商业③鄙薄科学技术
④白银大量外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反对“台独”,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以下能证明台湾自古以来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是(

A.西方殖民者对台湾虎视眈眈
B.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C.康熙帝决定武力征讨郑成功子孙等抗清力量
D.郑成功的子孙在台湾争权夺利
10.据史书记载,郑和每次下西洋返航,都有大批外国使节搭船前来;而护送他们回国,通常又成为下次远航的一项任务。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A.促进了明朝经济发展
B.是人类航海史上的壮举
C.推动了中外友好往来
D.以宣扬国威为主要目的
11.某历史兴趣小组对某历史事件进行现场模拟,其中甲同学扮演的皇帝说道:“此去一行海波茫茫,爱卿一路平安。”乙同学扮演的大臣说道:“谢皇帝,臣一定不辱使命,成功返航。”该大臣应该是(

A.张骞
B.郑和
C.戚继光
D.郑成功
12.“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寇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歌谣中“戚爷”的主要事迹是(

A.统一了女真各部
B.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C.赶走了荷兰殖民者
D.打败了沙俄侵略军
13.从文物中获取信息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当我们研究中国古代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地区关系时,可以从下列哪件文物中获得有效信息(

A.唐招提寺
B.唐三彩马
C.锦衣卫印
D.金奔巴瓶
14.魏源在《圣武记》中写道:“是时,朝廷已平三藩,定陇蜀,收台湾,和鄂(俄)罗斯,天下无事。圣祖以噶尔丹势炽,既入犯,其志不在小……六月集大臣于朝,下诏亲征。”这里的“圣祖”是(

A.汉武帝
B.北魏孝文帝
C.元世祖
D.康熙帝
15.杰出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下列历史人物与其事迹及作用搭配正确的是(

