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3 经济的繁荣 课时练习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3 经济的繁荣 课时练习 (含答案)

资源简介

5.1.3经济的繁荣
一、单项选择题
1.《明史讲义》记载:“(太祖)以中原多荒芜,命省臣议,计民授田,设司农司,开治河南,掌其事……额外垦荒者,永不起科。”材料体现了明初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采取的措施是(

A.奖励垦荒
B.提高手工业者身份
C.改革赋役制度
D.设立特务机关
2.以下属于明清时期经济领域新事物的有(

①甘薯种植
②工场手工业
③家庭手工业
④棉纺织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明朝后期,嘉兴某镇己有20家油坊,全镇有油工800人。“辄募旁邑人为佣”,“一夕作佣直二铢(钱)而赢”,榨油原料主要靠“商人从北部淮、扬、楚等处贩油豆来此”.据此推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明后期商品经济较为活跃
B.大油坊出现雇佣劳动关系
C.明政府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D.明代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4.苏州城阊门(西门)外之南濠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交融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地主兼并土地,城郊得到开发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5.清朝前期,随着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下列属于清朝普遍种植的经济作物有( )
①玉米 ②甘薯 ③甘蔗 ④水稻 ⑤烟草⑥茶叶
A.①⑤⑥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②③⑤⑥
6.《喻世明言》中有一则故事,描述一个新谚语:“一品官,二品贾”……在《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比商贾为第一等生,科第反在次者。”请问这两本书中所反映的最有可能是哪个时代的社会现象(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7.下列有关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状况的论述,正确的是(  )
清朝前期人口数量统计、人均耕地面积变化
A.人口数量大幅增长,人均耕地面积大幅下降
B.人口数量大幅下降,人均耕地面积大幅增长
C.人口数量大幅增长,人均耕地面积大幅增长
D.人口数量大幅下降,人均耕地面积大幅下降
8.明朝时期,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①引进南美洲作物新品种②丝织业、制瓷业发达③商品经济活跃④出现了全国性的商贸城市⑤出现了著名的商帮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9.晋商起于明代,到了清代,晋商位居众商帮之首,并驰骋商界500年之久。晋商涉足广泛的行业领域,主要有金融业、棉布业、铁货业、皮毛业、粮油业、运输业等。晋商内部分祁县帮、平遥帮、太谷帮、蒲州帮等。晋商合伙经营,提供资金者为股东,主持经营者为掌柜,其他帮工者为伙计,等到赚取利润时,众者分红,可谓同心同德,尽职尽责。从材料中可以得出(

①晋商是清代最大的商帮?②晋商涉足的地区非常广?
③晋商的合作形式是股东制?④晋商体现了诚信、团结的精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史书记载:清朝时期“四方之货,不产于燕,而毕集于燕”。这说明“燕”(

A.商品经济活跃
B.农业生产发展
C.手工业发达
D.百姓富裕
11.造成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的根本原因是(

A.人口快速发展
B.开垦荒田
C.手工业发展
D.商业的发展
12.瓷器凝聚了中国古代高超的科技智慧与东方民族精湛的审美意趣。清朝时期中国著名的制瓷中心是(

A.南京
B.松江
C.广州
D.景德镇
13.《清顺治朝实录》载:
“无主荒田,州县官给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耕至六年以后……方准征收钱粮。”这一措施(

A.阻碍了清初农业的发展
B.导致清朝社会矛盾尖锐
C.推动了清初农业生产的发展
D.减轻全国农民的徭役负担
14.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商业网。其组成是(

①农村集市②城镇市场③大商场④区城性市场⑤全国性市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15.著名学者、《百家讲坛》讲师纪连海演讲“康乾盛世新解”。他讲述的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基础的是统治者(

