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2 近代前夜中国封建社会的危机 课时练习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3.2 近代前夜中国封建社会的危机 课时练习 (含答案)

资源简介

5.3.2近代前夜中国封建社会的危机
一、单项选择题
1.“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适用西北用兵之军事需要
C.巩固皇权
D.剥夺朝中大将兵权
2.1787年,陕西巡抚在奏折中称西藏达赖喇嘛的使者为“夷使”,乾隆帝斥责:“‘夷使’字样,甚属错谬。国家中外一家,况卫藏(今西藏地区)久隶版图,非若俄罗斯之……以外夷目之者可比。”这说明乾隆皇帝(

A.对大臣的思想严密控制
B.“华夷之辩”的观念消失
C.通过外交解决中俄争端
D.强调对西藏的主权管辖
3.中国古代皇帝和丞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在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彻底打破这一规则的皇帝是(

A.康熙帝
B.明太祖
C.汉武帝
D.宋太宗
4.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到清雍正帝设置军机处,这种变化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社会秩序动荡
B.边疆防御巩固
C.军政实现合一
D.君权不断加强
5.从秦朝以来,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一直延续着,中国历代帝王也在不断地强化着皇权,自宋代以后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经处于绝对上风,在明清时期皇权更是得到高度强化。皇权在清朝时达到顶峰的重要表现是(

A.废除丞相制
B.设立厂卫等特务机构
C.设军机处
D.设内阁制度
6.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
A.禁止走私贩运
B.抑商、海禁
C.抑制工商业
D.保护森林、渔业资源
7.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其原因表述错误的是(

A.国家完全不具备远洋航行的经验和技术
B.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西方殖民者的侵犯
C.统治者惧怕沿海反清势力与国外势力勾结,危及清朝统治
D.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对外交流
8.“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清朝是统—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下列不能证明这个观点的是(

A.册封达赖和班禅
B.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
C.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
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9.“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上述历史事件对中国历史的主要影响是(

A.加强了对西北边疆的管理
B.提高了文臣的地位
C.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D.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10.明朝时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和清朝时设立军机处,其主要目的都是(

A.加强中外交往
B.促进经济重心南移
C.加强君主集权
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11.清朝统治者故步自封,试图构筑起一道隔绝中外的“防线”,却使中国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这道“防线”指的是(

A.设立军机处
B.大兴文字狱
C.重本抑末
D.闭关锁国
12.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据此可知,该机构是(

A.秦朝的郡守
B.西汉的西域都护
C.明朝的厂卫
D.清朝的军机处
13.马克思说:“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下列不是这个帝国被打垮的原因的是(

A.对外关闭国门,对内“重农抑商”
B.鄙视科学技术,摧残近代化因素的萌芽
C.思想领域大兴文字狱,把文化专制推向顶峰
D.中国处在外国殖民者的包围圈中
14.清朝在对外交往中采取了闭关政策。闭关并非完全断绝与外国的商业往来,而是对商业贸易(尤其是海路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所有港口开出的商船都被禁止通行,不许一人一船出海,也不许任何人进港
B.从广州出发的商船经过商品种类和载重量的严格检查后被允许出海
C.因为通过“丝绸之路”的陆路贸易被完全禁止,陆商生活无以为继
D.无论什么产品,无论数量多少,中外商人都可以通过海路自由贸易
15.下列能集中反映清朝统治者自大心态的言论是(