A.隋文帝——开凿大运河,沟通南北
B.玄奘——东渡日本,传播了唐文化
C.郑成功——七下西洋,加强中外交流
D.康熙帝——抗击沙俄,维护了主权
二、材料分析题
16.清朝前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阅读下图,根据要求,在序号所示位置填写恰当的史实。
1820年清朝疆域图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⑤________
⑥________
⑦________
⑧________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郑成功《复台》
(1)上述材料记载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简要评价郑成功。
(2)清政府是如何加强对台湾的管辖的?有何作用?
18.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成为主流,更成为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础。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丁丑,率师驻狼居胥山麓,官兵分道进。噶尔丹计穷自毙,子女就获,余党悉平。方今中外恬熙,边境生灵咸得宴然安堵。
——内蒙古博物馆的圣祖御制崇福寺碑文
材料二:
(1)以上三组图片分别反映了我国反抗哪些国家的外来侵略?
(2)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史实?
材料二清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哪一地区的管理?
(3)综上所述和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一例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加强边疆管理的方式。
答案解析
1.B
【解析】
根据“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尊重少数民族地区风俗和宗教信仰,采用怀柔的手段拉拢少数民族首领。达赖和班禅是西藏地区的宗教首领。顺治册封五世达赖,康熙册封班禅额尔德尼,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此举加强了中央对西藏地区的管辖。B正确;雅克萨之战、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都属于暴力手段,不符合题干“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要求。AC错误;澎湖巡检司是元明时期设置于澎湖列岛的官署。D错误。综上故选B。
2.B
【解析】
材料反映清朝主张实行怀柔政策,与少数民族和平发展,以德服人,故B符合题意;材料中康熙不赞同一味对少数民族进行防御,排除A;纵容政策
和绥靖政策均不能实现各民族和平共处,排除CD。故选B。
3.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④清政权建立;1644年4月,百万大军在李自成的统一指挥下攻破北京,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②明朝灭亡;明朝灭亡以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
③清军入关;吴三桂领导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①明末农民起义失败。因此C正确;ABD与事实不符。ABD错误。综上故选C。
4.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昭君出塞使匈奴和汉朝友好达半个世纪。②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④清朝册封达赖、班禅,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辖。这些都体现了“民族团结、民族友好”的主题。A正确;岳飞抗金属于民族之间的对抗,与题不符。③错误。因此BCD错误。综上故选A。
5.C
【解析】
对联一描述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对联二描述的是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戚继光抗倭都维护了祖国的海疆安全,捍卫国家主权。ABD三项和题干对联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捍卫国家主权是最恰当的横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6.D
【解析】
据题干“康熙帝以‘台湾贼寇具系中国之人,不可与琉球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所请”可知,康熙帝拒绝郑氏所请,不承认台湾以一个国家的形式存在,坚持收复台湾,维护国家统一,D选项正确;闭关锁国针对的是对外贸易,与题干无关,A选项错误;康熙帝坚持收复台湾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而不是强化皇权专制,B选项错误;抵抗外来侵略的说法与题干“台湾贼寇具系中国之人”不符,C选项错误。
7.D
【解析】
根据“他以十三副铠甲起兵,出生入死,功勋卓著,也曾身陷囹圄”“统一女真各部,击溃大明王朝”可得出是清朝奠基者,后金第一位大汗努尔哈赤,故D项正确;AB项与女真无关,排除AB;皇太极是后金第二位大汗、清朝开国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故排除C。
8.A
【解析】
康熙、雍正、乾隆统治时期被称为康乾盛世,但是潜藏着巨大的危机,其“危机”的表现主要有在思想文化领域大兴文字狱,文化专制达到顶峰,结果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思想文化的进步,①正确;清朝统治者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压制打击工商业,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②正确;清朝统治者还故步自封,鄙薄科学技术,③正确;白银大量外流并不属于这一时期的历史现象,而是鸦片战争之前英国向中国贩卖鸦片的影响,④排除。A正确,BCD排除。故选A。
9.B
【解析】
回顾已学知识可知,1683年,康熙帝命福建水师提督施琅进军台湾。澎湖一战,郑军大败,郑克塽投降,台湾纳入清朝的版图。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也证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
10.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由“郑和每次下西洋返航,都有大批外国使节搭船前来;而护送他们回国,通常又成为下次远航的一项任务”,可知郑和下西洋推动了中外友好往来,选项C符合题意;明朝经济发展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A排除;人类航海史上的壮举属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但与题干内容不符,B排除;宣扬国威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但与题干内容不符,D排除。故选C。
11.B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故B项符合题意;A项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为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与题干“海波茫茫”不符;C项明朝时倭患严重,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基本平息了倭患,与题意不符;D项郑成功于1662年收复台湾,作为抗清基地,与题意不符。故选B
12.B
【解析】
明朝中后期,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到1565年,戚继光基本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故B符合题意;统一女真各部的是努尔哈赤,排除A;赶走荷兰殖民者的是郑成功,排除C;打败沙俄侵略军的皇帝是康熙帝。排除D。故选B项。
13.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奔巴瓶设立和使用反映了清政府对蒙藏地区的有效管理,因此D正确;A体现的是佛教文化,排除;B是唐朝时期手工业的成就,排除;锦衣卫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C排除。故选D。
14.D
【解析】
根据题干“是时,朝廷已平三藩,定陇蜀,收台湾,鄂(俄)罗斯,天下无事。圣祖以噶尔丹势炽,既入犯,其志不在小,……六月集大臣于朝,下诏亲征”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平三藩”指的是平定三藩之乱,“收台湾,鄂(俄)罗斯”指的是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和雅克萨之战,“下诏亲征”指的是平定噶尔丹叛乱,这些事都和康熙帝有关,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
15.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统治时期,面对沙俄的入侵,果断采取武力措施,最终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了国家的统一,D正确;隋炀帝开通大运河,A排除;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B排除;郑和七次下西洋,C排除。故选D。
16.雅克萨
尼布楚条约
郑成功
台湾府
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任答一个即可)
驻藏大臣
大小和卓
伊犁将军
【解析】
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初年康熙组织了①雅克萨之战,签订了中国第一个边境条约②《尼布楚条约》。
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62年③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1684年鉴于台湾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康熙在台湾设立④台湾府。
第三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册封了宗教领袖。顺治帝和康熙帝先后册封了⑤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1727年雍正帝设立了⑥驻藏大臣管理西藏事务。
第四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在新疆地区平定叛乱。康熙和乾隆先后平定了⑦准噶尔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此后乾隆设立了⑧伊犁将军管理新疆事务。
17.
(1)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2)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解析】
(1)根据“郑成功《复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台湾。明末清初,在东南沿海一直坚持抗清的郑成功,下决心赶走侵略军。他亲率2.5万名将士,分乘几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在台湾军民的支持下,1662年,打败了荷兰侵略军,以武力收复台湾。结束了荷兰人在台湾38年的殖民统治,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捍卫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18.
(1)日本、荷兰、沙俄
(2)平定准格尔部葛尔丹的叛乱西藏
(3)主要方式:设置管理机构、建立制度、武力平叛等、修建寺庙等。(列举一个即可)
【解析】
(1)根据图片“明代抗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反映的明朝戚继光反抗日本侵略着;根据“收复台湾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反映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反映了我国抗击荷兰侵略的历史;根据“雅克萨之战”,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中国的领土上,烧杀抢掠。1685和1686年,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打退俄国的进攻,最终迫使沙皇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2)材料一中的关键词“噶尔丹”说明的史实是平定准噶尔部葛尔丹的叛乱,17世纪,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葛尔丹勾结沙俄,大搞分裂,发动叛乱。康熙帝三次率军亲征,大败葛尔丹。材料二图片分别反映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班禅的册封制度、设置驻藏大臣、金瓶掣签制度。这些制度保证了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3)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加强边疆管理的方式,要求具备分析与归纳能力。归纳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加强边疆管理方式:材料一:武力平叛;材料二:设置管理机构、建立制度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