A.吸取明亡教训
B.重视农业生产
C.推行开明政策
D.鼓励发展手工业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常熟蒋以化记述:“大户张(设置)机为生,小户趁(去往)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早餐与晚餐)计。”
(1)材料描述的是什么时候中国江南地区出现的什么现象?
(2)这里的“大户”、“小户”分别指的是哪个新的社会阶层?他们的前身分别是什么?
(3)“大户”、“小户”之间的关系怎样?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
材料二
姑苏繁华图
材料三
明清主要商帮情况一览表
商帮
主营商品
鼎盛时期
徽商
茶、盐、典当、瓷器、丝绸
17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
晋商
茶、盐、票号、粮食、丝绸
鸦片战争前夕
江右商帮
瓷器、粮食、茶
18世纪初至19世纪
(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前期手工业领域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个新变化是什么?
(2)材料二的这幅图反映了清朝前期哪一城市的繁荣景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中商帮最早出现在何时?他们的出现有何意义?
18.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内容?
(2)观察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中情景出现的原因。
(3)依据所学知识,谈谈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答案解析
1.A
【解析】
由材料“计民授田,设司农司”“额外垦荒者,永不起科”,可见明朝政府鼓励垦荒,故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对手工业的态度,没有涉及赋税改革的信息,没有涉及特务机关的信息,排除BCD。故选A。
2.A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清朝时期,在中国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
A项①②属于明清时期经济领域新事物,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③家庭手工业、④棉纺织业在明清之前已经存在,故排除BCD。
3.C
【解析】
“明代万历年间”说明这个材料反映的问题是在明代,明清两代是典型的“重农抑商政策”,所以政府并未改变重农抑商政策。另外“油工”
“佣”反映的是大油坊出现雇佣劳动关系。明后期商品经济较为活跃、明代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在材料中也有很明确地反映。
ABD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项明政府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4.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州城外黄家巷属于市镇。“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指门户、人家)日千,鳞次栉比”反映出苏州城外黄家巷的繁荣,原因是清朝前期商品经济发展,带动了市镇的繁荣。故B符合题意;当时的黄家巷没有出现民族交融现象,民族交融推动人口增长的说法错误,故A不符合题意;地主兼并土地与城郊得到开发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故D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B。
5.C
【解析】
根据所学,③甘蔗、⑤烟草、⑥茶叶都属于经济作物,在清朝普遍种植,C项正确;①玉米、②甘薯、④水稻都是属于粮食作物,故排除ABD。
6.D
【解析】
题干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商人的地位也不短提高,在文学作品中商人开始作为被歌颂的对象,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
7.A
【解析】
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左图体现的是人口逐渐增加,右图体现的是人均耕地面积大幅下降,说明的是清朝时期出现较为严重的人地矛盾,A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BCD错误。故选A。
8.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的经济发展表现主要有:引进南美洲作物新品种;丝织业、制瓷业发达;商品经济活跃;出现了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著名的商帮,因此①②③④⑤均正确,D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错误。故选D。
9.C
【解析】
根据“到了清代,晋商位居众商帮之首”可得出晋商是清代最大的商帮。根据“晋商合伙经营,提供资金者为股东,主持经营者为掌柜,其他帮工者为伙计,等到赚取利润时,众者分红,可谓同心同德,尽职尽责”可得出晋商的合作形式是股东制,同时晋商体现了诚信、团结的精神。①③④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到晋商贸易的地区广,故②错误,排除ABD。
10.A
【解析】
根据“四方之货,不产于燕,而毕集于燕”可得出燕地有来自全国的商品,说明这一地方商品经济活跃,A项正确;从材料不能得出农业发展、手工业发达,也不能反映百姓的生活状况,排除BCD。
11.A
【解析】
根据所学,随着人口快速发展,所消耗的资源也越来越多,因此造成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A项正确;BCD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12.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制瓷中心是景德镇,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13.C
【解析】
“无主荒田,州县官给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耕至六年以后……方准征收钱粮。”这一措施是指清政府发给垦荒者印信执照,明确产权,保护垦荒者的土地所有权,并且减轻赋税负担。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所以C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推行垦荒政策缓和了社会矛盾,B不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全国农民徭役方面的信息,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4.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的商业网包括: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城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因此①②④⑤符合题意,B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CD错误。故选B。
15.B
【解析】
著名学者,百家讲坛纪连海演讲“康乾盛世新解”,他讲述的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基础的是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
16.
(1)明清时期;手工工场的出现。
(2)“大户”指的是早期的资本家,“小户”指的是工人。他们的前身分别是商人和失去土地的农民。
(3)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中国江南地区开始出现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中国江南地区手工工场出现,“大户”指的是早期的资本家,“小户”指的是工人;他们的前身分别是商人和失去土地的农民。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户”资本家与“小户”工人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17.(1)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2)苏州。原因:清朝前期农业的发展,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商业发达,各地商品贸易十分兴盛。
(3)明朝。意义: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解析】
(1)变化:材料“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体现的是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2)城市:根据材料“
姑苏繁华图”可知是苏州;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需要从当时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助推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帮最早出现于明朝,他们的出现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8.(1)图一: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垦,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图二:乾隆时经济繁荣,商业发达。
(2)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农业得到恢复并有较大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农业的发展又对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3)农业:耕地面积增加,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有较大发展,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等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商业:商业发达,商品贸易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
【解析】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反映的是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垦,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图二反映的是乾隆时经济繁荣,商业发达。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农业得到恢复并有较大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农业的发展又对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发展的表现主要是:农业:耕地面积增加,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有较大发展,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等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商业:商业发达,商品贸易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