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课时练习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1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课时练习 (含答案)

资源简介

5.2.1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一、单项选择题
1.清朝加强思想文化专制的主要措施是(???

A.大兴文字狱
B.废除丞相
C.增设军机处
D.采用三省六部制
2.下列内容不属于明清八股取士规定的是(

A.考生可以针砭时弊,谈古论今
B.考生的答案不允许有个人见解
C.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
D.文体死板地分成八个部分
3.明清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反对专制皇权的进步思潮,下列属于这一类别的主张有(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不能以孔之是非为是非
C.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
D.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
4.如果你是下图中一位榜上有名的考生,你不可能(

A.在试卷中发挥自己对朝政的见解
B.会写作规范的八股文
C.熟读四书五经
D.成为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5.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对科举制中的八股取士这样评价:“八股之害,甚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由此可以推断“八股取士”(???

①加强了对人们思想的控制
②强化了封建的专制统治
③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④削弱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清朝封建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在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是(

A.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B.实行八股取士
C.大兴文字狱
D.设立军机处
7.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士”和清朝大兴“文字狱”的根本目的是(

A.镇压人民起义
B.压制知识分子
C.巩固专制统治
D.实行文化专制
8.清代诗人龚自珍诗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该诗抨击当时的清朝(

A.君主专制,任人唯亲
B.文化专制,八股取士
C.政治腐败,经济凋敝
D.官场营私,民不聊生
9.以下属于清朝时期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是(

①废丞相
②设军机处
③八股取士
④文字狱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中国古代政治史就是一部君主专制强化史。下列加强君主专制措施开始于明朝的是(

①郡县制度
②科举制度
③行省制度
④厂卫特务制度
⑤废除丞相制度
⑥八股取士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⑤⑥
C.③④⑤⑥
D.④⑤⑥
11.与前代封建王朝相比较,明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突出的特点体现在(

①废丞相、撤中书省,权分六部②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③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④实行八股取士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概括准确的是


A.加强思想控制
B.促进文化发展
C.加强思想教育
D.推行儒家文化
13.明代受到皇帝信任的宦官汪直权倾朝野,“自京师及天下,旁午侦事,虽王府不能免”。类似现象在明代多次出现,这在本质中反映了当时中国(