A.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B.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C.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D.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二、材料分析题
16.(以史为鉴
?
面向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粤海关志》卷23
材料二: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
——《清高宗圣训》卷281
材料三:“摇头摆尾,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1)材料一体现了怎样的对外政策?结合材料二说说推行这种政策的原因。
(2)材料三讽刺的是明清时期的什么社会现象?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3)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上述材料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清朝统一台湾后,曾开放四个海港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由于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进行种种非法活动,清政府只留广州一处海港通商,关闭了其他海港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1)由材料可知,清政府实行了什么政策?
(2)从材料中分析,清政府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之一是什么?
(3)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政策的表现。这一政策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18.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落脚点,也是中国古代从强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请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政治篇)
材料一
材料二 康熙时期的诗人丁介曾写过这样两句诗;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这里该包含着多少让人不敢细想的真正大悲剧啊……最说不清楚的是那些文人……一夜之间成了犯人……与一大群株连者一起跌跌撞撞地发配到东北来了,他们大半搞不清自己的案情。
——余秋雨《流放者的土地》
材料三 清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许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他们开设机房,雇佣几名至几十名机工进行生产。机工计日向机户领取工资。
材料四 明清时期文化发展总的特点是:承古萌新;文学艺术繁荣,科技由发展转为停滞。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交流开始进入新阶段。
(1)材料一中的两处建筑见证了明清政府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你认为哪种方式更可取?说明你的理由。
(2)结合材料二,分析造成“文人……一夜之间成了犯人”是因为清朝实行的哪一政策?“真正大悲剧”在什么时期最严重?该政策有何影响?
(3)材料三中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前提是什么?这种新气象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4)根据材料四,说出明清时期主要的文学形式是什么。哪一剧种的出现能证明“艺术繁荣”。哪一事件体现了“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交流开始进入新阶段”。
(5)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或感悟。
答案解析
1.B
【解析】
根据“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可知,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适用西北用兵之军事需要。B正确;军机处是专制主义强化的表现,而非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控力度。A错误;巩固皇权是军机处设立的根本目的。C错误;军机处并没有剥夺朝中大将兵权,军机大臣多为兼职。D错误。综上故选B。
2.D
【解析】
题干的材料“国家中外一家,况卫藏(今西藏地区)久隶版图,非若俄罗斯之……以外夷目之者可比。”强调的是乾隆皇帝强调对西藏的主权管辖,故D符合题意;对大臣的思想严密控制和“华夷之辩”的观念消失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B;通过外交解决中俄争端与题干的“今西藏地区”不符,排除C。故选D。
3.B
【解析】
依据题干“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可知,材料反映了宰相既能辅佐皇帝治理国家,又能制约皇权,达到权力的平衡。明朝时期,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打破了君相权力的平衡,皇权得到强化,故B符合题意;康熙帝是清朝的皇帝,A排除;CD都是君臣共治天下,不符合题意。故选B。
4.D
【解析】
中国古代政治史发展趋势之一就是皇权日益膨胀集中,从废除宰相加强皇权到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皇权达到顶峰。反映出我国君权不断加强的趋势。因此D符合题意;ABC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D。
5.C
【解析】
清朝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C符合题意;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厂卫等特务机构,排除AB;明成祖设立内阁制度,排除D。故选C。
6.B
【解析】
材料“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出海贸易等方面可以看出这是反映的清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不是走私的问题,而是限制海外贸易的问题,排除A;材料未体现抑制工商业和保护森林、渔业资源,排除CD。故选B。
7.A
【解析】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明代时期,我国就由郑和七次远航的壮举,具备一定的远洋航行的经验和技术,故A符合题意;明清时期,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当时西方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西方殖民者的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排除BCD。故选A。
8.D
【解析】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属于对外政策,故D符合题意;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清代确立了册封达赖和班禅的制度。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ABC属于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排除。故选D。
9.D
【解析】
根据材料“雍正年间,……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雍正帝时,为加强君主专制,设立军机处,标志皇权达到顶峰。选项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对西北边疆的管理,A排除;提高了文臣的地位与题干内容不符,B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的信息,C排除。故选D。
10.C
【解析】
明太祖为巩固统治,借胡惟庸案废除宰相制度,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清朝时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符合题意;ABD项与军机处的建立无关,排除。故选C。
11.D
【解析】
依据题干中的“夜郎自大”“隔绝中外”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指的使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故选D;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故排除A;大兴文字狱是文化专制的表现,故排除B;重本抑末即重农抑商,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经济政策,故排除C。
