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课时练习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课时练习 (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乾隆盛世
2.下列对清朝社会经济面貌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繁荣与开放的经济社会
B.万千气象的经济社会
C.闭关保守的经济社会
D.万世和平的经济社会
3.下列有关清朝中后期我国社会状况说法错误的是(

A.社会危机得到解决
B.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C.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D.官场腐败之风蔓延
4.下列关于明朝时期对外交往与冲突的陈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明朝中期,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
B.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C.历史上第一批对我国进行侵略活动的包括葡萄牙殖民者
D.戚继光抗倭斗争中最著名的战役是台州大捷
5.如下图为清政府颁发的“金奔巴瓶”。与此相关的制度(

A.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辖
B.推动了西藏地区经济发展
C.密切了汉藏间的文化交流
D.统一了藏族地区宗教信仰
6.在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下,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其原因不包括(

A.官吏结党营私,贪风更盛
B.官僚机构臃肿,出现财政危机
C.经济衰退,造成国力虚弱
D.调整农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7.“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盖隐然执政之府也。”这里的“执政之府”是(

A.市舶司
B.中书省
C.锦衣卫
D.军机处
8.下列关于清朝疆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东临太平洋
B.南至海南岛
C.西跨葱岭
D.北接西伯利亚
9.法国学者伏尔泰称赞当时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这一时期中国正处在(
)
A.“贞观之治”
B.“乾隆盛世”
C.“开元盛世”
D.“文景之治”
10.下列属于乾隆时期的危机有(
)
①人口增长过快
②1750年中英差距拉开
③官场腐败
④连年出现文字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清代诗人龚自珍有首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该诗直接抨击的是清朝的(???
)
A.经济凋敝
B.文化专制
C.君主专制
D.官场腐败
12.马克思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由此可见,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清朝政府物资丰富
B.害怕人民的抗清斗争
C.阻止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D.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13.九年级某班学生开展了“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研究性学习,以下史实不属于他们做出的正确结论是(

A.汉朝对外交往以商贸为主,中国开始吸收佛教等外来文化
B.唐朝对外交往范围更加广泛,形式多样,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C.明朝时对外交往达到鼎盛,出现华侨潮,促进了南洋的开发
D.清朝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禁止一切对外贸易
14.学习明清历史后,你认为下列哪项概括了这段历史的全过程?
A.东方的曙光
B.中华的荣耀
C.王朝的振兴
D.帝国的彷徨
15.下面史实能够说明大清王朝出现社会危机的是(