A.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B.军机处效率低下
C.宦官易于听从皇帝命令
D.八股取士使官吏无能
14.八股取士的命题可能来自于(???
)
①《大学》???
②《中庸》???
③《道德经》???
④《论语》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5.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从图书馆借来了《明朝宰相制度的终结》《锦衣卫特务机构研究》《“八股取士”制度考》等书,准备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他选择的论文题目应该是(
)
A.略谈明朝的君主专制
B.叙说明朝的对外交往
C.简论“闭关锁国”政策
D.浅论明朝的文化政策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时,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gòu)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二 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廖燕《明太祖论》
(1)材料一中“新科进士”是指哪一制度的创立?何时创立?
(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该制度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17.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朝。士的来源主要是从学校来的生徒和从州县来的乡贡……进士科主要考诗赋……思想较为自由,文士多愿应进士科,表现自己的才能,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元朝
高明《琵琶记》
材料三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明末清初
顾炎武
(1)材料一反映的选官制度叫什么?何时正式诞生?
(2)材料一中“文士多愿应进士科”现象是哪位皇帝在位时开始出现的?材料三中顾炎武把“八股之害”和什么历史事件相比较?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这种选官制度?
18.某中学历史老师组织学生学习《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探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请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示一、图示二分别反映了哪个朝代的政治制度?
材料二:八年(1730年),上以西北用兵,命设军机房隆宗门内……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朱笔批发。自是内阁权移于军机处,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日必召入对,承旨,平章政事,参与机密。
——《清史稿》卷288《张廷玉传》
根据以上材料,某同学做出如下思维导图,请你补充完整。
(2)材料二涉及到的清朝机构是什么,填写在①处,此机构的职责是什么,填写在②处。
材料三
康熙年间设军机,
只为西北军情急,
跪受笔录间快密,
军政独揽顶峰抵。
(3)根据以上材料有同学编制了一首顺口溜,请你改正其中错误。
错误:_______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
(4)明清时期,统治者在思想上加强对人们的控制,比如“八股取士”“文字狱”等,这种文化专制大大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请问明清时期,选拔官吏的制度是什么?这种制度形成于哪一朝代?
材料四
(5)请你根据以上图片,概括所反映出的中国古代政治发展趋势。
答案解析
1.A
【解析】
据所学知识,为了巩固统治,明清统治者采取多种手段加强思想文化的控制,文字狱就是其中之一,而清朝的文字狱较明朝更甚,故A选项正确;废除丞相是明朝统治者加强政治上统治的措施,B选项错误;增设军机处是清朝统治者加强政治上统治的措施,C选项错误;采用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统治者加强政治上统治的措施,D选项错误。
2.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沿用隋唐创立的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但,国家规定,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儒家经典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见解;参加科举考试生员的答卷,其行文格式有严格的规定,必须分成八个部分,就是通常所说的“八股文”,“八股文”形式死板,内容空洞,陈陈相因,千篇一律。因此BCD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3.D
【解析】
明末清初,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逐渐成长;黄宗羲对君主专制
的“家天下”制度进行激烈的抨击,黄宗羲宣称“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指责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他呼吁士人普遍参政、议政,提出“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等主张。
ABC三项不属于反对专制皇权的进步思潮,不符合题意;
D项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属于反对专制皇权的进步思潮类别的主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A
【解析】
科举制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A符合题意;BCD项都与明朝科举制的史实相关,排除。故选择A。
5.A
【解析】
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八股取士”也是出于同一目的。
“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结果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加强了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不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八股取士”命题只限于四书五经,实际是强化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故排除③④,①②组合符合题意。故排除BCD,A符合题意。故选A。
6.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康熙帝、雍正帝和乾隆帝在位时,推行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故C正确;AB项是明朝时期采取的措施,故排除AB项;军机处的设立是政治层面,故排除D项。故选C。
7.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专制统治秦始皇实行了“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士”和清朝大兴“文字狱”故C正确。题目考查的是思想角度,A是政治角度,故排除A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八股取士”“文字狱”是为了利用知识分子,同时不能让知识分子威胁到统治者的统治,故排除B项。“焚书坑儒”不是为了文化专制,故排除D项。故选C。
8.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清朝文化专制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文化专制,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在思想和文化界造成了一种“万马齐喑”的局面,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造成了社会恐慌,摧残了人才,制约了社会文化的发展。故选择B;综上所述可知,ACD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ACD项。
9.D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清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为分化相权,废除了丞相;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八股取士从明朝就已经开始;文字狱是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对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加以歪曲解释,罗织罪名,制造大量冤狱。故①③属于明朝,②④属于清朝。故选D。
10.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度,隋炀帝时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元朝设立行省制度,明朝设立厂卫特务制度,明太祖时废除丞相,明朝实现八股取士。仔细审查④⑤⑥开始于明朝,故此题选D。
11.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废丞相,撤中书省,权分六部、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和实行八股取士都属于明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因此①②③④正确,故选A。
12.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封建君主集权加强的内容,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论是秦始皇“焚书坑儒”、
清朝大兴“文字狱”的残酷压制知识分子的措施,还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儒家的尊崇,还是明朝的“八股取士”,统治者的目的都是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最终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所以答案选A
13.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太监专权的本质是君权缺乏制约的结果,因此A正确,CD排除;军机处是在清朝时期出现的,B排除。故选A。
14.A
【解析】
此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的命题来源。考试是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的。“四书”是儒家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的合称。《道德经》又名《老子》,在范围内没有,故排除③,选择A。
15.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置锦衣卫,采用八股取士都是为了加强君权,所以A符合题意。
16.(1)科举制度。隋朝(或隋炀帝时期)。
(2)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有利于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给社会带来了革新气象和创新精神。
(3)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钳制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历史的发展。
【解析】
(1)制度及创立:根据材料“新科进士”可知是科举制,其中隋炀帝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形成。
(2)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有利于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给社会带来了革新气象和创新精神。
(3)消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钳制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历史的发展。
17.(1)科举制度。隋炀帝。
(2)唐太宗。焚书坑儒。
(3)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后期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
【解析】
(1)第一问依据材料一“唐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朝”信息可知,材料一反映的选官制度叫科举制度。第二问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
第一问依据材料一“进士科主要考诗赋”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第二问依据材料三“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结束李斯的建议,实行焚书坑儒,在咸阳郊外坑杀四百六十多儒生。
(3)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选拔到官员队伍中,促进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后期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
18.(1)秦朝;明朝。
(2)①军机处;②记录皇帝旨意,拟写谕旨。
(3)错误:康熙;改正:雍正。
(4)科举考试制度;隋朝。
(5)君权逐渐强化。
【解析】
根据材料一中的图示一和所学知识可知,秦实现大一统后,为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政治上,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废分封,设立郡县制度。因此图示一反映了秦朝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一中的图示二和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即位后,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别掌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因此图示二反映了明朝的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二“命设军机房隆宗门内……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朱笔批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雍正设立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大臣组成。军机大臣只是跪在地上,拿笔记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议政王大臣名存实亡。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因此思维导图中的①处填写:军机处;②处填写:记录皇帝旨意,拟写谕旨。
(3)
根据材料三及(2)题的分析可知,顺口溜中的错误之处是:康熙;改正为:雍正。
(4)研究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统治者在思想上加强对人们的控制,比如“八股取士”“文字狱”等,这些都是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的表现;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5)
根据材料四及上述分析可知,中国古代政治发展趋势是君权逐渐强化。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自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以来,直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我国封建君主集权一步步到达了顶峰,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发展趋势是君权逐渐强化,相权逐渐衰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