12.D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由此判断与清朝的军机处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可见军机大臣没有参政议政的权力。选项D符合题意;秦朝的郡守是一郡的长官;西汉的西域都护管辖西域;明朝的厂卫是特务机构;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3.D
【解析】
“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是马克思对清王朝在近代落后挨打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导致清朝落后的原因主要是内部的原因,中国处在外国殖民者的包围圈中并不是导致中国落后的原因,D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对内“重农抑商”,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在思想文化领域不仅鄙视科学技术,而且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政策,束缚了人们的聪明才智,ABC都属于清朝落后挨打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故选D。
14.B
【解析】
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在对外交往中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和交往,只允许广州一口通商,而且从广州出发的商船经过严格检查后才被允许出海,官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成为对外贸易的机构,B正确;ACD不是对闭关政策的正确理解,排除。故选B。
15.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可以体现清朝统治者自大心态,故A正确;B项是唐太宗所说,故B错误;C项是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所说,不能体现清朝统治者的盲目自大,故排除C项;D项是慈禧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为了讨好八国联军所说,故排除D项。故选A。
16.(1)闭关锁国政策。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无需同外国通商买卖;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居民聚集力量抗清。
(2)科举考试中八股取士。导致很多读书人只顾埋头读书,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多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3)要了解世界形势,加强与世界各国交流;要加强素质教育,培养顺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解析】
(1)闭关锁国政策是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的政策。由材料“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可知指闭关锁国政策。由材料“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可得出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无需同外国通商买卖;由材料“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可得出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居民聚集力量抗清。
(2)材料“摇头摆尾,便道是圣门高第”反映的是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结合所学,八股取士是文化专制的体现,读书人只顾埋头读书,不讲求实际学问,无法解决现实问题。由材料“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可知通过八股取士考中做官后,大多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3)闭关锁国政策阻隔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的交流,阻碍国内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八股取士使得统治阶级思想腐朽落后,不屑于向西方学习,造成近代中国与世界的严重脱节,以致逐渐落伍。联系经济全球化和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我们应该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要加强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国民素质。
17.(1)闭关锁国。
(2)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进行种种非法活动。
(3)表现: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影响:在清朝抵御外国侵略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一政策的长期推行,切断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中国近代社会落伍的重要原因之一。
【解析】
(1)据材料“清政府只留广州一处海港通商,关闭了其他海港”可知清政府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
(2)据材料“由于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进行种种非法活动”得出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进行种种非法活动。
(3)表现:据材料“清政府只留广州一处海港通商,关闭了其他海港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得出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影响: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闭关锁国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据材料“由于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进行种种非法活动”可知,闭关锁国在抵御外国侵略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消极影响则主要从阻碍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与科技,是中国近代社会落伍的原因等角度分析概括。
(1)示例:我认为清朝修建庙宇的方式更可取。理由:明长城的修建是为了抵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从民族关系的发展方面来看,有一定的消极作用,与清朝修建庙宇搞好藏、汉、蒙关系的措施相比较,显然是下策。
(2)政策:文字狱。时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影响:文字狱制造了严重的恐怖气氛,摧残了许多人才,致使知识分子从此不敢再过问政治,也不敢表达个人的思想。文字狱的推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3)前提: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新气象的出现说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封建制度已经走向衰落。
(4)文学形式:古典小说。剧种:京剧。事件:明朝中后期,一些西方教士到中国传教,他们带来了有关西方自然科学的书籍。一些中国学者积极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并与外国传教士合作,翻译西方的科学著作。其中,徐光启与意大利人利玛窦共同翻译了数学著作《几何原本》,对中国数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5)示例:要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加强民族团结;要重视经济的发展;要加强文化的交流,积极学习外国先进文化;中国古代文化光辉灿烂,丰富了世界文化。(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关于修建长城抵御少数民族入侵和修建庙宇的羁縻政策,显然后者更容易推动民族融合,更能以和平的方式解决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2)材料“……最说不清楚的是那些文人……一夜之间成了犯人”体现的是文字狱,主要是在康雍乾三朝推行的,属于思想文化专制,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3)材料“机工计日向机户领取工资”体现的是雇佣关系,体现的是资本主义萌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文学形式主要是小说,剧种主要是京剧,关于西学东渐的例子有《几何原本》的翻译、《农政全书》的编写等。
(5)启示需要从维护民族团结、重视经济的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