A.创立科举制
B.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C.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D.设驻藏大臣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初设内三院外,其军国政事,皆交议政诸王大臣,半皆贵胄世爵,不谙世务。宪庙设立军机大臣……然后机务慎密,议政之弊始革。
材料二: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官吏值勤)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材料三:在清朝残酷的文化压迫下,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政府下诏征举士人,想学康熙重开博学鸿儒科,谁知响应寥寥,只得作罢。人才凋零,文治废弛,以至于此,其消极影响于此可见。
(1)材料一中“议政之弊始革”中的“弊”指什么?
(2)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清初政权机构的设置有什么变化?分析议政王大臣会议被撤销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清朝实行的什么政策使“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这些政策有着怎样的消极影响?
(4)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顺治初年,为了对付东南沿海及台湾的抗清势力,清政府实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
材料二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颁布谕旨:“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
材料三 清乾隆皇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信函中写道:“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朝实行海禁的最初目的。
(2)材料二反映18世纪中期,清政府实行海禁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统治者的什么观念?
(4)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18.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下面问题。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关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材料中的“大帝国”是指哪国?
(2)“人为地隔绝于世”是指该帝国推行的什么政策?
(3)该政策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4)联系当今现实,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解析
1.D
【解析】
根据所学,从明中期到清前期是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当时皇帝为乾隆,故D符合题意;文景之治出现在西汉初年,属于封建社会的早期,故A不符合题意;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在唐朝,属于封建社会的中期,故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是闭关保守的经济社会,故C符合题意;繁荣与开放的经济社会是隋唐时期,排除A;万千气象的经济社会是辽宋夏金元时期,排除B;万世和平的经济社会与清朝不符,排除D。故选C。
3.A
【解析】
根据所学,清朝中后期我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社会矛盾突出,社会危机并没有得到解决,A项错误,符合题意;BCD项都是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表现,不符合题意。
4.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故A表述错误,符合题意;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历史上第一批对我国进行侵略活动的包括葡萄牙殖民者、戚继光抗倭过程中最著名的战役是台州大捷,故BCD表述正确,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5.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金瓶掣签”制度是清代乾隆年间为加强对西藏的管理,使呼毕勒罕的转世秩序化和合法化,同时也为提高和强化驻藏大臣的职权而确立的一种制度。所以答案选A;材料与经济无关,也不是为了加强文化交流,排除BC;统一的说法错误,排除D。
6.D
【解析】
根据所学,调整农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缓和矛盾,故D项不是其原因,符合题意;ABC项都是原因,排除。
7.D
【解析】
材料中可以看出“执政之府”是在雍、乾之后出现了,市舶司是宋朝的,中书省是元朝的,锦衣卫是明朝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是雍正时设置,后成为中国古代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故选D;排除ABC。
8.B
【解析】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清朝的疆域,东起大海,西至葱岭,南达曾母暗沙,北跨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北到库页岛,故排除ACD,B符合题意。故选B。
9.B
【解析】
伏尔泰生活于18世纪,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清朝前期的繁盛时期。伏尔泰称赞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反映的正是清朝前期的繁盛的历史局面。B符合题意;AC是唐朝的盛世,排除;D是汉朝的盛世,排除。故选B。
10.C
【解析】
根据教材可知,人口增长过快、官场腐败和连年出现文字狱都是乾隆时期危机的体现。而②的表述有误。1750年中英差距不太远,而到乾隆末年,也就是18世纪末,中英之间的差距开始拉开,故排除。正确答案是C。
11.B
【解析】
上述清代诗人龚自珍的诗直接抨击的是清朝的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故选B。
12.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闭关锁国政策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根本原因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故选择D。
13.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D项清朝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禁止一切对外贸易,这个不是对外交往,禁止与外国交往。ABC三项属于古代中国对外交往内容,所以答案选D项。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14.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日益走向衰落的没落时期。明朝中国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大约在同一时期,西方经历资本主义革命,工业革命,慢慢的全面赶超中国了。如明代时,葡萄牙抢占澳门就说明国力衰微的表现。帝国的彷徨概括了这段历史的全过程。所以答案选D
15.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采取了闭关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说明大清王朝出现社会危机,故此题选C。
16.
(1)议政王大臣会议拥有很大权力,皇帝的权力受到限制;议政王大臣会议是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诸王大臣大多不谙世务。
(2)变化:清朝初期,议政王大臣会议逐渐被军机处取代。原因:议政王大臣大多不谙世务,办事能力低下;根本原因是皇权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限制。
(3)政策:实行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消极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4)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解析】
(1)依据材料“其军国政事,皆交议政诸王大臣,半皆贵胄世爵,不谙世务”等信息可得出“议政之弊始革”中的“弊”指议政王大臣会议拥有很大权力,这使皇权受限制,并且议政王大臣会议是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诸王大臣大多不谙世务。
(2)变化,依据材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等信息可知,清朝初期议政王大臣权力过大,皇权受到限制,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因此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逐渐被军机处取代。原因,根据材料“半皆贵胄世爵,不谙世务”可得出议政王大臣会议被撤销的原因是议政王大臣大多不谙世务,办事能力低下;根据材料“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结合所学可知,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约皇权,设立军机处的根本原因是为加强皇权。
(3)政策,依据材料“在清朝残酷的文化压迫下,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三中清朝实行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
使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消极影响,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文字狱和文化专制不利于我国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即严重摧残了中国文化的发展,造成了文化传承的断裂,同时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4)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初期为加强皇权,政治方面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文化方面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说明我国到了清朝以后,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17.(1)为了对付东南沿海及台湾的抗清势力。
(2)担心国家领土和主权受到外国侵犯。
(3)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的愚昧自大、故步自封的观念。
(4)积极影响: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消极影响:清政府故步自封,闭关自守,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解析】
(1)根据“为了对付东南沿海及台湾的抗清势力,清政府实行海禁”得出为了对付东南沿海及台湾的抗清势力。
(2)根据“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可得出担心国家领土和主权受到外国侵犯。
(3)根据“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可得出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的愚昧自大、故步自封的观念。
(4)根据所学可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一问题,如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清政府故步自封,闭关自守,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等。
18.(1)中国的清朝。
(2)闭关锁国政策。
(3)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御西方国家的侵略,但这一政策的长期推行使中国与世隔绝,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中国近代落伍的重要原因。
(4)闭关锁国导致了国家落后,对外开放促进了社会进步等(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
(1)依据材料中“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可知是大清王朝。
(2)依据材料“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关的幻想自欺”可得出清朝晚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3)依据所学可知,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所学可知,闭关锁国导致了国家落后,对外开放促进了社会进步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